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西游IP背后的演化历程及深入解读
西游IP是指西游相关的知识财产及其影响力,包括玄奘西游的真实历史和价值,包括以玄奘西游为主题创作的神怪演义,包括孙悟空等徒弟护僧取经的神话故事,也包括相关人物和人物关系的再创作。本文不以考据为重点,多从创作的角度聊西游IP的前世今生。
咱们大多数人了解《西游记》都是通过相关的影视作品,尤其杨洁版《西游记》电视剧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近些年各种各样《西游记》背后的秘密充斥在耳边,佛道之争、讽刺现实等等。大家突然觉得自己太年轻、太天真,感叹“少年不懂西游记”。本文的目的在于传达西游基本常识,不是我们不懂,而是世界太世故、太功利。《西游记》作为一部通俗小说,就是给我们普通大众看的,没有那么多微言大义,我们看到的就是真实的《西游记》。
如果我们了解西游IP的整个演化历程,就不会轻易相信那些过度解读。盐溶在水里,水咸了,盐却不见了。真正伟大的作品不用说教什么,而是不知不觉刻入我们的骨髓。我试着结晶盐水,展示一些大家视而未见的《西游记》经典。百回本《西游记》问世以来一直不乏各种解读,每一种解读都带有当时的文化需求,看开了,别有一番滋味正回甘。
第一章 西游IP演化历程
1.1 真实的玄奘西游
唐贞观三年,玄奘法师奏请未允的情况下偷渡出境,经大唐关隘、西域、中亚、到达天竺学习佛法,取六百余部经书回国并翻译。留下著作《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玄奘为了理想历经种种磨难坚韧不拔获取成功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块脊梁。
玄奘及其著作
百回本《西游记》把唐僧塑造成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形象,被孙悟空骂为“脓包”。他真假不分、遇事慌张、自私懦弱、哭哭啼啼,取经的目的是为了唐王江山永固。历史上真实的玄奘精神已经刻在了我们的文化中。小说把唐僧描绘得这么窝囊,读者大多选择性地接受唐僧优点,依然相信他坚韧不拔。这是我们强大文化底蕴具备天然的纠错能力。杨洁老师在拍《西游记》前请教佛教大家赵朴初先生,先生认为《西游记》歪曲了唐僧形象,并恳请电视剧不要丑化唐僧。我们在杨洁版《西游记》看到的是虽然肉眼凡胎但慈悲为怀、意志坚强的唐僧。
在玄奘西游的历史记述中,玄奘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是有贵人帮忙,就是念经菩萨来保佑。这为后来话本、杂剧、小说的创作奠定了方向,不是玄奘的个人英雄事迹,而是徒弟保护师父西天取经、遇到困难请神仙帮忙的脉络。
1.2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最早在民间讲述玄奘取经故事的应该是佛教信徒,为了传播佛法会突出一些显灵的事迹。故事一点点丰富起来,越来越多地出现神秘性传说。唐僧出发前对弟子说,当发现这棵松树的树枝朝东生长我就回来了。这个故事被收录在《太平广记》中。到了南宋时期,说书人职业已经兴盛,《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便是那段背景下创作留存下来的。同时期金代也有《唐三藏》戏剧的记录。
《诗话》以弘扬佛法为宗旨,以玄奘法师为主角,结合历史记载,加入了当时一些神怪传说。我把故事精简如下:
法师一行六个和尚西天取经,途中白衣秀士猴行者拜师同行。猴行者是花果山紫云洞的猕猴王,他作法带着僧众到天王宫,玄奘为五百罗汉讲经。天王赐三个法宝、一个法门,隐形帽、钵盂和锡杖,遇难时遥指天宫喊一声“天王”即获帮助。
西夏壁画猴行者与唐僧取经
西行途中,群蛇避路,狮子衔花供养。有人使妖法把一名小和尚变成驴,猴行者把他媳妇变成驴嘴边的青草。白虎精变成妇人被猴行者识破,在它肚子里变出无数个猕猴,最后变成巨石,裂肚而亡。九龙池,猴行者大战鼍龙,抽了龙筋与玄奘做腰带。深沙神曾经吃了前两世取经的玄奘,被降服后手托金桥僧众得过。
女子国无男人,女王请法师当国主,法师不肯,礼送出国。结尾有诗,“要识女王姓名字,便是文殊与普贤”。猴行者以前偷吃蟠桃被罚,路经西王母池时,玄奘怂恿猴行者偷桃。蟠桃化作会说话的小孩,玄奘心生敬意没敢吃,被猴行者变作枣儿吞吃。
到了天竺国,人去不了佛居名山,玄奘僧众望山祷告,齐声恸哭,灵光过后只见座位上一堆经卷。玄奘收拾好经卷赶返大唐。返途中,路遇一个继母把孩子推到河里,长者斋僧,法师非要吃大鱼,长者买来大鱼剥开,鱼腹中救出自己的孩子。法师让他木雕鱼型敲击以报鱼恩。
《诗话》之后,弘扬佛法的故事现存还有元代《销释真空宝卷》中一则唐僧西天取经的概括。三个徒弟已经登场,唐王送行,途中遇难故事大多在百回本《西游记》之列,取了真经先见玉帝后献唐王。
1.3 杨景贤版西游记杂剧
西游故事一直在传颂,逐渐脱离佛家的教化宗旨,吸收民间各种传说,演绎出各种版本故事。由于故事的主角是唐僧,开篇套用了一个民间故事在唐僧父亲身上,让唐僧有了苦难的成长经历。
孙悟空来源古时猿精、猴怪的故事,与《诗话》里的猴行者同源,与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里的反派同源,姓应该取自《锁大圣》中耍耍三郎孙行者,名大概来自唐朝另一个天竺取经的和尚释悟空。
被缚的齐天大圣
民间故事里的黑猪精成了猪八戒,姓名可能来自三国时期西域取经的高僧朱士行,因他是汉地第一个受戒的比丘僧,所以叫朱八戒。
玄奘在沙漠中昏迷时的幻觉在《诗话》里演绎成了深沙神,进一步创作成为唐僧的贴身保镖沙僧。
创作的力量分两股,一股是业余组,民间口口相传添枝加叶丰富情节;另一股是专业组,除了说书人团队外,元朝流行杂剧,戏剧团队也成了创作主力。业余创作的精彩内容经常被专业团队吸收。
说书人留存下来的作品被称为《西游记平话》,有些被印刷成书出售。现存价值最大的是元朝时期朝鲜人学汉语教材《朴通事谚解》,初到师陀国遇猛虎毒蛇,次遇黑熊精、黄风怪、地涌夫人、蜘蛛精、狮子怪、多目怪、红孩儿怪,又过棘钓洞、火炎山、薄屎洞、女人国。一篇车迟国斗法故事完整记录,伯眼大仙和徒弟鹿皮与唐僧、悟空比试坐禅、猜物、下油锅和断头再续。
《销释真空宝卷》西游故事成文时代和《朴通事谚解》朴通事原文是否被后人修改学者们有分歧,我从内容的角度感觉两者均成书于百回本《西游记》之前。
杂剧留存下来的有早期的《吴昌龄版西游记杂剧》,只剩两个故事。完整保存下来的是元末《杨景贤版西游记杂剧》。简摘部分故事与后世作品略比如下:
有佛经要传东土,诸佛让毗卢伽尊者托化为陈光蕊之子,长大为僧取经。陈光蕊携孕妻赴任,故事与《西游记》附录内容七成相似。有意思的是水贼刘洪的口头禅,“不作歹勾当”;找来水贼船夫的仆人口头禅,“我眼里认得人”,被推落水中临死前还喊:“我眼里认得人!”颇有周星驰无厘头风格。
一官员奉观音法旨荐陈玄奘于朝,唐僧奉敕西行取经。南海火龙三太子因行雨差迟获罪将斩,被观音所救变为一匹白马,让木叉送于唐僧代步驮经。白龙马在杂剧中被称作龙君。
《杨景贤版西游记杂剧》里的孙行者叫通天大圣。其兄妹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妹巫枝祗老母、大兄齐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抢来金鼎国公主为妻。他盗金丹、仙桃、仙衣、仙帽和御酒,被李天王率众擒拿。观音将他压在花果山下,之后戴上铁戒箍,赐法名悟空随唐僧取经。
裴家女与朱家郎定了娃娃亲,朱家中落裴公悔婚。猪八戒冒充朱郎与裴女约会,摄回洞中做夫人。裴家怨朱家拐走了女儿,朱家恨裴家将女另嫁,两家争吵。悟空救了裴女,观音请来二郎神,细犬捉了猪八戒。这段故事精彩程度不输高老庄。
女人国女王非礼唐僧,悟空抢着要替师父。三个徒弟被诸女捉番,八戒和沙僧沦陷,悟空头上金箍缩紧疼痛灭了欲火。女王硬上弓,韦陀天神降临卧室保全了唐僧法体。电影《大圣娶亲》正是用了这里悟空动凡心金箍变紧的情节。
电影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
红孩儿母亲是鬼子母,铁扇公主没丈夫。火焰山,孙悟空调戏铁扇公主没借来扇子,观音遣风雨雷电诸神降水灭了火。取到经书,三个徒弟圆寂成佛,唐僧送经书回大唐,功德圆满修成正果。
1.4 百回本《西游记》
明初,《永乐大典》收录关于梦的故事,《魏征梦斩泾河龙》完整收录在列,明确出处来自《西游记》。这篇故事与百回本《西游记》相比,情节几乎一样,只是内容简化。我们知道唐僧取经的缘由,魏征梦斩泾河龙,唐太宗地府还魂,水陆法会观音告诉太宗只有西天大乘佛法才能超度亡灵。我们有理由推论,永乐大典版西游记除了梦斩泾河龙,后面的地府还魂和观音现身说法都有完整故事。虽然不能推论百回本《西游记》已经成型,但这种可能性还是有的。
神话故事继续演进,孙悟空大显神通解决困难逐渐成为主要情节。故事还以唐僧为主角,读者和听众情绪会有偏差,以孙悟空为主角的故事应运而生。
百回本《西游记》丰富了孙悟空的成长经历,并且放在了开篇。故事凑够了八十一难,民间信仰里的各路神仙都被请了进来。添加了通关文牒、唐僧肉、十世未破元阳的设定,让取经冲突更加必然。为了突出主角孙悟空,更改了唐僧的人设,师徒四人和各路神仙、妖怪的性格也丰满起来。
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唐僧身世故事要不要保留?整体故事不是双主结构,如果保留在回目中,读者看完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都等着看如何被解救。唐僧身世扯得太远,读者的阅读体验很差。如果不保留,仅仅靠第十一回的一首诗介绍唐僧身世,八十一难不够完整。
人民文学出版社黄肃秋先生在1980年再版时把唐僧身世作为“附录”放在取经前,急着看悟空被救可以跳过附录,勉强两全其美,但作品依然影响着人们阅读体验。我特别想建议出版社编辑再版《西游记》时,不需要附录,第十四回玄奘救出孙悟空借宿陈姓老者家,设定老者是玄奘的祖亲,前朝避难来此,两人叙旧聊起陈光蕊赴任遇害、江流儿认亲报仇,篇幅精简到原来三分之一就行。
杨洁版西游记电视剧江流儿
百回本《西游记》问世以后,西游IP万流归宗,其他大多数西游故事逐渐消失。除了一些西游宝卷和傀儡戏等有存续,市场上主要流传着一套百回本主流故事。书商们看到了市场机会,《西游记》小说各种版本印刷品流行于世。
现存最早的是明中后期金陵世德堂刊行的《西游记》,其后的重要版本是《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简化版有朱鼎臣本《西游释厄传》、杨致和本《西游记传》、《西游证道书》等。清乾隆年间《新说西游记》是最完整的版本,也是现存最多的古版。
关于《西游记》作者,清代普遍认为是丘处机,直到其真正的作品《长春真人西游记》被发现。最早提出《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是清代学者吴玉搢,后经鲁迅先生和胡适先生考证加持,作者吴承恩被大部分学者认可。
如果按照现在超过30%相似度判定抄袭的标准,吴承恩“著”肯定站不住脚。即便放宽标准,我也倾向于认为吴承恩之前已经有祖本,吴承恩或编或校而已。不少人认为百回本《西游记》或其祖本是道教徒创作的,我倾向于认为其祖本作者是讲过很多道教故事的说书人。
1.5 杨洁版《西游记》
百回本《西游记》让西游故事稳定了一段时期,清代地方戏蓬勃发展,《西游记》被搬上各种舞台。因舞台表演的需要与观众的反馈,西游IP又有了进化。比如,沙僧的降魔杖不够拉风,被改成了月牙铲;沙僧戏份少舞台上很尴尬,把担子交给了沙僧,沙僧的人设因此才任劳任怨;高老庄的故事丰富了猪八戒背媳妇的情节……
随着影像技术的出现,人们开始尝试把《西游记》拍成电影、电视剧。早期的技术和编剧、演技都不成熟,直到1986年杨洁版《西游记》问世。
杨洁版西游记拍摄现场左一杨洁导演
这部电视剧大多被称作86版《西游记》;因为82年开拍,也有叫82版的;由于央视是出品单位并且在央视首播,也叫央视版;还有根据主演称为六小龄童版《西游记》。我感觉杨洁导演在这部剧中居功至伟,更乐于称之为杨洁版《西游记》。
杨洁老师尊重原著,但不教条,做了很多合理改编。在戏曲领域吸收情节处理方式,但不拘泥于戏曲。放弃了传统勾脸,采用半人半兽的艺术造型。除了美化了唐僧,三个徒弟的人设也更容易让人接受。无论是选景、挑选演员、指导表演、选择配音、拍摄、剪辑,还有音乐,杨洁老师在那个时代已经做到了极致。整个电视剧的艺术水准至今没人超越。
因为杨洁版《西游记》太深入人心了,很多人把它当成了原著。后来有的电视剧按着原著来拍,与杨洁版不一样情节被骂糟蹋原著。其实,杨洁版《西游记》恰恰是因为做了很多改编,才如此经典。试举一例如下:
《杨景贤版西游记杂剧》中的女人国女王是泼辣狠绝的人设,演的是“欲”。百回本《西游记》中泼辣狠绝的性格赋予了蝎子精,女儿国色欲横流,女王身上多是娇艳直爽的性格,写的依然是女人的“欲”。杨洁版《西游记》女儿国增加了“情”,让大家念念不忘的女王不是来自原著,而是来自杨洁老师的改编。“鸳鸯戏水蝶双飞,满园春色惹人醉……”久久萦绕在耳边。
杨洁版西游记电视剧女儿国
最近这些年西游题材电影层出不穷,大多作品都有独到的理解,改编得很有特色。因为电影是片段故事,对整体西游IP的推进有限。
1.6 小结
《西游记》考证特别复杂,故事多线程传续,并非一脉相承;古籍存本仅是流传故事的一部分;阶段性成品也不断地被修改。至今也没有大家都公认的演化历程脉络,以下只是西游IP演进示意图,不做专业定论,仅给西游爱好者们一个直观的展示。
西游记演化
西游IP演进,从真实历史故事开始到弘扬佛法故事,再到取经神怪故事,最后是降妖除魔故事,在当代成为大众文化消费内容。
第二章 西游记经典在哪里?
2.1 《西游记》为我们构建一整套神话世界
中国人的想象世界是什么样的?参考韩田鹿老师的话,天上有玉帝,西方有佛主,四海有龙王,地下有阎王,各地有城隍、山神、土地,各山各岛住着林林总总的菩萨、散仙。他们各司其职,能力各有大小,共同维系着三界和谐。无论是人、是动物、亦或鬼怪,皆可通过修炼等方式成仙成佛。这个神话世界是谁提供给我们的?主要就是《西游记》。单论这一点,《西游记》就足够经典,足以媲美古希腊神话体系。
我国古代信仰有两种现象并存,庙堂之上儒、释、道原教旨辩论不休,庶民之中奉行实用主义,管你是儒、是释、是道,有用就信。研究《西游记》,不该着眼在庙堂之上,而是应该扎根在民间信仰之中。
汉武帝以来,我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文化是王权儒家思想。民间信仰中,无论三清的地位有多高,也得有个玉皇大帝来统领。无论西方诸佛有多强大,也得奉玉帝为尊。王权儒家思想下,民间普遍认为最高统治者是与百姓一条心的,损害百姓利益的是以权谋私的官吏。这种观念是《西游记》中坐骑或童子作乱、主人来收服的思想基础。
《西游记》赋予了神话角色丰富多彩的人性,鲁迅先生评价“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我们看几个女妖,蜘蛛精少女诱惑、蝎子精泼辣妩媚、杏仙典型文艺女青年。
取经遇难请神仙帮忙,往往先找一圈解决不了问题的神仙,最后请来正主。一方面侧面展现妖怪的厉害,另一方面也是刻意让民间信仰中的各路神仙登个场、露个面。
《西游记》神话角色来源于民间信仰,由于小说影响力太大,反过来又影响了民间信仰,甚至影响宗教传承。《西游记》中出场率高的、提及到的神仙在后世供奉的更多了,个别民间还有拜猪八戒的,没有提及的神仙有的甚至消失了。宗教信仰也是入乡随俗的,因知名度增加,如来佛、观世音、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等在《西游记》之后得到更多香火。因为对道士炼丹害人的描述,加速了道教外丹派的消亡,其有价值的知识被中医吸收。
2.2 市井英雄闯荡江湖套上了普度众生的使命
当我给三、四岁儿子讲《西游记》的时候,我遇到了问题。孙悟空抢傲来国兵器;勒索龙王金箍棒和披挂;地府强改生死簿;偷仙桃、盗御酒、窃金丹;做了错事还要大闹天宫;取经路上,对帮忙的土地山神、风雨雷电呼来喝去、毫不客气;辱杀降雨造福的车迟国道士;借扇子不成骗不来就去抢……总结孙悟空的性格,恃强凌弱、任性妄为。孩子正处于基本是非观的形成阶段,这样的孙悟空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产生影响后需要多大的成本来纠正?这些问题带给我一个思考,百回本《西游记》是以什么样的视角来写的?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我看到了林庚先生《西游记漫话》中的市井英雄说。
西游记漫话图书封面
林庚先生旁征博引了众多市井英雄的性格和事迹,对比出孙悟空身上的市井英雄特征。大闹天空的原因是什么?第一次是发现弼马温官太小了,第二次是蟠桃会没有请他。你可以打我,可以杀我,但你不可以瞧不起我,这正是市井英雄的典型性格。市井英雄可以因为通缉悬赏的金额低觉得瞧不起自己而去再闹官府。取经路上,孙悟空最生气的是别人叫他弼马温,八戒激将出战黄袍怪能成功也是因为有人小看他。孙悟空每次介绍自己都说“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告诫对方不要小瞧我。
市井英雄还有一些共性:超凡出众的本领、藐视权威的气魄、见义勇为的品格,孙悟空身上无不具备。打杀小官小吏、偷高官宝物都是市井英雄类小说常见情节。大闹天宫是孙悟空扬名立万的一战,是市井英雄的养成事迹,西天取经降妖除怪是继续闯荡江湖、建功立业的历程。
《西游记》形成这样的精神内核不是一蹴而就的,从佛教教化到市井英雄闯荡江湖是在普通百姓传播过程中根据人们喜好逐渐形成的。因为受众喜欢这样的人物,故事在市场中千锤百炼一点点打磨出来的。
从古至今,市井英雄的故事有很多,《水浒传》、《三侠五义》,现代众多武侠小说等等。都很精彩,但算得上经典的不是很多,原因是大多数作品缺少大义。《水浒传》的经典在于梁山上树起了大旗“替天行道”;《天龙八部》的经典在于主人公为了人们免受战争荼毒而舍生取义……《西游记》天生带着西行护僧求法的伟大历史使命。可惜的是百回本《西游记》没有这方面的立意,反而丑化唐僧,弱化弘扬佛法的使命。杨洁版《西游记》电视剧拨乱反正,赋予唐僧不畏磨难、普度众生的使命感。尽管只是唐僧的,但徒弟们也是在这个使命感的驱使下西天取经。
经济的发展、法制的完善还有城市的高楼让市井文化逐渐消亡,电影《老炮儿》讲的就是在时代变迁下市井英雄的悲凉。如今社会精英阶层越来越大,按着百回本《西游记》讲故事,受众会越来越少。只有与时俱进地持续改进,融入当代人的思想意识和审美需求,西游IP才能一直经典下去。
我们在社会互动中被教化得守规矩,但每个人潜意识里都还住着个孙悟空,无所不能、为所欲为的孙悟空。这个孙悟空与过去、现在、将来任何时代的文化重构都能碰撞出火花。
2.3 《西游记》是一部集大成喜剧作品
《西游记》整体故事结构特别像当今流行的综艺。草根崛起成长为巨星,过度膨胀遭遇封杀。多年后巨星被请到节目中,四个常驻嘉宾和各期特约嘉宾在节目中PK,四人如果不敌还能请外援,偶尔再来点散伙负面传闻。常驻嘉宾一路闯关,最后因为没把对粉丝的承诺当回事被粉丝摆了一道。这样的故事有多好玩?可怜今天类似的综艺还要到国外买版权。
各个故事单独来看也是有趣的。妖怪们拥有各种天马行空的本领、稀奇古怪的法宝,每一次都需要不同的方式去降服。小说中,各种各样的危险让读者沉浸其中产生心流,跟着孙悟空解决困难,进而获得快感。
言鼎文化西游记故事绘本金角大王银角大王
再来看人物,如果说孙悟空是乐于挑战、很不安分的市井英雄,猪八戒就是只求满足基本需求的农民形象。这两点,林庚先生及一些学者都有详尽的论述,我想补充唐僧和沙僧的形象来源。闯荡江湖时只凭拳头说话,唐僧虽然满腹经纶但无用武之地,在市井文化中是个百无一用的书生。卷帘大将本来就是玉帝的保镖,保护唐僧西行,沙僧做的就是老本行。对标了人物的身份就能理解师徒四人的行为和对话,比如猪八戒遇事退缩、贪吃好色,百回本里的沙僧为啥不挑担子、话不多但江湖阅历丰富。
《西游记》中不安分的市井英雄、不思进取的农民、百无一用的书生、尽职世故的保镖,这四个角色在一起插诨打科、各带玄机自然妙趣横生。此外,神仙、大魔、小妖各有各的性格,之间的互动与对话也都栩栩如生、趣味盎然。
能写出这么有趣的故事,我不认为一般文人可以做到,主要贡献应该是说书人、戏剧人的累积创作。就像今天的脱口秀小剧场,演员创作出段子在小剧场不断打磨,最终才成为精品。当年说书、演戏时,根据观众的反馈,什么情节愿意听,怎样对话有共鸣,是经过不断打磨而成的。
明代陈元之在为《西游记》作序时赞曰“滑稽之雄”。胡适先生觉得“种种神话都带着一点诙谐意味。”他对《西游记》的评语“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搞过创作的人知道,喜剧是最难的。《西游记》不仅在创作当时有趣,传世四、五百年依然有趣。它是一部集大成喜剧作品,是我国喜剧史上的丰碑。
2.4 闲谈
《西游记》丰富多彩的神话世界让我们的想象有了驰骋的空间,在诙谐幽默的故事中圆了我们潜意识中为所欲为的市井英雄梦。《西游记》的经典这些就够了,其他的优点、缺点都微不足道。
关于五行、修禅、内丹等《西游记》元素,这些是古人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和常识,在此基础上的内容算不得隐喻。就像今天我说空气中有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你不会夸我太牛了,居然隐喻了分子、原子理论。现代化学、唯物主义传到中国,古代那些方法论和常识被我们摒弃了。时间久了,这些认知不在我们主流知识中,偶尔提起来会觉得很神秘。深挖这些内容,通过《西游记》来研究古人的认知就够了,谈不上高深,与《西游记》的经典无关。
《西游记》的缺陷也很多,我们正视这些缺陷才能理性看待名著。唐朝背景出现一些明朝的官职,司礼监、锦衣卫等。这里不提穿帮,说一下这条证据不一定推论出《西游记》主体成书在这些官职设立之后。因为也有可能在成书后被明代人编校时为了受众更容易懂做了修改,就像我给儿子讲武松打虎后当了警察一样。我是倾向于认为百回本《西游记》成书于明代中期,但明朝官职仅可作为证据参考,不是铁证。
《西游记》也存在历史局限性,它是古代社会男权意识的作品,我们不能因为是名著,就把女妖理解为创作者故意这么写来反抗封建礼教。孙悟空想长生不老是道心开发,今天谁再这么说只能是妄人妄语。不显摆本领或宝贝是古人社交哲学,今天需要价值和自信互馈才能促进人的成长……
第三章 各时期《西游记》解读探讨
3.1 《西游记》历史解读及其文化土壤
明代中后期王阳明心学盛行,童心说的解读很容易被大家接受,直到今天也有不少主流学者认可童心说。我认可荀子、倾向朱熹的观点,认为性本恶。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利他的都被淘汰了,自私的基因得以繁衍,所以才要灭人欲。那种认为天真浪漫、自由不羁的精神归根于最初的本心,本文的读者如果认可,我无意说服,求同存异。
清代长时间误会《西游记》的作者是丘处机,除了心学以外,解读大多围绕内丹说道展开。
民国时期掀起了研究古代文学和戏曲的热潮,涌现了一批治学大家,经典的解释权大多在这些大家手中,他们的治学态度严谨,没有误导大家的言词。在小众群体中,亦有反对封建礼教、反抗压迫的解读。
新中国成立后,学者们进行了一场思想改造。孙悟空大闹天宫被解读为农民起义,跟随唐僧取经被解读为投降。在阶级斗争最激烈的岁月中,一旦被认定为阶级敌人,解释的理由往往被理解成白骨精的骗人变化,谁都不甘成为唐僧那样的傻瓜,都是火眼金睛的孙悟空。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想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杨洁版《西游记》中出现玉皇大帝躲在桌子底下的画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平发展了这么多年的今天,谁再解读成农民起义就很不和谐。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我国现今社会,我们群体中最流行的是什么文化?其实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驱使下,什么事都带有功利的目的。西游记被捧上神坛后,大家拼了命在里面找微言大义、阴谋诡计,反而看不到《西游记》真正的经典之处。功利主义解读在今天特别符合受众期待和理解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往往还能得到验证,促使人们更加功利。我们民族传统美德沦为一块遮羞布,这块遮羞布越来越小……一点悲叹,是为西游记的消极影响。
3.2 《西游记》外道解读
我把当今研究《西游记》的分为三类,主流学者、外道学者、外道噪者。主流学者对对百回本很多细节进行考究,给我们呈现了古人的价值观、民间信仰传承、宗教信仰演化等,丰富了《西游记》知识。特别喜欢李天飞老师的文章,受用良多。外道学者片面理解西游记内容,总结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辅以《西游记》内容证据自圆其说。今天大部分解读《西游记》的自媒体都是外道噪者,包括大家熟悉的大V,核心观点不是他们的,添加点论据和臆想,牵强附会出内容来博眼球。
主流学者有的研究《西游记》也有误区。吴承恩著让学者们局限在嘉靖、万历时期社会现状去理解作品;习惯性地按照当代思维去理解古人的创作;没有重视民间信仰,过多挖掘佛教和道教教义。
外道学者和外道噪者解读的内容为外道解读,主流学者陷入误区偶尔也有外道解读。西游记的外道解读极其繁多,大部分问题主流学者们都给出了反驳。由于信息不对称、逆火效应等,大多主流解读并没有普及。我在这里仅反驳一条流传最广、大家深信、至今我还没看到有人给出标准答案的外道解读。
“有背景的都被带走了,没背景的都被打死了”。纵观取经故事,这话听起来十分有道理,讽刺现实社会。又有学者解读为孙悟空的成长,懂得了人情世故。稍微动点脑子就会想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那些被带走的如果被打死了,唐朝以后天上只有二十七星宿,神仙们的坐骑都不在了,童子也得换人,不符合事实。乱入了一段历史,尽管是信仰历史,也不能改变历史。穿越剧中主角知道历史悲剧,但无论如何努力,结局都不能改变历史,这样故事才成立。
《西游记》中所谓“有背景的”其实是民间信仰或传说中本来就存在的。正确的说法是:原本存在的都被带走了,创作出来的死活随意,大多被打死了。作者煞费苦心地思考怎么让他们与师徒互动后各归其位,我们乐享作者的精彩处理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