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环球时报报道记者 陶震]“汽车业的革命正滚滚而来”,德国《经济周刊》7日报道称,最近几周,许多中国汽车品牌开始在德国等欧洲国家销售。《经济周刊》的最新调查显示,目前有超过15个中国汽车品牌的40多款车型正在抢占欧洲市场,许多车企希望在今年秋季实现销量突破。其中,比亚迪、蔚来等新能源品牌表现尤为抢眼。如今,中国汽车品牌密集“抢滩”欧洲市场,是经历过铩羽而归后,凭借崭新的技术能力卷土重来。在专业机构看来,中国车企“抢滩”欧洲迎来“开门红”是一项值得骄傲的成绩,但是要想在这个全球历史最悠久的汽车市场取得成功,中国车企仅凭新能源的东风还不够,在品牌形象、售后服务等方面尚需仔细思考布局。
新能源车 资料图 图源 ICphoto对中国电动车竖起大拇指
当地时间10月7日晚,蔚来在柏林宣布开始在德国、荷兰、丹麦、瑞典四国市场提供服务。这是蔚来继去年进入挪威市场之后,进一步在欧洲市场开展业务。此前,德国租车巨头Sixt宣布将与中国电动车制造商比亚迪合作,到2028年将向比亚迪订购总计约10万辆电动车,首批电动车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到货。9月28日,比亚迪宣布面向欧洲市场推出三款车型,包括汉、唐及元PLUS。这三款车型也将于10月在法国巴黎车展亮相上市。今年年底前,比亚迪还将进一步开拓法国和英国市场。德媒认为,大订单表明,中国汽车企业扩张的下一步是欧洲市场。在德国,中国制造商的形象仍然受到早年的产品在碰撞测试中表现不佳的影响。这一波“采购风暴”足以帮助中国品牌扫清最重要的障碍:建设庞大分销网络和大量广告的支出成本。当中国品牌汽车遍布德国街头时,就足以证明其质量。
“‘中国的特斯拉’来到德国——靠的是可换电池”,德国《世界报》8日报道称,蔚来将在柏林著名地标威廉皇帝纪念教堂旁边提供服务,目前其在欧洲市场提供的车辆都是在中国生产的。同时,蔚来还在欧洲逐步推进本地化布局,在慕尼黑设有设计中心,并在英国和美国设有分支机构。今年7月,蔚来还在柏林建立创新中心,用于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以及能源技术的研发。
“我对中国品牌电动车的第一印象是,内饰满足了消费者对豪华车的一切期望:环境照明、按摩座椅、由可再生原材料制成的表面。尤其是大屏幕,提供功能强大的软件。”《世界报》记者对蔚来展厅内的新能源车进行探访之后竖起大拇指。他还介绍称,该品牌的特色是电池更换站。除了通过常规的电缆充电外,蔚来还提供更换整个电池的服务,过程大约需要5分钟。这一服务正在推广,截至2022年底,蔚来计划在欧洲建成20座换电站。
面临“新手挑战”
“中国品牌正在进入欧洲,但可以看到它们目前仍然很谨慎。”“德国编辑部网络”网站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大多不愿为欧洲市场设定官方销售目标,毕竟中国品牌在欧洲仍是新手。迄今为止,最大的挑战是缺乏客户信任。
首先,在品牌竞争方面,中国品牌需要直面在欧洲市场“一骑绝尘”的特斯拉。欧洲乘用车市场8月份的最新数据显示,尽管所有细分车型市场都表现挣扎,但电动车占所有新车销量的20%。销量领先的车型是特斯拉Model Y,当月销量7011辆,巩固了今年迄今在欧洲市场的领先地位。凭借持续强劲的表现,特斯拉Model Y和Model 3在2022年年初至今的电动车销量中排名第一和第二,分别为53997辆和43575辆。紧随其后的是一众欧洲本土品牌:菲亚特500e(42225辆)、大众ID4(34467辆)、斯柯达EnyaqiV(31578辆)。
面对强敌,中国汽车品牌自身的形象打造需要更上一层楼。《经济周刊》称,市场研究公司YouGov在2021年向超过2000名德国消费者调查了他们对中国汽车品牌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有33%的人表示目前不会考虑,还有25%的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看法较为消极。相比年长的消费群体,18至24岁的年轻买家对来自中国的新品牌态度更为开放,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有38%表示可以考虑购买中国品牌,而在最年长的目标群体(超过55岁)中这一比例仅为24%。分析人士认为,考虑到年轻群体的购买力较年长群体更弱,中国品牌需要更多时间等待新一代消费者的成长。
在另一个关于中国制造商的车是否可以在质量方面与德国汽车竞争调查中,接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没有看到中国供应商的这种实力”。德国汽车品牌的车主对中国技术的怀疑更为明显。有65%的奔驰司机和58%的大众汽车司机表示,中国汽车制造商与德国制造商的地位并不相同。不过,在拥有美国、日本或韩国等外国品牌汽车的司机中,这种怀疑态度明显较低。
仅次于品牌和形象的第二大障碍是中国车企在服务方面的经营无法同老牌企业相比。事实上,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中国制造商在欧洲没有经营起自己的经销商网络。奥纬咨询汽车制造商部门合伙人戴恩莱因表示,中国品牌在德国仍然“没有网络覆盖”。中国品牌此前喜欢与欧洲经销商集团结成战略联盟。如长城与埃米尔·弗雷合作,比亚迪与瑞典赫定集团合作。
此外,一些媒体还提到所谓的“政治因素”。《图片报》在德国租车公司Sixt采购10万辆比亚迪电动车后,批评这一行为“违背德国利益和西方价值观”。一些德国议员近日还警告中国电动车存在“数据安全风险”。在回复《图片报》问询时,Sixt驳斥了“与比亚迪合作有损德国利益”的说法,认为这一指控十分荒谬。
依托新技术优势追赶
早在2005年,中国品牌陆风汽车就尝试进入欧洲市场,但在Euro NCAP碰撞测试中遭遇失败。但现在瑞士《一瞥报》却以“中国汽车获得最高分”为题报道称,在当前的Euro NCAP碰撞测试中,来自中国品牌长城的两款电动车都获得了最高级别的成绩。文章还强调,许多中国汽车的碰撞测试结果令人瞩目,性价比也颇具优势。此外,相比其他国家的品牌,背靠强大本土电池产业链的中国车企电池技术通常是更加先进的,在原材料的获取方面也更有优势。
随着中国企业在全球新能源赛道上的领跑,技术正在成为中国汽车品牌进入欧洲的优势。《经济周刊》援引德国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前首席执行官冯思翰的话称:“一些中国供应商现在在电动车、自动驾驶和智能互联方面至少已经同西方企业并驾齐驱。”经过几十年的追赶,中国的汽车企业已经可以与西方企业竞争。
《经济周刊》认为,虽然在内燃机方面难以比拟欧洲的技术优势,但中国人在电动车方面很早就取得了领先。电动车和软件时代正在导致全球汽车工业重组。预计中国品牌将在几年内占领欧洲约8%的市场份额,从而抢走年销售额约300亿欧元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