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篇中国书法的根脉在乡村,希望以下中国书法的根脉在乡村的内容对您有用。
——第三届中国书法文化传承高峰论坛记实
3月5日,“墨舞春风”岭南书法界古劳水乡艺术新春嘉年华活动,在鹤山市古劳镇横海“中国侨都书法文化岛”举行。这是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十周年庆典系列活动之一,内容精彩纷呈。其中亮点之一是“循本固真· 点亮乡村”第三届中国书法文化传承高峰论坛,数十位广东书法名家、专家、学者和高等院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佛山、江门、鹤山市的文化旅游部门的领导嘉宾出席。大家围绕本次论坛的主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现摘要刊登部分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王世国(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主席):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循本固真”,而且选择在横海这个乡村举行、我觉得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中国书法的根是在乡村。大家以为书法从来都是高大上的,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隶书,直到后来的魏晋文士所写的楷行草,这不都是高雅的文人雅事吗?和文人最高妙的意性的表达吗?是的,不过仔细想想,中国文化的根源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文化,甚至直到近现代,我国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耕文明以及与它相匹配的农耕文化发展得非常精致,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数千年来,在农村,人们“晴耕雨读”,涌现出无数文化精英和文人雅士。而以孔子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本质上就是农耕文化。因为需要团结许多人一起精耕细作才能求得温饱,就不得不强调尊卑、传承、秩序、中庸、和谐。这就成为中华文化的本真,并对书法产生巨大影响,进而成为书法的审美标准。许多人对当今书坛上一些书家的“创新”之作,很难接受,甚至觉得“丑”,就是因为它不符合书法的传统审美标准。
所以,中华文明和文化艺术的根在乡村。过去从乡村走出去的文人士大夫,后来或因贬谪、或因老迈、或因辞官,他们又回到乡村,成为当地的乡绅,构建起雄厚的乡村文化。这些文化精英包括书法家,他们不断地为中国的乡村注入新鲜的血液,使中国乡村文化大树茁壮成长。遗憾的是,这棵大树曾经被连根拔起。令人欣慰的是,如今号召“振兴乡村”,而振兴乡村首先就要振兴乡村文化。因此,今天在横海村打造一个“书法文化岛”,召开书法高峰论坛,就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郭卫东(江门市文联秘书长):
我是喜欢书法的一个外行人,但是在横海这一个美丽的水乡,因为有书法,它就变得高雅、雅致、斯文。真是小地方大平台。在这里,衷心祝福中国侨都书法文化岛在郑老师的主持下越办越好。
李国联(鹤山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循本固真”跟我们的生活、人生的道理一样。在艺术上,只有守正,才能创新,在书法上多些思考,创新中有传统,创新是目的。这也需要书法界、特别是书法理论界多发声,共同推动书法的发展。
王志敏(佛山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我对横海村挺有感情。两年前我在这里举办了一次展览,组织展览之前提供作品时,我还真有点担心,在一个乡村里能否弄起一个书法展览?但自从那次横海村展览后,我的视野开阔了,觉得书法放在乡村这种环境也非常协调。不知是乡村给予书法特别大的魅力,还是书法给予乡村一定的魅力?也可能是相互的。这次论坛的主题:“循本固真·点亮乡村”特别好,中华文化其实就是一种农耕文化,它与书法要追求、寻找的所谓的终极理想一脉相承。所以,书法文化的根在乡村。
谢珊珊(江门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五邑大学教授):
今天参观以后,我想用“横空出世、海纳百川”八个字来概括。侨都书法文化岛横空出世,就是把一个文人案头上的少数人的雅玩——书法,植入到乡村振兴,植入到乡村改造。当今乡村空心化已经非常严重,所以,把书法和乡村振兴相结合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书法确实要变成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我觉得它真的是“横空出世”;第二句话“海纳百川”,今天论坛的嘉宾、专家等老中青艺术家云集,未来大有可为。
刘智敏(江门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我在学校兼有书法课,如果从书法传播角度讲,目前基本是展厅文化,展厅文化有距离感。这次展览在乡村,在开放的空间中营造出清新的气息,展览的设计也非常亲切,老少皆宜,以一种舒缓的形式,呈现一个全新的面貌,也是乡村振兴的一个方法和方式。在如今多媒体时代,如何把这样一种现实,用一种多渠道传播、全景式展示,可以进行先行尝试。如何认识书法和书法之本,我觉得对书法的时代性应该多一些思考。
赵松元(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乡村振兴不仅是国富民强,而且要有丰富的精神文化。今天的主题,其实“循本”就是遵循书法的本源,“真”也是本真、天真、真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一个“真”字,有真才有善,有善才有美,真善美相结合。求真、求实,求正,可以体现广东书法评论家协会在当代书法乱象的背景下,直面书法乱象,频频发声,倡导中国书法的正大气象,将书法带入乡村,这是真正传承弘扬中国书法文化的正脉。
杨志明(鹤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这次主题展览活动把高雅的书法带到鹤山乡村,论坛很接地气。书法是农耕文明、乡村文化、乡村文明的象征。中国自从有了文字之后就有书法,书法是中国的第一艺术,而它就是来源于乡村,要乡村振兴除了经济产业以外,文化艺术也会起到不小的作用,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文化艺术的振兴。艺术振兴第一抓手应是书法,在这里举办“循本固真·点亮乡村”高层次的论坛,很有意义,寓意高妙。这对鹤山的书法推广、人才培养,包括理论、评论的推动将起到很大作用。
方孝坤(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华南师大教授):
书法文化的传承,有着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书法文化,一个是传承。侨都书法文化岛是文化的挖掘,是传播路径的探索。我是看着它慢慢做起来的。关于文化传承,书法文化传承其实是大课题,书法文化从产生到现在它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当代应该有哪些新元素,要怎样创新?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循本固真·点亮乡村”,对于书法文化来说,应该强调固本创新。书法本身,是不是真的写在大地上,书法写在大地上,让老百姓知道是否就是书法在当代发展的一个好的趋势,这值得商榷,但是创新是必须的。
黎向群(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其实还是坚持,荣明先生在理论、书法文化策划方面历经辗转。从南海到广东书法院,又回到南海再到鹤山。他对广东的书法文化,甚至是中国书法都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在横海村组织的第一个展览是易大厂的篆刻展,现在又把岭南书法史图文并茂地做出来点亮乡村,是接地气的。
吴晓懿(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华南师大教授):
荣明兄来到鹤山横海做了一件大事,可以说他把广东书法的300年浓缩起来了。他最早在丹灶研究康有为,来到江门研究梁启超,再到陈白沙。其实,这就是广东从明代到清末的书法史。江门的陈白沙是岭南书法的一个高峰,把地缘文化和江门社会民俗结合起来,这将大有可为。
郑荣明(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执行主席):
以“横书万象、海纳百川”作为“横海”、作为中国侨都书法文化岛的“形象语”,以书法点亮乡村,以书法家的文化情怀,开展书法艺术寻根和乡村赋能之举,使“书法”无形中具有了实实在在的“时代精神”,也让“书道”的概念由书房、馆阁延展到田园、村居。海纳百川,希望更多的书法家加入横海“大地书写”的阵营,以如椽巨笔,在中国侨都书法文化岛,壮观地挥写出书法艺术与美丽水乡相融相谐的文化万象!
通过这次高峰论坛,大家有了这样的共识:振兴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和重要一环。乡村振兴不仅需要青山绿水,更需要文化积淀。文化是一个乡村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能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神激励、智慧支持和道德滋养。文化“活”,乡村的各项发展才会有基础。
(根据论坛现场录音整理,整理者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张峰)
书法品鉴
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广东省蓝态幸福文化公益基金会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