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访谈 >

本科生:从零基础到5篇SCI论文一群本科生的“科研经”

时间:2023-02-14 08:46:45 | 来源:

今天,分享一篇从零基础到5篇SCI论文一群本科生的“科研经”,希望以下从零基础到5篇SCI论文一群本科生的“科研经”的内容对您有用。

■本报实习生 沈秋月 记者 沈春蕾

“刚进组时,我就是一张白纸,啥也不会!”如今,扬州大学2019级本科生严子韩不仅收获了3篇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还提前获得了浙江大学的直博名额。

严子韩就读的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有一个优秀的本科生团队,目前已经连续发表5篇SCI论文。本科生团队的指导老师均表示:“没想到这些本科生会做出如此出色的成绩。”

普通院校、本科生、5篇SCI……在了不起的成绩背后,这个本科生团队又付出了什么?

从“一张白纸”到手握3篇论文

严子韩在大三时以一作身份连发了3篇SCI论文,且其中两篇发表在一区的Top期刊上,影响因子总和达28.9分。

尽管在科研上已初窥门径,但当初在专业选择上,严子韩是做过妥协的。

“高中时我一直很喜欢生物学,并梦想以后从事生物大分子或病毒学相关研究。”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严子韩直言,“因为担心高考分数不够,没有选择心仪的生物专业,而是报考了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2019年,大一新生严子韩赶上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改革,学院不仅大力支持本科生参与科创工作,还招募了一批本科生跟随学院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由于对生物念念不忘,严子韩毫不犹豫报名参加了生物物理研究课题组。

进组后,严子韩被阴错阳差地安排开展计算物理相关的工作。“在导师和学长的帮助下,我慢慢喜欢上计算物理。”严子韩回忆道。

本科生做科研,只有兴趣还不够。在实操过程中,严子韩也发现了问题,“我在计算物理理论知识储备方面就是一张白纸,只能先从大量阅读文献开始,然后尝试重复文献里的实验,看是否能得出相同结果。遇到不理解的就去逛专业论坛,看各路‘大神’如何解决问题”。

“除了理论知识外,我们还要学会使用各种软件。”他说,“我们当时想模拟石墨烯和铜衬底的复合体系,但组里常用的软件不能很好模拟这样的系统,我们必须从零基础开始学习新软件。”

这一过程十分费时和艰辛。本科生团队花了近一年时间学习新知识,经历无数次试错,最终摸到了门道。

严子韩很感谢正在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读研的学长杨文杰。“我们常聚在一起各种‘捣鼓’,主要是学长帮我厘清研究思路。他的支持和鼓励给了我极大的科研信心。”

本科阶段的课业任务并不轻松,严子韩总在熄灯时才回到宿舍。就是这样利用课余时间,他用实际行动将对科研的好奇心坚持了下来。

首篇论文曾在拒稿边缘

“我们的文章被《纳米视野》(Nanoscale Horizons)接收啦!”2022年6月23日清晨,在收到邮件的那一刻,因通宵跑数据、作分析而伏案休息的严子韩、杨文杰退去倦意,欢呼起来。

这是严子韩第一篇以第一作者发表的科研论文。

研究聚焦于二维材料界面动态共价性质。该领域的研究比较稀少,很难找到参考文献。严子韩只能通过阅读相关领域的参考文献,将其中一些共性思维和方法运用到这项研究领域中,但有时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我们经常会遇到研究瓶颈。此时,大家总会聚在一起进行头脑风暴,寻找突破口。”严子韩回忆说,“我们有时候也会去找导师,他们会给我们指出一条明路。”

尽管论文撰写已历经崎岖,但在审稿意见中,其中一位审稿人对模型提出较大质疑。这对本科生团队的打击很大。该审稿人认为团队使用的模型不符合广泛认可的Lerf-Klinowski模型,并且在计算方法上应当选用更为高级的GGA泛函。

面对这一质疑,作为一作的严子韩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

对此,指导老师建议,直接说明团队的模型是基于Lerf-Klinowski模型建立起来的,而且在当前问题中更具优势,同时增补GGA泛函的计算结果,在比较中解释采用LDA泛函的原因。最终,论文被顺利接收。

“我们在拒稿的边缘,采取科学辩驳,为自己争取了机会。”严子韩感谢导师的严格把关和果断决策,“导师告诉我们,永远都不要糊弄文章、糊弄别人,论文一旦发表就将伴随自己一辈子。这句话也让我对科研工作怀有敬畏之心”。

搭建平台,以老带新

严子韩所在的扬州大学本科生研究团队于2019年底正式成立。这个本科生团队在起步阶段并不顺利。

“开始时,团队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在宿舍、教学楼、餐厅以及线上会议室开展讨论是常态。”严子韩说,“我们最初没有自己的设备,因为与课题组研究生一起共用服务器集群,本科生团队常常没有足够的计算节点,研究进度十分缓慢。”

2021年,在该校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支持下,本科生团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科研阵地——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28号楼。在这里,学院为他们配备了4台高性能计算服务器,本科生团队正式更名为院计算物理研究中心本科组。

新设备运行速度大大提升,从前要“跑”一天的任务缩短为几小时。新设备也带来新挑战——本科生团队成员需要学习新计算软件VASP。

厚厚的软件手册中,晶格、布里渊区、态密度、能带等高频词对还没有学固体物理的一二年级学生来说,着实是一头雾水。

“一定要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抱着这种决心,课题组成员自学固体物理,轮流担任“小老师”,收集大家的疑难,并在每周例会上统一解答。

为了让大家把握得更透彻,“小老师”必须自己先下苦功夫,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还要想好怎么讲才能让大家听懂。就这样,团队成员相互“搭把手”,一步步摸索着进入了计算物理的大门。

同时,本科生科研团队还以“老带新”模式开展工作,用“老人”带“新人”的方式将个人做科研的经验、方法分享出来。团队聚焦于二维材料界面动态共价,以期开发基于二维材料动态共价界面的各类应用。

“一股不知疲倦的钻劲”

在“老带新”的模式下,一批批新鲜血液不断涌现,让本科生团队不断延续和传承。在这里聚集了一批“有想法”“敢尝试”的本科生,从事着有趣而又充满挑战的研究。

司徒博毅是扬州大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020级本科生,也是课题组的一员。目前他正在投稿一篇一作文章,并计划在今年上半年完成另外一篇论文的写作,为能继续从事更深层次、更系统的研究工作铺路。

他坦言:“在学长杨文杰和严子韩前期打牢基础的情况下,我入门轻松许多,有问题可以直接向他们请教。”

“科学研究只有好奇心不够,还需要有一股钻劲。”谈到这个本科生团队,学院导师表示,“他们身上有一股不知疲倦的钻劲。遇到不熟悉的概念和实验,他们会钻研到底。”

当被问及是否觉得本科生参与科研为时过早时,指导老师说:“本科生从教科书获取知识和从科研中获取知识是不一样的过程。书本学习像品尝大厨做好的饭,而动手做科研更像是自己当大厨亲自做饭。在扬州大学,并不是所有本科生都要参与科研,也不是本科生一进入课题组就要参与科研,其间还有一个适应和过渡的阶段。”

指导老师团队认为,本科生的思维更活跃、更开阔,往往能站在独特角度去思考。尽管开始时他们可能会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但这时需要以引导为主,激发本科生解决问题的热情,助力他们在科研道路上成长。

近期,这个本科生团队正在备战2023年挑战杯省赛。为将寒假时间高效利用起来,项目负责人专门开设了早九点到晚十点的线上“13小时会议室”, 只要有问题,组员们都可以进入会议室,严子韩、司徒博毅等几位师兄会在会议中帮助大家解决问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