作者:王月伦 来源:界面新闻
“主办方非常狡猾,为了筛选出对行业真正有信心的人,把最为重磅的储能资本专场放在了最后一天”。主持人半开玩笑地说。
9月9日,是为期三天的中国国际储能大会的最后一天,仍有三场分论坛将在当天下午举行,储能资本分论是其中之一,容纳百人的会场内依然座无虚席。分论坛后半程,不少中途加入的观众只能站着听完会议。
由于观众在互动环节不断向嘉宾抛出新问题,原定五点半结束的论坛拖延了半小时才散场,总时长接近五个小时。
参与分论坛演讲的八位嘉宾来自投资、证券和电力等不同行业。当他们走下讲台时,均被十多位观众围住,要求交换联系方式。主持人提议面对面建微信群后,瞬间突破了100人的上限。
“最后一天人气还这么旺,可见储能行业的景气程度。”本场论坛的主持人楚攀,是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电力设计研究院的储能技术中心主任,在储能领域已经有着11年的从业经历。
楚攀还有另一项衡量行业景气度的指标:清华大学毕业生在行业内的密度。楚攀注意到,最近两年的储能行业,有着清华背景的从业者越来越多。
分论坛的演讲嘉宾冯琢络便是其中之一。他2005年进入清华大学,获得应用物理学学士学位,此后赴斯坦福大学深造,获应用物理学博士学位。
在以合伙人的身份成立穗和资本之前,冯琢络先后在央企华润电力集团从事战略研究,以及头部私募基金担任投资总监,多年从事光伏、电池和储能领域的股权投资和项目并购。
“在今年各行业都感受到寒意的时候,储能大会还有如此高的热度很难得”,冯琢络发言时感叹。
他告诉界面新闻,2018年华润集团投资储能电站,1-2 MWh的储能规模就算大项目了。今年,投资项目基本100 MWh起步,300 MWh、500 MWh的项目比比皆是,储能行业的体量正以百倍的速度增长。
大量原本扎根互联网和房地产领域的投资人开始涌入储能赛道。
以互联网投资起家的华兴资本也出现在此次储能大会论坛上,其负责先进制造赛道的合伙人朱奕表示,华兴资本正在积极转型,布局科技、先进制造和新能源。
作为有产业和技术背景的投资人,冯琢络认为,对新进入的投资人来说,储能投资的门槛并不算特别高。
他解释道,航空航天、半导体等领域圈子比较小,如果不长期深耕,行业内的“黑话”可能听不懂,但是储能行业相对透明。“做投资的人学习能力都很快,基本上一两个月内把储能行业从头到尾了解清楚,是不难的。”冯琢络说。
但他也表示,储能行业投资的主要难点,在于理解其有别于光伏、风电的商业模式。“风电、光伏提供产品,储能卖服务。”
冯琢络称,风电、光伏发电按电量计价,收益模型相对简单,储能电站主要参与电力系统的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没有办法用电表或公式来计量,因此相应的商业模式也复杂一些。
冯琢络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对于新进入储能领域的投资人来说,要理性看待这个行业,真正理解储能对于电力系统的贡献,而不是短期盲目跟风。
以下是穗和资本合伙人冯琢络的自述:
穗和资本去年成立,总部在广州。储能领域的投资有两大方向,一是下游储能电站资产;二是公司股权投资,重点关注上游的储能系统集成商。
投资资产和投资股权其实是一套“组合拳”,可以形成储能投资的良性闭环。可以先投资一家储能企业的股权,投资建厂、布局产线后,当地政府会提供相应的新能源项目建设指标,我们再依托指标投资储能电站。电站建设所需的设备采购和系统集成,又可以形成订单,派给我们参股的上游企业,形成投资闭环。
在储能电站资产方面,穗和资本目前在贵州、河南、青海和广东储备了独立的集中式储能电站,在广东和江苏还投资了两个火储调频项目。
选择投资标的时,电站资产和公司股权投资所关注的点不同。前者看重政策的稳定性,比如储能充放电电价如何核定,储能参与调峰应该每度电补偿多少钱等等。
从去年开始,有关储能的许多重要边界条件、政策支持已逐渐形成。随着政策越来越平稳,储能资产投资的风险系数逐渐降低,回报周期也在适度拉长。
早期我们对储能项目的风险预判比较高。2018年刚开始投资时,会要求两年回收资本金,否则风险太大。现在的回收周期可以拉长到五年。
在新能源领域的电站类资产投资项目中,储能电站的回报周期目前仍然算短的。光伏场站的回报周期一般为8-12年之间。
储能行业的公司股权投资,主要围绕上游的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目前80%的设备制造企业都处在A轮到B轮融资之间,融资额度基本上在1亿-5亿元左右,行业的整体融资规模处于百亿级的水平。
大部分上游企业的技术演进还处于早期阶段,在储能行业后续规模化的过程中,会有大量企业出局。从这一角度来看,企业股权投资风险性目前还比较高。
股权投资各个细分领域里,快速增长并且相对稳健的,是系统集成商。系统集成商起到的作用,就是把储能电站所用到的电池、逆变器、控制系统等关键核心设备组装到一起,像攒电脑一样。
穗和资本在新能源领域的业务不只是储能投资,还围绕分布式和集中式光伏,以及陆上风电等项目展开。
原来我在央企的体系内专注于储能投资,并没有把储能与光伏、风电放在同一视角下去看,存在局限性。
没有风电和光伏,就没有储能需求。我们的电网运行需要以光速达到平衡,否则就会黑灯,导致电网运行垮掉。风电、光伏等有不稳定的问题,我们在电源侧无法要风有风、要光有光,因此才需要配备储能,来实现各省风电、光伏并网的要求。
储能从2020、2021年才达到GW的体量,相当于光伏行业2010年前后的规模。相比于光伏,储能行业的商业化、规模化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
国内储能市场虽然看起来热闹,但实际上只有百亿规模。光伏产业的投资规模现在为每年5000亿-1万亿元,产业链上的细分板块比如支架、Eva胶膜,其投资规模就相当于整个储能行业。
因此,只有当储能行业的投资体量也达到千亿级时,才能说储能产业已经规模化发展。
抽水蓄能是储能的主要模式之一,但整体规划是滞后于需求的。抽水蓄能的建造周期一般是6-8年,这意味着“十三五”规划的项目,到“十五五”才能发挥作用。而到那时,储能的需求又已经进一步扩大了。
对于现在缺电的省份,比如浙江、湖南、重庆及四川,短期之内必然需要电化学等新型储能顶上去。锂电池是目前电化学储能的主要技术路线。这些新型储能主要负责小巧的活,具备快速响应、调峰的功能,起到稳定电网运行的作用。
电化学储能成本下降的总体趋势是没有变的,只是下降没有预期那么快。2018年到去年下半年,我们对于储能成本的预期是以比较快速的曲线往下走,但现在没有按照理想的下降趋势发展,甚至还有反弹,这和预期形成了反差,所以给外界的印象是成本上升得很厉害。
当前,强美元、俄乌战争、国际贸易以及疫情等影响因素叠加,供应链上游出现供给短期偏紧,碳酸锂价格不断攀升。因此,由于占比70%的电芯原材料价格上涨,电化学储能的成本也不断增长。
不过从近期的招标结果来看,储能并没有像光伏行业那样出现大幅上涨,只是比较趋平或者有一些波动。储能成本未来继续下降的驱动力,一方面是产业规模增长,另一方面是技术迭代。从产业规模来看,储能每年都是翻倍增长,同时行业的新技术也在不断推出,这些绝对可以把成本往下拉。
储能行业的投资人中,投资产的都在关心电价机制有没有出台政策,投股权的基本上则聚焦于新一代技术,例如问钠电池、液流电池行不行?大家意识到锂电成本高、存在安全隐患以及容量衰减的问题。
当然,这也和投资人的常见癖好有关。已经投过锂电池的投资人,会想到万一今后锂电池不行了,要有新技术形成对冲。还有另一类投资思路:锂电池的投资目前已经比较饱和了,他们希望能有新技术把锂电池打败。
穗和资本也在投早期技术,关注的领域包括镍氢气电池、液流电池以及压缩空气储能等。
我们在投种子轮企业时,会重点关注团队背景,比如团队依托的产业集团、科研团队,以及是否有中科院院士领衔的团队支持等,而历史业绩、技术成本等方面基本上会忽略不计。
目前国内储能投资领域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既懂电力市场和新能源投资,又懂技术和产业的交叉人才还比较少。行业每年以成倍的增速在发展,但行业的人才没有办法增长那么快,真正做过相关项目的投资人都是过去15年慢慢积累起来的,所以人才缺口比较大。
虽然目前大家对储能领域的投资热情比较高,但也出现了短期跟风的苗头,存在不成熟的投资人乱出价、盲目争抢项目的情况,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储能未来对电力系统的贡献。但这些现象的发生也很正常,侧面印证了储能是比较有前景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