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疫后互联网医疗融资密集:丁香园完成5亿美元融资,腾讯、高瓴跟投
疫情会让互联网医疗迎来新的春天吗?
在新冠疫情之下,互联网医疗在2020年迎来了高光时刻,行业发展热度持续升温,特别是12月更是迎来了抢眼收官。在12月17日微医宣布完成3.5亿美元融资、12月22日壹药网旗下耀方科技完成5.15亿元Pre-IPO融资后,12月28日,丁香园宣布完成5亿美元融资,本次融资由挚信领投,腾讯、高瓴创投两家机构跟投。丁香园创始人、董事长李天天表示,将继续专注医-众两端“双核驱动”战略,强化与专业医生和企业的协同,共同发挥专业优势。
这不是腾讯第一次投丁香园,2014年9月2日,丁香园宣布获得腾讯战略投资,投资规模为7000万美元,其时,腾讯方面称“此举也意味着腾讯公司正式布局医疗健康领域”。 从2014年到2015年,腾讯大动作投资了包括挂号网、丁香园、卓健科技、医联等若干互联网医疗企业。
2015年底,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称,“融资的进度很重要”,由于医疗行业的管制非常多,需要深耕,“要争取获得资本的支持,去拥抱去对接。”
今天的互联网医疗显然已经不是2015年资本大举进入的时期,但今年的疫情让更多企业和资本看到了互联网医疗的价值。
公众视野中似乎“沉寂”了一段时间的“互联网医疗”,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又重回活跃。
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2月,疫情期间全国超过10家互联网医疗平台推出在线问诊专栏,200多家公立医院开展新冠肺炎免费互联网诊疗或线上咨询。
例如,各大互联网医疗平台在疫情前期就出现了爆发性地增长。例如,阿里健康在线义诊平台上线4天内,访问量达到160万人次。截至2月11日,平安好医生平台访问量达11.1亿人次,App新注册用户增长10倍,新增用户的日均问诊量增长9倍。截至2月10日下午15时,微医互联网总医院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免费义诊专区访问量超过9702万,集结2.6万名 医生在线接诊,累计提供医疗咨询服务116万人次。丁香园的疫情地图流量截至4月21日,累计浏览量超37亿人次;疫情期间新型肺炎单疾病词查看次数1亿次;截至3月30日,疫情期间的在线活跃医生总数共计约1.5万名,总问诊量达120万。
在互联网医疗走热的同时监管亦未缺席。从2月到3月,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出台鼓励和监管并行的互联网医疗相关政策,讨论时久的医保支付也有了松动。此次政策对于发展了十年的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推动和利好不言而喻,但对于身处其中的医疗机构、互联网医疗类企业、零售药店等,如何受益于政策红利则有着不同的层次和节奏;要实实在在“吃到”这一口红利,还有待更多的配套措施和细则的落地。
2020年7月,丁香园发布了医生端与大众端的“双核战略”,将大众端品牌丁香医生及专业端品牌丁香园连接在一起。据悉,此次获得融资后,丁香园将继续巩固医生端专业能力的壁垒,进一步协同医生、企业、医疗机构等专业资源,探索更多医疗健康场景。
“疫情期间催生了大量互联网医疗服务需求。一些互联网问诊的头部企业、互联网医药电商的主要运营指标包括访问量、新增的注册用户、活跃度、问诊人次、问诊量、药品销售额等都提升非常大。在公立医院仅提供有限医疗服务的情况下,互联网医疗发挥了比较积极和正面的作用,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才会有如此密集的政策出台。”IQVIA消费者健康咨询业务负责人唐正晔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分析,2月份政策主要是“鼓励”,3月份的政策则是在做鼓励基础上要加强监管,规范化行业发展。“短期来看,大量的线上诊疗、购药一定程度上在改变消费者和患者对医疗服务需求的获取模式。长期来看,发展多年的互联网医疗逐渐走向前台,政策对于行业发展提速了三年,未来在医疗供给侧改革中,互联网医疗会更深入地改变医疗服务体系全产业链、价值链的方方面面,提高整个体系的运转和生产效率。”
互联网的核心本质在于获取流量及流量后的变现,不同的行业都在花成本构筑流量上的壁垒,医疗行业的流量则是医生资源、病患资源等,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流量获取和构建壁垒。
“在线问诊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但疫情期间多种矛盾的集中爆发用沉重的代价完成了一次初步的用户教育,大部分用户第一次知道在线问诊及其可以提供的价值。”此前李天天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电商所发挥的作用也得到了药企的认可,唐正晔认为,“很有可能未来药厂会把一些在带量采购中出局的药品、过专利原研药、新药等一些高价值的药品放在互联网电商上进行销售或者作为一个主要的销售渠道。”
从OTC药品线上销售试点、远程医疗服务、线上挂号问诊、网售处方药禁售、互联网医院落地,互联网医疗发展十年出现了不少加速节点,也有寒冬期;也发展出了包括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药电商、互联网医保、线上公共医疗服务等细分业态。
这些不同类型的公司和商业模式在产品和服务不一,对于政策的需求和互动也不尽相同。
我国的医疗服务健康体系,一是由于全民医疗保险体系,医疗服务体系也是以公立和国有背景的机构为主体。2018年全国的医疗机构大约为99.8万家,医生数量360万名,就诊人次超过83亿,而其中占比不超过4%的等级医院接诊了40%的人次。医疗资源较为集中和不平衡分布。二是监管体系非常谨慎,在整个中国医药市场占比80%的处方药的上市和流通都被严格监管。三是老龄化的加速让医疗体系和医保资金面临巨大的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对应的互联网医疗也面临发展“瓶颈”。唐正晔分析,“对应的三大问题分别是缺医疗资源如医生、患者;处方药品类的多样化和销售等商业难题;由于没有医保资金做牵引,消费者和患者的购买意愿和购买力比较低。”这些瓶颈又导致了两大问题,“一是互联网医疗服务的闭环是无法构建的,导致在前期一些互联网医疗企业从单个产品或单个服务去突破,其商业模式是割裂的。二是盈利模式不清晰,看上去如火如荼,商业模式跑通了,但如果不解决商业化和购买力的问题,由于在获取医疗资源的流量、构建IT系统等方面投入成本太大,会导致盈利一直无法实现。”唐正晔表示,“所以呈现一种‘行业红似火、企业寒彻骨’的现象。但在政策不断发力的情况下,我认为未来有望突破限制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的医疗资源、商业化、购买力和购买意愿三大瓶颈。”
(作者:卢杉 编辑: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