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站长网 – 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南财快评:烟酒和院士,为什么让人觉得违和?

时间:2021-02-20 20:46:35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南财快评:烟酒和院士,为什么让人觉得违和?

2011年,郑州烟草研究院副院长谢剑平入选工程院院士,被称为“烟草院士”。当时就有人戏言可以有“白酒院士”,一起“烟酒(研究)”。没想到十年后此事居然部分成真:茅台酒厂官网发布文章,宣传其总工程师王莉入围了今年工程院增选院士名单。

新闻发酵后,有关部门出来澄清说,王莉只是贵州科协推荐的人选,并非正式候选人。现在看来,王莉当选的几率似乎不大。但这场波澜还是可以引发一个思考:院士应该是什么样的?

虽然对院士评选的争议一直存在,有批评认为“该上的没上”(屠呦呦、饶毅等等),和“不该上的上了”,但要看中科院和工程院公布的评选流程,并没有明显不合理之处,和其他国家的机构(比如美国国家科学院)也基本相似。例如,有些评论认为“个人不能申请”,使得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学者无法入围,但几乎所有类似机构都有相似规定。

难道院士制度也如淮南之橘,在中国水土不服?

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中国尚未有健康成熟的学术共同体,“圈子”的影响太大。而另一个原因可能在于对“院士”的定位存在不同认知。

如果仔细梳理近年来关于院士评选的争议,或许可以发现一个规律:被认为“该上的没上”的,大多数是科学院院士;被认为“不该上的上了”的,无论是“烟酒”研究员还是某引擎老总,都是工程院院士候选人。这正说明,工程科学领域更多“跨界”:既是企业家、管理者(或者官员)又是研究者

从提名人、候选人的角度看,既然符合学术成果、资历的要求(比如“研究人工智能”),又为何不能提名和当选?但在普罗大众心中,“院士”的典型形象是专心研究、甚至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老学者,因此很难和“老总”、“名酒”这样的符号联系起来。

科研工作者们身兼多职本身并非坏事,反倒说明了中国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公众关心院士选举,也说明社会崇尚科学。但这两种思潮何以并存?

比如,这些“总”们为何要去竞逐院士这个头衔呢?——试想想,如果某搜索公司老总因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成果”被推荐,盖兹、佩奇、马斯克够不够格评院士呢?但是显然他们不会。

院士在中国的文化氛围中被赋予了过多意义,甚至衍生出“副部级待遇”这样的传说。中国人一直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又有“学而优等于仕”的联想,所以能和研究靠边的,都希望搞个“教授”、“专家”甚至“院士”的头衔,又有一定的“资源”去被提名。与此同似乎,民众也对院士有更高的关注和期望,二者难免产生偏差和冲突。

据说饶毅曾经有建议,将院士再改回“学部委员”,以去掉学术之外的意义。这固然是一种方法,但恐怕并非治本之策,还需要其他的制度改革。短期来看,两院不妨给自己设置更高的门槛,比如严格在学术机构任职的要求。——这可能会失去一些利益,但院士们自身就应该明确,院士不是获取利益的工具。

相关改革,不如先从工程院开始。毕竟,有多少地方会单列出和其他所有学科并列的“工程院士”呢?比如日本工程院有院士731名,美国有2293名院士,规模都很大,但是从来没有并列于科学院,只称工程院,地位上仅仅是从属于国家科学院。

(特约作者)

(作者:殷俊 编辑:李靖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