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站长网 – 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4岁就入行、刘亦菲都演我的作品,但依然换不来国漫复兴

时间:2021-02-24 19:47:56 | 来源:澎湃新闻

原标题:4岁就入行、刘亦菲都演我的作品,但依然换不来国漫复兴

原创 显微故事编辑部 显微故事 收录于话题#二次元2#年轻人71#国漫1从进击的巨人、鲁鲁修,再到路飞、漩涡鸣人、樱木花道……

年龄或许会随着时间增长,但永远有一个热血少年陪伴那一代的年轻人度过学生时光。但遗憾的是,这些人物大多不来自于中国。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漫画一直存在缺位。

中国动漫上一个高光时刻,还停留在19世纪60年代,那个有木偶动画《神笔》、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1958)、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1960)的时代。当时这些融合民俗文化和不同动画展现形式的作品,成为了独树一帜的中国学派。

“国漫崛起”、“国漫复兴”是一个被反复提及的话题,但到底什么时候可以真正复兴和崛起?依然没有人可以给出答案。

中国的动漫创作者一直没有放弃努力。2009年有妖气转型成为互联网漫画平台,两年后《十万个冷笑话》爆红网络,让资本市场意识到漫画IP的生命力,引发腾讯、网易、快看漫画和哔哩哔哩漫画入局。

一时间,国漫创作者的创作激情被重新点燃了。《一人之下》、《狐妖小红娘》、《从前有座灵剑山》等动漫完成出海,《快把我哥带走》、《秦时明月》、《南烟斋笔录》等漫画被改编成真人电影电视剧。

本期显微故事讲述了一群背负着“国漫崛起”梦想的国漫创作者,他们之中:

有的人从4岁开始学画,立志要一辈子画漫画,但却因找不到最符合市场的漫画展现形式、以及高频率的更新而引发了抑郁症;

有的是《南烟斋笔录》的创作者,该作品曾被改编为电视剧,但他依然觉得自己画的内容不是真正想要的;

还有的人相比创作漫画,更执着于贩卖自己所创作的世界观,即便数据反馈不佳,依然坚持在市场中。

以下是关于他们的真实故事:

文 | kooogle

编辑 | 姜姜

爱看漫画和创作漫画完全是两回事

“4岁开始学画,至今活在漫画里”

壳小杀 女 漫画主笔 出道15年

我进漫画这行的动机,可能本身就很“漫画”——初中时,我和初恋男友都是漫画发烧友,很天真地一拍即合,要一起成为出类拔萃的漫画家。

后来他出国离开了,从此我们就再没了联系,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继续在画;我倒是留在国内,真的成为了一名职业漫画家。

和很多人一样,我的漫画启蒙是从日本作品开始的。

那会儿不像现在,一个手机走天下,有短视频、手游这么多吸引年轻人的东西——当时,一本本在同学之间传阅的日本漫画“小书”,就是打发课余时间的“神器”。

漫画中的剧情进展、主角命运,都是重要的交流话题和情感寄托,甚至我们的聊天氛围都能被剧情领着走。

但和许多人不一样的是,我会尝试自己动手画漫画。图 | 孩童时代的漫画情结

从小,我就有涂画的“瘾”,每面墙都是我的创作空间。父母看我这么喜欢画画,从4岁起就送我系统地学习美术。

这也是我自认为很幸运的一点,因为这意味着我在遇到漫画之前,就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开始为这份“终身事业”做准备了。

真开始当职业漫画家之后,我领悟到漫画这行,绝不是涂涂画画那么简单,也不是单纯地靠技术,不能那样闲庭信步,而是用“画技”这种载体入手,去讲好一个严谨且出彩的故事。

故事好,你就得有更好的画技,比如更细腻的笔法、更酣畅的分镜,才能匹配你的故事;反之,如果画技大有长进,那说明你讲故事的能力也跟着上去了。图 | 运用得当的画技能控制剧情走向

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一亩三分地"的工作台上,我基本都沉溺于废寝忘食的工作状态中。

我画一个角色,讲一个故事,基本上要把自己整个人都丢进情节里,所有喜怒哀乐、跌宕起伏,得亲身体验一遍,才能出来好作品。

我最喜欢学习日本漫画大师的热血动作分镜手法,把自己置身在那个场景中,在脑中把各种动作、场面细节分解成各种小格子,然后在画工上用一个非常大的口子,来达到震撼读者的视觉效果。图 | 壳小杀作品《百玄传》中的动作分镜

每画一张,就感觉自己是短暂经历了一段额外人生,可能是古代的,民国的,或者虚幻的。

我常常是画完一个故事,一抬头,才发现自己已经激动得泪流满面了——我就是个活在漫画里的人,而我也很享受这种状态。

这几年动漫行业变得越来越热闹,工作也变得越来越紧凑。

这当然是好事,进来的读者越来越多,来谈商务合作的品牌方也越来越多,漫画作者们的收入也慢慢提高了。不过对我来说,也有许多难处。

刚入行时,我们基本上是登在杂志上,每月更新一次就行。但如今主要发行载体是网络,基本上要做到周更(中间还会不时穿插各种商务类的插画工作),并且读者和平台的反馈会非常即时。图 | 曾在市场上风靡一时的漫画杂志

其中涉及到两个问题:

1)过去沉浸式的创作方式再难保持。有段时间为了赶上进度,交出去的画稿我自己都没法看进去;

2)创作的方向不再是完全根据作者喜欢的来。你的读者,你所在的发行平台,需要什么样的内容,你就不得不去画什么样的内容。

这种变化一度让我很不适应,因此我画不出满意的作品,甚至为此有了抑郁症状,身体也开始呈现各种"亚健康"现象——甚至,我一度觉得在这种环境中,自己的画技再也没法精进了。

这才是令我最难过的一点。图 | 作者用来记录灵感的漫画手稿

好在现实工作中,我有很好的搭档伙伴,他们会帮忙解决一切对外事务,让我能够继续全身心地沉浸在最喜欢的漫画创作中。

而我,也不再是那个刚入行的小女孩了,要学会面对现实、承担责任,比如买房、还房贷。既然没法回到过去我最喜欢的创作方式中,那就学会在新的节奏和工作中,兼顾提升自己的画技,一举多得。

当然,将来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够慢下来,回到过去那种沉浸式的模式中,创作出更打动人心的作品,比如我最想画的热血动作题材。

漫画这事,我想我会画一辈子。

你想画的和读者想看的,是两码事

“创作被大数据裹挟,画个漫画还要承担被网暴的风险”

左小翎 女 国漫脚本家 出道10年

我决定从事这行,是因为一部日本漫画——《恐怖宠物店》。

之前虽然也喜欢漫画,但更多是把它当成一种消遣,例如《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浅显易懂。但《恐怖宠物店》很不一样,精致养眼的画风之下,探讨的是沉重又复杂的社会和人性。

那种充盈大脑、直击灵魂的感觉,对我影响很深。

我知道至今还有为数不少的人,对于漫画有偏见,认为这就是面向低幼群体、甚至不务正业的行当。

但我一直坚信,漫画也能成为深刻见解和激励人心的载体。《恐怖宠物店》这样的作品,就是我努力的标杆。图 | 日本漫画作品《恐怖宠物店》

刚入行时,我只是一个漫画作者,后来因为遇到了更精专于此的搭档壳子,慢慢转型成为一名国漫的脚本作者,类似于电影拍摄中搭档导演的编剧。

漫画作者+脚本作者,甚至更细化的分工协作,不管是在日本或者国内,都是很普遍的运作模式。但外界更多熟悉和认可的还是前台的漫画作者,觉得脚本没什么无足轻重。

记得有一次我们的作品获奖,主办方只安排壳子上台领奖,要不是壳子一再坚持我也是创作者之一、拒绝领奖,可能当时对方还觉得我只是个附属品。

这还是在我比较幸运、作品已经获得不少认可的前提下,更多兢兢业业的国漫脚本作者,可能连名字都没被人提起过。

其实就创作维度而言,脚本绝不是门槛那么低的工作,毕竟优秀的画技与精彩的剧情得是成串的。图 | 左小翎与壳小杀合著的民国背景漫画《南烟斋笔录》

说的通俗点,脚本工作就是你在心里面不断和自己去演戏,把要创作的东西先过一遍,而这种演绎的核心就是"选择"。

例如,在漫画进展到某个时刻,脚本作者要代入你笔下的人物角色中,去想象一下他/她可能面临的选择,不同选择会有不同发展,然后挑一条你认为最好的路线走下去,接下来又会在关键节点上面临新的选择……周而复始。

有一段时间,我认为自己的确做到了遵从内心,给了作品中人物自认为的"最好的选择"。

例如我和壳子前几年合作的《南烟斋笔录》,就是我们自己从内心非常喜欢的作品,版权也被影视制作公司看中,拍成了同名电视剧,主演是刘亦菲和井柏然。图 |《南烟斋笔录》两名主角的剧照

但最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大资本的介入,整个漫画创作生态其实已经发生了剧变。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创作周期。从月更到周更,甚至日更都不在少数。创作者工作负荷大增是一方面,内容质量下滑也是很难避免。

例如过去我们为了画一页民国背景的故事,可能会花几周时间,大量阅读各种文献和资料,甚至去原址现场调研。但现在的更新频度,基本不可能做到这些。

这是必须要面对的现实。现在智能手机时代早就不比杂志时代,还能有一个印刷制作的间隙。

如今你要有一周没更新,平台数据立刻会显示你的读者大幅流失,评论中甚至有人恶语相向。

你怎么敢慢下来?图 | 国漫作者在签售会现场手绘

还有就是数据对于创作的影响比重,相比以前明显被放大了。数据能够体现的是主流读者群体的喜好,而非作者的。平台也会以此为依据,给出后续故事发展的建议。

对许多漫画创作者来说,这是一个痛苦的转型过程。

我一直认为创作是一个自我情感和价值观的审视过程,这些会润物细无声地进入你的作品中。

但当整个行业更多遵从数据、市场导向时,你必须从思想上转变为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才能继续推进创作过程。

我们正在连载的《成也萧河》,是一部电竞背景的校园漫画。因为我本人是一个电竞爱好者,创作的其中一个出发点,就是想表达我心目中电竞的热血激情。图 | 电竞主题漫画《成也萧河》

但遗憾的是,连载一段时间后,数据显然不认为这是读者们认同的方向。

后续在各种权衡之下,不得不作出妥协,放弃我准备很久的电竞写实表达,寻求更为稳妥、常态化的内容走向。

有些真正的电竞粉丝看了漫画后,会在知乎等社区上严厉抨击我们,"这也能叫电竞"、"你根本不懂电竞",我只能苦笑。

现在的《成也萧河》或许是一部收到更多读者喜爱的作品,在商业IP的开发上(品牌营销插画、联名款产品等)也收获了很多进展。

这让我们很感激也很欣慰,但它确实不是我最开始设想中的那部漫画了。图 | 《成也萧河》与麦当劳合作的联名款产品

现在的我还时不时会怀念一下刚入行时的状态,虽然各方面条件都和现在没的比,但那种很单纯的、让自己的想法慢慢渲染在作品中的感觉,还是很美好的。

我一直认为,从技术创作的角度,国产漫画与日本漫画当然有差距,但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大。

真正的差距可能还是在行业生态方面,虽然相比之前几年已经有所改善,但目前中国动漫产业整体还处于一个比较浮躁的阶段。

不过我还是真心觉得,再也没有比漫画更有趣的行业了,希望它能变得越来越好吧。

相比画画,更有趣的是创造世界观

“被迫‘嗑CP’,有时觉得自己是流水线上的工人”

晨曦 男 科幻题材漫画家 出道11年

在我的理解里,漫画其实和画画没什么太大关系,而是一种用图片形式讲故事的艺术。

在某个静态分镜里,作为一个漫画作者,你要去想怎么才能把这一刻的故事讲好,怎么才能把许多张图连成一体,让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

就个人而言,我喜欢看那种逻辑严谨、见解独特,以及有许多深刻现实隐喻的漫画,比如《海贼王》、《剑风传奇》。

他们都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架空世界观,探讨种族、宗教、国家等深层次的问题,不只是让读者看着爽,而是让读者愿意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沉进去。图 | 以欧洲中世纪为背景的日本漫画作品《剑风传奇》

这也是我选择成为职业漫画家的根本动机——相对画画这件事本身,创造一个完整的世界观体系,对我而言更有意思。

但我在入行时就遇到了挑战,一个此前没有意识到、但完全没法回避的问题让我非常纠结:到底是画自己想画的,还是读者想看的?

既然选择了以漫画为生,自然要考虑"衣食父母"的喜好。但问题是当时市面上的国漫发行杂志,主流读者基本都是少女群体,而我满脑子都是硬核科幻类的点子。

比如我一开始想创作的漫画,故事是在一个科技高度发达、但信息传递严重滞后的未来世界发生的,主角以运送信息为生,主要内容就是他在这期间遇到的各种奇闻轶事以及对社会的思考。

它在一本面向中小学女生的漫画杂志上连载,因此很少有读者能GET到我想表达的点。当时许多人找我聊过这个问题,考虑到国漫主流群体的喜好,这样的题材一开始就不太被看好。图 | 晨曦创作的科幻主题漫画《疾风少年》

但我不可能转去画少女题材的漫画,否则我就完全失去了进入这行的初心。

在万般纠结之后,我不得不开始摸索那个平衡点,想办法让自己的作品“活”下来:如何在构建我心目中世界观的前提下,又能得到少女读者们的青睐?

办法不是没有,比如"嗑CP"。将漫画中的角色凑成一对对,时不时进行互动,就能够让读者更愉悦地看下去。

这些"佐料"加进去,并不影响你想表达的价值观"主菜",又能获得读者的认可,甚至有时候对你刻画人物有额外的帮助。理清楚这些后,我的连载算是活了下来。

如今入行这么多年,这种微妙平衡点的把握,我觉得自己算是游刃有余了。图 | 《桃与末世之书》的双男主互动情节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就不再纠结了。

漫画不是熟能生巧的工作,是讲究灵光一现的创作。它就像不停地在走钢丝,随时可能出问题。

现在我每画一话都有这种感觉,因为读者的反馈马上就能通过手机看到。

稍有不慎,就是铺天盖地的差评。

所以现在我还是活在这种焦虑中,甚至更严重了,可能只要还在漫画这行,就没法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目前我正在连载漫画《桃与末世之书》,世界观构建于崩塌的未来世界之上,映射的则是现实中的种族摩擦。图 |《桃与末世之书》的推广

这仍然是一部硬核科幻题材的作品,在如今少女群体为主流的市场上还是属于小众,在平台上的阅读数据相较其他热门作品,显得很一般。

即便类似"嗑CP"的设定我已驾轻就熟,但也并不能改变题材本身冷门的现实。

好在如今的发行平台比较宽容,就算是冷门作品也愿意支持,给了很高的自由度,让我想讲的故事能有存在空间。

生存问题之外,给予我最大压力的,是时间。

普遍周更的行业规律,意味着得每天都处于满负荷的工作状态,才能赶得上截稿期:一到两天构思,剩下就是在不停画,才不至于"开天窗",错过发布。

有时我自己都明显感觉画得不太顺畅,剧情不太合理,但截稿时间太紧了,只能硬着头皮发出去。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压力点,读者回馈。

对于这点我还是很紧张的,每一话评论中只要出现批评,基本都会被点赞顶到前面去,令人胆战心惊地挂在作品下方。当然,如果是有建设性的批评,我会在接下去的创作中酌情处理。图 | 国漫作者们的日常工作台

如果可以的话,我更愿意回到过去月更的创作节奏中,更从容地去构思,去拿捏脑子里的那个世界。

但这可能只是我的一厢情愿。

我从没想过去改变这个行业的什么现状,也很少考虑这些宏观问题,只是想专注的去表达自己想讲的故事,以及通过故事去凝聚一些思考价值,给自己一个交代,也希望能够与读者产生共鸣。

我甚至觉得,哪怕有一天随着科技进步,漫画这种载体不存在,或者没办法养活我自己了,那其实也问题不大,离开后接着从事其他创作相关的工作就是了。

说到底,我只是想讲好一个故事,这才是重要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