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五大城市群,五大增长极 来源: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
1、五大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引擎
中国城镇化已经步入新阶段,新经济集聚的背景下,城市群正在逐渐替代省域经济,成为区域经济的代名词。城市群被认为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空间形态的更高组织形式。
自2006年,我国提出城市群发展概念以来,截止目前各种称谓的城市群超过40个,然而真正从人口、经济等各方面比较,也是公认的能撑起中国未来城市群框架的是五大国家级城市群,即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
公认的世界级城市群有五个,最大的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2016年GDP达4万亿美元,其他分别为美国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国伦敦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2、城市群在人口、资源方面形成了强大的集聚效应
2016年,中国五大城市群以11%的土地和40%的人口,实现GDP达40.9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额的55%;2018年,五大城市群经济总量较2016年显著增长,合计全国占比为53.7%,常住人口正增长的同时,对流动人口吸引集聚大幅增强。
建行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五大经济圈(覆盖口径与上表有差异:珠三角城市群此处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范围依照2019年新的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常住人口总数7.03亿,2019年GDP总值达63.67万亿元,全国占比62.57%。双一流高校107所占全国的71.8%,区域内坐拥四大金融中心,贷款总量占全国的60.2%。高德交通数据显示,2016—2019年,成渝都市圈高速公路总里程数增速最快的,累增29.53%;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都增速分别为11.12%、23.72%、13.07%,长江中游城市群增速最低,为9.73%。重点城市群的发展也对周边地区发展有强大的带动作用,2020年,京津冀累计GDP达8.64万亿;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为11.60万亿;长三角地区(苏浙皖沪)实现GDP达24.47万亿,增速3.225%,全国占比24.09%。
3、五大之外还有谁?
国际经验表明,城市群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十三五期间,我国的城市群、都市圈规划格局已基本形成,进入国家视野的城市群共19个,期间城市群已经成为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平台。
经济发展最活跃的五大城市群,同时最具备人口吸引力,未来仍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在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探索提高城市群、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和辐射功能,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国家政策规划角度,在城市群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也在不断加码。以国家三大战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为出发点,这五大城市群是三大战略叠加最明显的地区。
来源: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跨越行政区划协同发展,城市群已成为新的发展模式。中国社科院对城市群综合经济竞争力的排名显示,以青岛为龙头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和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等也同样具备独特的优势和竞争力,发展前景可期。
2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复函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南京都市圈结构为“8+2”的城市格局,总面积6.6万平方公里,2019年末常住人口约3500万。南京2020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中位列全球第89位,在年初提出五年打造“超大城市”的目标,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4、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
其实,每个大型城市群起码是有双引擎的,如京津、广深、沪苏,这个双引擎必须具备足够的经济体量和人口规模,人口规模意味着足够的消费潜力和劳动力供应。综合竞争力强的城市群,主要是多中心、差距小、增长快的城市群,核心城市之外还形成多强的格局,如长三角的南京、无锡、杭州、宁波。单中心城市群总体要弱于多中心均衡发展的城市群。
从这个角度看,最看好成渝城市群,毕竟是两个国内前十位的城市,且均为9大国家级城市之一。成渝地区文化趋同、民风相近、地理相邻,无论是交通一体化还是产业协同发展,均有相当大的空间;同时,成渝地区是国家战略承载最密集的区域之一,成渝被定位为“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确有中国第四大城市群的潜质。
重点城市是支撑区域发展的核心,成都、杭州都将在未来几年冲刺2万亿俱乐部。
5、拥抱新兴超大型城市,就是拥抱机遇
珠三角、长三角的发展经验表明,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和资源集聚效应,使得行政区划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需要跨越的阻碍,能够率先打破行政制约,促进人口、资金等要素频繁快速流动是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条件。
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战略机遇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一生一次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