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Cell子刊说的“苹果健脑”到底是怎么回事?

时间:2021-03-07 12:48:11 | 来源:新浪科技综合

来源: X-MOL资讯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这句古老的英文谚语,很多同学在学英语的时候都应该听过吧。关于苹果的各种研究也是屡见不鲜。前不久,在Cell Press旗下期刊Stem Cell Reports 中刊登了一篇来自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TU Dresden)Gerd Kempermann等人的研究论文“Apple Peel and Flesh Contain Pro-neurogenic Compounds”。简言之,他们发现苹果皮和果肉中含有促神经生成化合物,更有的媒体直接推送“科学研究表明苹果健脑”。一开始抱着好奇的心态翻了这篇论文,想看看到底是什么结构的化合物促神经生成,吃多少苹果能解决爱忘事的毛病。仔细一看,这文章写得还挺跌宕起伏,蛮有趣的。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

作者在文章一开始研究了著名的黄酮化合物槲皮素的促神经生成作用。在体外实验(最高25 μM的浓度)和体内实验(50 mg/kg的剂量)中证明了槲皮素具有促神经生成作用,并通过转录组分析找到其发挥生物活性的信号通路。这部分研究除了报道了槲皮素的新活性以外,其结果和思路都平平无奇,这里就不过多展示了。

作者沿着对槲皮素的研究结果想到了本文的主角——苹果。他们觉得苹果富含黄酮,也是日常消耗量非常大的水果,既然槲皮素具有促神经生成作用,那么苹果会不会也有类似的神奇功效?在体外实验中,他们发现苹果皮和果肉具有促神经生成作用并且作用相似。不过,在体内实验中,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在给予实验动物苹果汁的一个月内,没有观察到苹果汁促进实验动物的神经生成作用。

就此来看,这研究不就凉凉了嘛……可是作者并没有放弃,他们分别对苹果皮和苹果肉进行了基于生物活性的提取分离。简单来说就是用体外实验评价提取物的活性,只分离有活性的组分。具体的流程如下图所示。这点分离工作对从事天然药化的同学来说当然是小意思啦~~

经过反复评价,作者确认组分IV活性明显,但是因为量少而无法进一步分离,随即对其进行了成分分析,找到了二羟基苯甲酸酯葡萄糖苷。随后,作者购买了几种商品化的二羟基苯甲酸(DHBA)考察其是否具有促神经生成作用。无论是体外评价还是体内实验均证明二羟基苯甲酸能够促进神经生成,体内实验中62.5 mg/kg的3,5-DHBA效果最为明显。

这文章开始研究了半天槲皮素,然后顺藤摸瓜研究富含黄酮的苹果,结果苹果汁的动物实验效果并不理想。但是作者没有放弃,最后经过活性导向的分离提取发现了酚酸类化合物3,5-二羟基苯甲酸具有促神经生成作用。也算是“一波三折、好事多磨”啦。

也许有同学想问,我能不能吃点这个化合物,会不会更聪明、更有灵感做实验发文章呢?首先,促神经生成作用≠变聪明!再说了,鉴于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之间不可预测的差异,以及基本的实验室安全常识,本君奉劝大家,不要自己买化学品食用!爱吃苹果的,就多吃点苹果吧,记得要连皮带肉吃。至于吃多少能达到62.5 mg/kg的有效剂量,要不咱也买几斤苹果,提取之后走几针HPLC做个含量测定,也许还能发个小文章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