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站长网 – 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青海玉树震区十年恢复重建成效如何?遥感影像带你看

时间:2021-02-05 19:47:21 | 来源:央视

原标题:青海玉树震区十年恢复重建成效如何?遥感影像带你看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10年4月,

青海玉树7.1级强烈地震发生后,

玉树地区受到严重破坏。

如今十年已过

这里恢复的如何呢?

依托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实施的

“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

集成玉树震区十年间

多时相、海量卫星和航空观测数据,

结合地面调查数据和社会经济等不同类型的数据资源,

对灾区恢复重建状况进行了长期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估,

发现经过十年恢复重建,

灾区恢复重建工作

有序推进、成效显著。

在区域基础设施和灾害防治工程建设方面,提高了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通过统筹交通、水利、市政设施、农牧区基础设施等各类设施建设,发挥了基础设施对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安全保障能力。监测发现,重建区内主干道路得到快速修复和扩建,共玉高速、国道214线、省道308、省道309线陆续建成和恢复通车,州县二级油路全部覆盖,玉树成为贯通南北的青海南部交通枢纽。

针对区域灾害防治重点,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治理及防洪等工程的实施,有效减少了易发灾害和次生灾害的威胁。监测发现,重建区内18条泥石流隐患区及4段不稳定斜坡治理工程、巴塘河约11.75km的堤防工程、扎西科河约9.65km的堤防工程均顺利完工。

△玉树灾后重建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和防洪工程监测结果△玉树灾后重建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和防洪工程监测结果

在配套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功能完善方面,提高了居民住房质量和御灾能力。

通过加大政府补贴力度、提高居住区房屋建筑建设标准,配合集中安置、异地搬迁等方式,提高了居住区御灾能力和安全性。监测发现,重建区内城镇居民住房和农牧民住房质量得到显著提升,292个农牧民住房集中建设点的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灾区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优先完善了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资源和能力。

监测发现,重建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得到大量建设,医疗条件得到显著提升,卫生机构床位数相比灾前提升3.3倍,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床位数相比灾前提升8.4倍,域内户籍人口数量已恢复并超过灾前,伴随区域城镇化发展及农牧民集中安置,重建区人口聚集趋势明显。

△震后结古镇房屋损毁监测(2010.4.15 航空影像)。△震后结古镇房屋损毁监测(2010.4.15 航空影像)。△震后结古镇扎西大同村周边房屋大面积倒塌(2010.4.15 航空影像)。△结古镇扎西大同村及周边区域房屋得到高质量重建(2020.8.18 航空影像)。△结古镇扎西大同村及周边区域现场照片(2019.10.26)。△结古镇扎西大同村及周边区域现场照片(2019.10.26)。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促进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

通过震后自然修复和人工治理相结合,加强了天然林、湿地、草甸草地保护,加大环境整治、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工程,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监测发现,重建区内通过封山育林、沙化土地治理、重点湿地保护及黑土滩治理等系列工程的实施,灾区生态环境得到较好修复,区域内植被总初级生产力平均值相比灾前提升约40%。

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大力促进了特色农牧、旅游等绿色产业发展,提高群众收入水平,努力使恢复重建区有就业、有后劲。监测发现,重建区内牦牛、黑青稞、藏羊等特色农牧业产业得到较好的发展,文成公主庙、禅古寺、结古寺、新寨嘉那嘛呢石经城等文化和宗教设施得到及时修缮与保护,发展示范区的逐步完善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卫星遥感灯光指数分析显示,玉树产业发展更具规模化,形成了以结古镇为中心带动周边县发展的态势。

△玉树地震前的上巴塘村△玉树地震前的上巴塘村△重建后功能完备的上巴塘示范区(该区域为玉树牧区旅游文化观光产业示范、传统畜牧业转型示范的典型代表)

重建区位于我国三江源地区,地域辽阔,多民族聚居,同时也是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区域。经过十年的恢复重建,这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脆弱的生态环境、相对落后的经济基础决定了该区域后续可持续发展面临很多困难。科研人员表示,当地还需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韧性;打造新型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改善可持续发展环境;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提升可持续发展的动能;重视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塑造可持续发展新格局。(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

(航空影像由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中心获取)

(编辑王洪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