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站长网 – 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丨陕西白村:建新型农村社区促城乡一体化

时间:2021-01-23 11:47:02 | 来源:澎湃新闻

原标题: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丨陕西白村:建新型农村社区促城乡一体化

74岁的李书健在晚年时终于住上了“别墅”,回忆起几年前居住和使用的砖房、旱厕,他不住感慨“变化太大了,像做梦一样”。白村新型农村社区整体规划。本文图片澎湃新闻记者 陈雷柱 摄白村新型农村社区整体规划。本文图片澎湃新闻记者 陈雷柱 摄

从2017年开始,在陕西省礼泉县白村,像李书健一样住进新房的村民约有120余户,他们是白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第一批受惠者,也因此成为礼泉县最早住在农村的“城里人”,而这一切则要追溯到2015年。

白村社区总支书李朝鲜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白村曾花费很大力气在原村基础上整治村容村貌,从2015年起,村上创新发展,转换思路,规划建设一个新社区,这一想法很快得到省市县各级政府支持,白村新型农村社区随之在边探索、边建设、边完善、边规范中逐步走上正规。

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如今,白村变成了一个集农业观光、农耕文化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型社区,不仅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人均纯收入也已突破2万元。

李朝鲜说,白村新型农村社区在规划中共分为三期逐步建设完成,整个项目全部建设完成后将惠及11个村民小组720户3150人。目前整个新型农村社区项目二期工程已经接近尾声,未来,白村将被建设成一个集学校、幼儿园、卫生院、敬老院、物业办、图书室、商业街、便民服务大厅、党员党性体检教育中心、健身广场等为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我们坚信这一探索将有效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让农民就地城镇化”。白村新型农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白村新型农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蓄力十五年

自从住进新房后,李书健觉得自己变成了城里人。这个务了一辈子农的74岁老人如今与儿孙三代人生活在一栋250多平方米的农家别墅中,其乐融融。李书健老人如今居住的农家别墅。李书健老人如今居住的农家别墅。

李书健说,现在的房子是他们用此前住了十多年的老宅子置换而来,没花一分钱。从2017年开始,他们用上了天然气、地暖、空调,而让他感触最深的是,一家人告别了在农村用的旱厕,过上了干净、舒适、便捷的生活。

白村距离礼泉县城约15公里,属西张堡镇管辖,李书健回忆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民们居住条件极差,有100多户将近800口人还生活在茅草棚里,人均收入不足600元。村民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吃的担担水,住的茅草房,用的顿顿电,走的泥疙瘩路。”

李书健说,这句话很形象地描绘出了当时村民们的生活现状,房屋简陋、道路泥泞,吃水要走很远的路去担水,用电则是用一阵停一阵,就连学生上课也有一半是在露天进行。他说,那时的白村集体经济一穷二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白村新型农村社区的社区道路和房屋外观。白村新型农村社区的社区道路和房屋外观。

西张堡镇一名包村干部介绍,白村开始发生变化,要从村里的能人李朝鲜说起。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村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的邀请下,李朝鲜当上了白村第八任村支书,他上任后便为村民们描绘了一幅蓝图,要发挥“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作用,奋斗三个五年建设出一个文明富裕的白村。

村民们没有想到,当初一句豪言壮语,在之后的十几年里一步步实现了。当地一名村民回忆称,第一个五年里,白村就以1000多万元投资款,完成了全村水、电、路、渠、校、沼气、闭路电视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建设,基础设施、道路硬化、地下排水等也都得到改造和完善。

此后十年间,白村开始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并壮大集体经济,全村果园从650亩发展到3300亩,畜牧养殖也从家庭散养发展成规模养殖,冷库、建材厂等企业相继落户,全村企业年产值超过亿元。

软实力得到提升,村庄硬件的改善也被重视起来,上述包村干部称,近些年来,白村开始在村容村貌上下功夫,但几番修正下来,干部们发现,反复在原村址上折腾让村子陷入了一场“消耗战”,投入巨大却收效甚微。

2013年,白村党支部确定了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想法,在省市县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从2015年开始,他们在争取省市土地指标增减挂钩政策,为社区融资的基础上,正式开始建设白村新型农村社区,这个规划建设6000人的社区,在2017年时迎来了第一批一百余户居民,让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得益于此前十五年打下的坚实基础。白村村民此前居住的民宅。白村村民此前居住的民宅。

拔地而起的农家别墅

事实上,白村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最初进行得也并不顺利。据李朝鲜介绍,白村社区共有11个村民小组720户3150人,村庄分为两个自然村,分别占地730亩和310亩。在规划中,白村将通过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拆旧建新,用500亩土地建设新社区,节约的690亩土地,将由村股份经济联合社组织进行招商、入股,共建生态宜居、休闲养生为一体的美丽宜居“共享村落”,以此促进乡村融合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然而,这一美好畅想在最初尽管得到绝大部分村民的支持,但仍有不少人质疑,这样大的民生工程白村究竟能不能做起来。

白村村民李永进告诉澎湃新闻,2015年决定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时,村上曾多次开会商讨、宣传相关事宜,村民们由此得知,在未来几年时间,白村将逐步摒弃旧村落,建成一个全新的社区,村民们分别将住上连排别墅、高层住宅,村子里也将逐步完善道路硬化、环境美化、路灯亮化及污水净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通水、通电、通网、通暖气、通天然气等让村民们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但这些都只是理论性的东西,即便村干部把设计图拿给我们看,也没几个人看得懂”。

和李永进一样,当时在礼泉县白村,许多村民都切实感受到,村委会正在筹划一件大事,但究竟要干成什么样,大家心里没有概念。基于此,2015年下半年,白村分批组织多名村民代表前往河南新乡观摩已经建设成型的新型农村社区,期望让村民能够直观感受到拆旧建新的最终成果。但很快,新的问题产生了,在观摩过新乡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果后,许多村民在心里打起了鼓,他们开始质疑,这样浩大的工程,白村真的能建设起来吗?

西张堡镇包村干部韩风告诉澎湃新闻,建设白村新型农村社区的想法早在2013年就已经形成,此后的近两年时间,白村社区总支书李朝鲜一直在为资金和政策扶持忙碌,到2015年时,一切准备就绪后,村民的顾虑则成为挡在面前的最后一道难关,“对于第一批目标村民来讲,要建新房就必须先拆掉他们原本的旧宅,这意味着他们要在临时安置区居住近两年时间,许多村民担心旧房拆了新房建不起来他们将无家可归”。农户们曾居住近两年的临时安置区。农户们曾居住近两年的临时安置区。

韩风说,为打消村民顾虑,李朝鲜带头拆掉了自己的宅子,其他村干部随后也陆续将房子拆掉,随着说服工作逐步开展,村民们纷纷将自家的老房子拆掉。村民李书健说,大部分村民决定拆房是基于对村委会的信任,但很多人都是在这样的信任与担心中煎熬了近两年,从打地基到建新房再到统一装修,2017年,看着一栋栋农家别墅拔地而起,每家每户都分到房子,村民们开始庆幸起初给予过村委会最大的信任与支持。

省级小康示范村

经过近5年的建设,如今的白村新型农村社区二期工程已经建设完毕。李朝鲜告诉澎湃新闻,白村社区一期建筑面积78000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共拆迁126户,建成的关中小院132户,多层260户。幼儿园、社区农民文化活动中心、职业农民培训室、便民服务大厅、村史馆、道德讲堂、电教室等已经全部投用。二期工程100户关中小院、100户多层住宅及配套的敬老院等都已经建设完成,目前正在装修。

回想起这些年的努力与奋斗,李朝鲜说,白村新型农村社区在建设之初就把争取中央和省、市扶持政策作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基础保障,先后被省上确定为土地增加挂钩试点项目和关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村,被咸阳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城乡发展一体化试点社区,“我们是在边探索、边建设、边完善、边规范中逐步走上正规的,没有各级政府的支持,我们很难取得今天的成果”。白村社区的一家养殖基地。白村社区的一家养殖基地。

“功能完备的新型农村社区,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也帮助我们在家门口建成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通过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村容村貌的改造建设,白村提升了旅游发展的基础,也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逐渐开始了农业与旅游休闲观光采摘结合的融合发展的道路。

李朝鲜说,早在开工建设农村社区之前,白村就已经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了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园内规划有产业类,观光旅游、采摘、农耕文化体验类及家庭农场等三大功能区。种植与养殖两大主导产业也已形成规模,实现产业向现代农业园区聚集;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将这些资源彻底盘活。

李朝鲜说,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之初,他们就明确,改善人居环境并非唯一的目的。近年来,白村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社区建设的核心,并以此促进农民向新型农村社区聚集,实现了农民就地城镇化。2016年,陕西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关中地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确定推广“白村模式”;试点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复耕废弃工矿用地,利用土地指标增减挂钩,在本村实施占补平衡,解决农村村民集中居住,以节约土地资源为核心,实施土地向规模经营聚集,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多元化增加农民收入。

李朝鲜告诉澎湃新闻,“白村模式”的推广,代表着各级人民政府对白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认可,白村也没有让党和人民失望,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白村社区居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两万余元。白村党支部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白村先后被CCTV授予“中国十大魅力乡村”;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职业农民培育基地”、“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被司法部民政部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被住建部授予“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乡村”;确定为省部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陕西省文明村镇、省级小康示范村和生态文明村。“未来,我们还将依托唐昭陵等历史文化资源,建设文化旅游区,以此深化产业融合发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