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站长网 – 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被称做“年度最强国剧”,它凭什么?

时间:2021-01-25 12:46:03 | 来源:环球网

来源:环球网

专家认为,《山海情》用“具体入手,超越具体”的方式打动观众。

《山海情》昨晚迎来大结局。该剧在前期并未做太多宣传,而是“静悄悄”地凭实力“硬刚”观众们日益挑剔的观剧口味。该剧打破以往热剧口碑高开低走的“定律”,豆瓣影评网站打分反而一路走高达9.4分,甚至被不少人称为“年度最强国剧”。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对于包含扶贫题材在内的“主旋律”影视剧创作,避免“从抽象到具体”而用“具体入手,超越具体”的方式,才能真正打动观众。

“命题作文”也能叫好又叫座

《山海情》讲述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宁夏西海固的移民们在国家政策号召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不断克服困难,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业内的观点看来,这是一部典型的“命题作文”电视剧,且之前相似题材很多,要想做到叫好又叫座难度很大。不过,当这份答卷交出时,各界好评如潮,人们对“命题作文”质量刮目相看。“目测宁夏卫视和东南卫视将会因为方言版而迎来‘台生巅峰’”“打开电视看到黄土坡上溜着自行车狂蹬的青年,卖力地想争口气,想做件实事,我就舒坦了”……豆瓣评论区中,观众们认真地捕捉剧中每一个细节,不难看出《山海情》俘获大批“死忠”靠的并非炒作。

尤勇智饰演村民李大有

演员的嗅觉是灵敏的。饰演村民李大有的尤勇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剧组最初只给演员看五场戏的剧本,没有前后剧情来参考,“导演孔笙只告诉我,李大有是村里很重要的一个人物,我当时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下来,告诉孔笙‘你需要我(为拍摄留出)多长时间都可以’”。在被问到为什么这么爽快就答应时,尤勇智的回答很简单,“因为孔笙导演的剧都是精品,从没失手过”。

黄轩:戏里戏外都是“马得福”

走出《山海情》剧组已几个月,演员尤勇智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还能用纯正的方言将台词一字不差地说出。在他看来,扎实的台词功底是演员最基本的素质,更重要的原因是,该剧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我们的拍摄环境是非常艰苦,但我享受整个创作过程。去年夏天,每一天都非常愉快。”

谈起所饰演的李大有这个角色,尤勇智评价他是“最典型的西北农民”:“非常实际、精明、带着一点自私,但很善良,有一股子热血。”尤勇智是西北人,他平时很注重观察西北农村的生活状态,“比如在西北农村夏天的时候,很多人喜欢挽着一条裤腿,蹲在墙根下聊天。还有就是喜欢披着外衣,不穿袜子。”尤勇智说,在拍摄现场,一群西北演员在走戏时也会相互提醒,“完全进入状态”。

《山海情》剧照《山海情》剧照

在他看来,《山海情》打动人的秘诀是一个“真”字——“剧里的每一粒尘土都是真实的”。“因为当年生活的环境本来就是那个样子,尘土飞扬,帽子上都是灰。我们在现场都是穿剧里的衣服随时坐在地上,不考虑会不会把衣服弄脏。那个村子真是在戈壁滩上搭的。”

出生于甘肃兰州的黄轩同样是“西北汉子”,在剧中饰演基层干部马得福,从刚毕业的青涩学生一路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好干部。“马得福是个地地道道的西北汉子,神态、说话方式、形体动作都跟我们平时不太一样。”黄轩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他会先把自己想象成年轻时的马得福,然后找到这个角色跟自己身上的共性,去想象他在遇到当下情境的时候会如何处理、如何行动。一到剧组,黄轩就换上“马得福”的衣服,戏里戏外都尽可能地沉浸在角色里,“拍戏闲暇时,我们也会和当地居民、扶贫干部交流,多去了解他们真实的生活情况,同时去模仿他们的眼神、口音、说话方式、动作习惯等,便于表演的时候尽可能贴近角色”。

黄轩饰演村民基层干部马得福

黄轩告诉记者,自己在拍这部剧之前,大部分是通过新闻了解“脱贫攻坚”相关的内容,认识不够深入,“演了马得福这个角色以后,才更加切实地感受到,为什么要将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有无数像马得福一样的基层干部,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扶贫工作之中……”

创作方式避免“从抽象到具体”

“除了观众印象中的扶贫主题,这部剧想表达更多,它能让你边笑边流泪……”这是1月11日《山海情》媒体看片会现场大多数人达成的“观后共识”。《山海情》以展现东西协作扶贫下的“闽宁模式”为创作命题,不仅仅是在阐述一个地区的物质发展、精神发展历程,还聚焦放大了其中“人”的故事。对于这个“命题作文”为何能大获成功,尤勇智告诉记者,最关键的是除去心中的“包袱”:“不要总是想着这是一个扶贫剧或者什么剧,我们要展现的就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张嘉益饰演马得福的父亲马喊水

“这部剧的生活气息很浓,无论是剧情还是细节都有很高的可信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可以看出,《山海情》制作团队非常有经验,已经摸索出一条“做好命题作文”的路,把中国社会重大主题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结合得很巧妙,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把大主题反映出来,“从具体入手,超越具体”才能真正打动观众。他认为,在创作中应避免“从抽象到具体”的方式,“如果一上来总提醒这是个‘伟大主题’,然后再演绎故事,那样或多或少会受到束缚,效果会打折扣”。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范凌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