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又贵又难吃”的植物肉:有人半年融资三轮,有人捞一笔就走 来源:投中网
图源:视觉中国文丨投中网 张丽娟
某宝上,同样是香酥鸡这一细分小食,植物肉比鸡肉的购买评论数差了几百倍。
但这阻挡不了资本对于植物肉这个细分投资赛道的钟情。
以两家企业为例:星期零在2020年短短的7个月内,完成了三轮融资,且最新一轮金额在上亿元级别;成立于疫情后的Hey Maet则在四个月内拿到了多家投资方的两轮融资。
行业标杆企业 Impossible Foods完成2亿美元G轮融资后,根据PrimeUnicornIndex 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新一轮融资中,Impossible Foods 的估值高达40亿美元。
CBNData消费站发布的《2020消费领域投融资趋势报告》中显示,2020年,植物基赛道的融资事件同比增加500%。IT桔子相关数据也显示,到了2020年,人造肉行业迎来投资热潮,投资事件发生26起,投资金额达到80亿元。
植物肉这个一个细分赛道迅速地走向更广泛的视野之内。
融资潮陡然而至
植物肉不是新鲜事物,早在上世纪80、90年代国内就有一波企业出现。
而当下大热的植物肉,主要分为植物肉和细胞培养肉两类。前者是以植物为原料模拟肉的口感和造型,即植物蛋白制成的素肉;后者本质上是动物肉,以动物细胞为原材料,也就是使用动物干细胞培育而成的“实验室肉”。
作为人造肉上市第一股BeyondMeat的投资人,比尔盖茨曾经这样形容,“犁和人造肉,同为改变世界的突破性技术!前者使人类由野生定居进入农耕时代,后者使人类农耕进入生物工业化时代。”
相关数据显示,2020 年,亚太地区植物肉细分赛道一年内的融资额就达到了前3年总和的4.5倍。
星期零方面,2020年7个月时间完成了三轮融资:3月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8月千万级美元的A轮融资,10月过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投资机构为愉悦资本、经纬中国、云九资本、光速中国,以及美国知名植物基投资机构NewCrop Capital等,且在三轮融资中,老股东都选择了继续跟投,星期零也成为目前国内融资最高的植物肉品牌。
而进入到2020年下半年,植物肉细分赛道的投资热度持续升温。
以Hey Maet为例,2020年12月30日,其宣布获得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这是他们在4个月内完成的第二次融资。
此外还有,2020年7月,未食达获得雪榕生物的1400万元战略投资;9月来自中国香港的GreenMonday获得7000万美元融资;12月,周子未来获得经纬中国2000万元天使轮融资;CellX完成数百万元种子轮融资……
与此同时,美国植物肉公司ImpossibleFoods则在2020年3月和8月共计获得7亿美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李嘉诚旗下的维港投资和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等。自2011年成立以来,已筹集融资总额达15亿美元,估值为40亿美元。
而吸金远不只是资本青睐,还有股价的拔高。
Beyond Meat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后,首日暴涨163%,创造了21世纪以来美国公司IPO首日的最佳表现,同时带动了A股市场“植物肉”概念股板块上涨,如双塔食品曾凭借Beyond Meat别样肉客供应商的身份股价累计涨幅一度超过150%。
究其原因,云九资本的创始合伙人曹大容表示:“突如其来的疫情以及长期以来的动物带给人类的疾病问题使得消费者重新思考健康饮食的方式。低脂低胆固醇饮食理念越来越流行,消费者对优质蛋白的需求与日俱增,植物肉市场在海外很多地方已被验证。”
到目前为止,Impossible Foods 的植物肉产品在众多商店都有售卖,包括2000多家沃尔玛商店,大型连锁超市 Kroger 和星巴克的15000家门店。
至于国内,呼应投资热情的,是包括TimHortons、百胜中国、德克士等巨头陆续在中国市场推出植物肉产品,Beyond Meat也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宣布在中国建设本地工厂。
作为中国市场上第一个发布植物基人造肉品牌的巨头公司,在多次公开谈话中,雀巢现任CEO Mark Schneider也表达了植物肉对雀巢是 “不需多说”的发展领域,并将在这个领域“非常活跃”。甚至在中国市场发布嘉植肴品牌的同时,雀巢在亚洲的第一条植物肉生产线也宣布在天津正式完工并投入生产运营。
2020 下半年,肯德基、汉堡王、德克士都陆续上架了植物肉汉堡,一些网红餐厅也出现植物肉餐品的身影,甚至大润发、盒马鲜生等超市也上架了植物肉的水饺、肉饼等速冻食品。
市场教育之路漫长
而与资本市场的投资热情堪作对照的是,植物肉的市场教育之路还很漫长。
一方面,相比肉类,市面上的不同植物肉产品售价只高不低,随着销售增量带来的规模效应,或许能进一步下降,但并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等价。
早在2013年,荷兰马斯特赫特大学波斯特通过细胞培养技术就造出了第一块人造牛排,不过这一生产成本高达25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00万美元。即便是现在,培育肉标杆企业Memphis Meat每千克的成本仍高达一万美元。
相比之下,植物肉的制作方法采用的是加热、压力变化和冷冻等方式,将蛋白质编制成纤维状结构,这种物理式的制作成本更低。所以市面上以植物肉为主,不过即便如此,植物肉的售价依旧居高不下。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植物肉产品,500克售价至少在70元左右,稍贵一些的植物肉甚至达到120元,对比菜市场上的鲜猪肉价格,则普遍集中在30元左右,植物人造肉比自然鲜猪肉售价贵了一倍有余。
Green Common相关员工也在接受连线Insight采访时表示,“这些植物基人造肉(植物肉)成本高昂的原因主要在于研发成本高,以及内陆人造肉供应链不完善,迫使企业在外投资设厂,未来国内人造肉生产链逐渐完善,技术趋于成熟,也有望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植物基产品主打绿色、健康、营养的理念尚为人们所接受,但细胞培养肉,与自然生长迥异,难免让人不适。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曾表示,尽管人造肉在资本端都被热捧,但在消费端做到被认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IFIC 2020年的调查中,间歇性禁食、清洁饮食、生酮饮食、低碳饮食成为当下最受欢迎的四种饮食模式。而在媒体上高频出现的无麸质、植物肉和地中海饮食,仅以6%的比例位列第6-8位。
从2019年10月起,植物肉品牌陆续开始和餐饮在中国市场合作推出餐食,不过这些产品大多是短期的新品,或者在连锁餐厅的部分(而非全国)进行“试销”。卖植物肉对餐饮来说像是短期营销活动,能给品牌带来“健康”“环保”的光环。
目前,植物肉产品只在星巴克和Wagas的菜单上停留了半年以上。餐饮品牌愿意尝试植物肉,但是植物肉是否能常驻菜单,则取决于销量、口感等多重因素。
以星期零为例:年初,星期零和棒约翰、新元素合作推出的餐食目前已买不到了。5月,星期零和喜茶的人造肉汉堡目前也暂时下架。星期零和德克士的合作也是季节性的,只有市场反应好,植物肉才可能会成为德克士的长卖品。
2020年11月,Beyond Meat推出一款植物性猪肉糜,意图打入中国市场,《华盛顿邮报》为此刊文:“你不会尝试将煤炭卖给纽卡斯尔(英国煤都),那么,你认为向发明豆腐的国家兜售肉类替代食品的可能性有多大?”
筷玩思维就曾调研发现,对于植物肉,餐饮品牌们也偶有入手,此前肯德基有推过2元一份的植物肉鸡块,在一些素食火锅店,我们也看到了寥寥几款植物肉产品,但事实很残酷,其销量基本平平。
当下,市面上虽然已经出现了植物肉锅贴、植物肉的水饺、春卷和肉饼等,但这些仍多为快餐,以及复热、即时食品,依然没有涉及中餐的核心——正餐。对大多数消费者而言,只有植物肉产品进入更为大众化、“正式”渠道的正餐,接受市场检验,似乎才真正意味着植物肉开始逐渐“适配”中餐。
此外,虽然中国的植物肉公司逐步活跃,但依然处于星星之火的状态。
杜邦营养与生物科技食品与饮料业务(平台)亚太区总裁李永敬博士在与《财经涂鸦》的访谈中就强调,即便有很多资本再纷纷进入,植物肉公司最关键的还是要给出好的产品口味和产品质量:大家太着急,把质量参差不齐的产品推向市场,导致消费者对植物肉品类产生厌恶——消费者会说“这什么玩意儿?这东西不太能吃。”——咣!市场一下就被毁了。
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通过自有样本库和在线调查平台“拼任务”APP,进行了中国植物肉市场认知与消费的相关调研。调研报告显示,目前77%的国内消费者听说过植物肉,相对一线、新一线城市受访者对植物肉的认知度,二线及以下城市受访者显著偏低。
消费者即使听说过植物肉,对其的正确认知率仍然很低。仅有不到4成的消费者对植物肉的了解比较透彻,能够清晰辨别植物肉;且对于听说过植物肉的消费者,仅有约33%有过购买并食用经历,转化率较低。
投资既定,回报可期?
随着全球肉类短缺危机、健康与环保的消费风潮、食品创新推动等,确实推动了植物肉产业的发展,资本市场也开始关注人造肉产业。人造肉初创公司不断崛起。
趋势是唯一确定的因素。
Hey Maet创始人洪小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会阻碍这个行业发展,人口在急速增长,我们现在也没有办法生产足够多的动物蛋白(传统肉)满足人类需求,所以这是一个非常确定的趋势。”
在他看来,由于猪瘟的影响,猪肉的价格猛增,给餐饮企业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疫情期间,由于三文鱼的管制,一些寿司店只能临时关门,乃至倒闭。植物肉在食品安全上来说更稳定,不会受瘟疫、激素等问题的困扰。这也是一个更加可靠的食材来源。
最传统的粮食公司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嘉吉作为美国最大的非上市公司,拥有 155 年的历史,也是全球四大粮商之一。嘉吉亚太区替代蛋白业务负责人王摩诘就曾透露,“2018年替代蛋白的市场规模还是比较小的,行业统计是 18 亿美金,但我们预计 2030 年全球植物蛋白市场达 1000-1200 亿美元。”
甚至到了2020年12月25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发布《植物基肉制品》团体标准。从传统素肉到植物基肉制品,中国植物肉的定义更加明确。
也因此,一方面,中国植物肉公司逐渐活跃,出现了星期零、未食达、珍肉等一批创业公司,也有金华火腿、双塔食品等上市公司涉足试水;另一方面,资本加注,在消费市场也逐渐起了“水花”,连锁快餐、新式茶饮、新零售等不同的渠道、场景也对植物肉产品持以开放态度。
比如,对于餐饮商家来讲,植物肉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新食材、新选择,吃肉的人群可以吃,素食主义者可以吃,这样既有利于带来新客户,也能刺激一部分老客户。
当然,植物肉产品的价格也在越来越亲民。德克士、盒马、全家的植物肉产品价格和动物肉产品持平,甚至星期零合作的餐饮所推出的部分餐品定价比真肉还便宜,这将打破人们对于植物肉产品价格昂贵的刻板印象。
但也要看到产业发展的另外一面:大多数新兴的人造肉企业如珍肉、未食达、星期零Starfield都是近年来成立的,在整个食品产业链上,包括研发、生产、配送、渠道销售并不完善。
中国植物性食品产业联盟秘书长薛岩采访时就曾表示,部分植物肉厂家缺乏产品标准意识,导致一些品控弱、口感差的植物肉产品流入到市场中,使消费者在购买试吃后对植物肉产生不好的印象。
加之,植物肉概念的风口吹了两年,人们看到的更多是融资和概念,尚没有较大的实质性突破,如人造肉的成本控制、供应链、渠道商的变革。
深圳市齐善食品业经理郑策对连线Insight表示,“外行可能看不懂,现在市面上的人造肉都差别不多,很多新兴的人造肉企业不过是换了一个包装在宣传,顶多味道上有些差异。国内借着风口炒作,捞一笔就走人也有不少。”
或许只有频繁获得投资的企业,一起把植物肉市场这个蛋糕做大,发挥各自的优势把消费认知建立起来,并真正用风口带动国内产能规模的扩张,才能最终实现产业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