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篇去年我有了“小家” 今年为“大家”继续加油!,希望以下去年我有了“小家” 今年为“大家”继续加油!的内容对您有用。
●人物:黄蓓,90后,社工
■口述:黄蓓 整理:新快报记者李斯璐
2011年我在广州上大学,读社工专业。今年是我踏入社工职业领域的第八年。新年新愿望,我想跟自己说一声:加油!“老”社工。
我工作的社工站位于越秀区梅花街,工作站名字优雅,叫“梅花人家”。每天我走在梅花街的路上,总会听到街坊们一声声的“小黄姑娘”。开展社会工作,离不开群众支持。我最欣慰的是,居民对社会工作者认可程度越来越高。起初,我们搞活动时想招募志愿者,有些参与者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探底”后才敢报名。后来,随着街坊报名、参加过一些活动后,我们再招募志愿者,有些热情的大爷大妈,就积极将自己的好友团都邀请来参加志愿服务,和我们携手,走进困境家庭,探访五保户、兜底群体,送去慰问和陪伴。
有时,我们为残障居民做一顿饭;有时,去到独居长者家中,为他们修理电饭锅等电器……居民志愿者和社工有效配合,让社区氛围越来越活跃。在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街坊能马上想起社工,对于我来说是另一重“职业肯定”。去年,我们在和街道配合下开展着防疫工作,为缺药的困难街坊送去药物;在街道开展“和谐便家”微改造,链接企业力量修缮影响出行的基础设施;还着手解决一个个家庭的“急难愁盼”。
印象最深的是今年帮助的黄姨一家。70多岁的黄姨罹患认知障碍疾病,情绪常常大起大落,让家人无所适从,几度崩溃。正是热心街坊建议黄姨的家人找到社工站帮忙。
我走进黄姨家的时候,她对我很排斥。我握着她的手说:“我们第一次见,想跟你做好朋友哟。”幸好,她慢慢适应了我的接近。我们和黄姨之间,要尽快“混脸熟”,才能建立服务关系。上门探望,陪伴,回应黄姨的需求……渐渐地,我感到她的“戒备”逐步放下。
但我的重点工作,还是为黄姨家人链接到治疗资源、提供相处策略。很幸运,随着我们的指引,黄姨病情逐渐稳定,她的家庭气氛也平和了不少。有一天,黄姨的子女拿着感谢锦旗到社工站,他们告诉我,黄姨通过就医、进行康复训练,已经平静了不少,大家也找到了相处的办法。“老人情绪障碍其实并不可怕。”听到家属这样说,我很庆幸,又一个家庭回归平静日常。
其实,社区里面居住了众多像黄姨一样的“小家”,每个小家庭关系融合,是“和谐社区”营造的关键。我们努力配合着街道、社区,守好服务对象的“小家”平安,不管工作多累,都值得。
虽然我是个“90后”,但一转眼,已经是在社工行业工作的第八年。去年我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小家”,更体会到社区人家对“家和万事兴”的追求。为此,我希望提升自己,尽己所能,服务好有需要的社区家庭。兔年春节前,我买了一些书,也报名了参加2023年的广州市社工行业定期交流培训项目,尤其想增进社区亲子家庭关系的技巧。我相信,自己多努力,多学习,就会更进一步。加油,“老”社工!
■策划: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统筹:新快报记者 王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