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篇茶史与茶事,希望以下茶史与茶事的内容对您有用。
■私读 《茶的社会史》
◎简·佩蒂格鲁等/著 中国科技出版社
·符晓静
茶作为一种天然的绿色饮品和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以其独特的效用和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全球化视野下、地球村生活中,马克思所预言的“世界历史”时代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呈现,不少我们原来以为的“特殊性”,其“普遍性”早已广泛存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如何摆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大课题。《茶的社会史:茶与商贸、文化和社会的融合》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人们对于茶———这种源自东方的古老树叶所具有的世界属性的认知不足,让人们看到了中华文明之外的茶史与茶事,在介绍“英美茶事”为我们推开“开眼看世界”的又一扇窗的同时,也拉开了进一步探究“世界茶事”的帷幕。
四千年茶史,四百年茶事。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具体而微”的中西茶叶流变史。该书虽以近4个世纪以来的英美茶事为主旨,甫一开篇却荡开笔墨,从“茶的起源”讲起,直追“神农尝百草”,简述四千年中国茶史,由此引发茶从东入西流变发展的话题,让读者“神游千载,思接八荒”,具有很强的历史纵深感和穿透力。与茶史相接的是茶事———该书的主体部分,浓墨重彩地记述四百余年的英美茶事,以时为轴,以人为线,分门别类地梳理呈现了17世纪初期以来茶与英美社会各方面碰撞、适应、融合、发展的画面,纪事本末,史事交融,中西互见,茶史茶事融为一炉,丰富多彩的生产场景和市井生活跃然纸上。
茶是技术与艺术不断融汇的共生体。《茶的社会史》既关注到了茶本身,进行了本体探讨,同时也涉及了“欧美人生活的各个领域”;既有对欧美贵族、权贵庄园“茶文化”的细致描摹,对普通工人、城市民众“粗茶淡饭”的生动介绍,也有因茶而起的“波士顿倾茶事件”、美国独立战争的详细说明;既有历史上的“茶与西方的初见”,也有当下的“茶香永续”……一系列真诚而细致的水磨功夫,把该书打磨得富有特色,让茶的技术与艺术更加圆润通透地呈现给读者,在“更进一步理解、悦纳茶中蕴含的历史”中,“从茶与社会的角度感受历史的脉搏”,也感受“以茶会友、以茶修行、以茶论道的人文精粹”。
历史叙事不易讨喜,客观之余往往趣味不足,味同嚼蜡,要么飞扬过度,极易产生“架空”“玄幻”的错愕。翻译过来的历史叙事尤甚,隔膜的行文风格、疏离的社会环境、差异的文化背景……骨感的现实总是让“信、达、雅”再三出丑,让“有意义”更“有意思”知易行难。而《茶的社会史》不落窠臼,做了一次很好的探索。文字表述上,基于史实的文学性描述,反复催化历史散文的阅读快感;内容设置上,图片与文字紧密配合,正文与材料相互扣合,人物与器物、画片与照片、场景与场面前后融合,让人不能不时时赞叹史料之丰、材料之广、著者之用心;图书编排上,庄重大气的封面如黑茶意蕴深远,简洁明快的色调如绿茶清新淡雅,舒朗鲜明的排版如红茶香甜怡人,灵动鲜活的目录如青茶甘醇可口,图书本身就是一杯难得的好茶。著、译、编三方共同奔赴,打造出了一本宜读宜藏、可鉴可用的史书、译著、风情卷。
一本书的优点不是白来的,该书的两位原作者,均是英美知名茶人,在茶的生产、研究、推广等领域开拓多年,成绩斐然,保证了原著较高的学术水平。翻译团队由安徽农业大学茶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专家担纲,对茶“全生命周期”的深入了解,让他们的工作得心应手,也让整个译作保持在较高的质量水平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专业编辑和出版,让这本“国际范”的图书有了更多“民族风”,亦为该书增色不少。
书茶同性,好书与好茶都有初见惊艳、细品留香的特质,《茶的社会史》是一个奇妙的组合,读书同时品茶,想必会令读者舒适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