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北大小伙的加拿大菜农生涯:中国蔬菜大棚让我成了“网红”

时间:2021-03-17 09:45:29 | 来源:澎湃新闻

原标题:北大小伙的加拿大菜农生涯:中国蔬菜大棚让我成了“网红”

一位北大研究生毕业的小伙,到加拿大从事石油行业的工作,后因石油产业不景气,他另辟蹊径转行成菜农,把中国先进的蔬菜大棚搬到了加拿大,没想到成为了“网红”。

这位小伙名叫董健毅,网名“董菜菜”,他在加拿大建的蔬菜大棚使用了中国技术,种出了加拿大本地很难吃到的味道好、营养价值又高的蔬菜。他告诉记者:“我的蔬菜许多都是卖给本地华人的,许多人说味道好,我就特别有成就感。我也为中国农业种植技术的强大感到骄傲。”

石油行业不景气

北大毕业小伙“转行”种菜

董健毅是河北唐山人,2000年考进北京大学地质系,读了本科和研究生,2007年毕业后加入全球最大的油田技术服务公司斯伦贝谢(Schlumberger),从事石油行业的工作。

2014年底,董健毅和妻子来到加拿大的卡尔加里,本来还想进石油公司工作。没想到,他们正赶上当地的石油行业不景气。董健毅于是决定转行干点别的事。转行并不简单,他做过一些调查,感觉好做的事情已经有很多人做了,竞争特别激烈,很难找到机会。

董健毅是北大校友

查询了许许多多的资料后,董健毅了解到,加拿大的土地特别适合农业生产,卡尔加里都是黑土地,他还曾经向当地农业大学的教授咨询过,这里的土壤是A级土壤,是全世界最好的土壤之一,具有搞农业的一个最大优势。经过一番准备,董健毅决定在加拿大种菜。

虽然加拿大的土壤很适合种菜,但纬度靠北,冬季漫长,从气候来说,种植蔬菜有很大挑战。董健毅说:“卡尔加里的冬天特别长,有时候9月中旬就开始下大雪,一直到来年4月初才化雪。5月下旬还可能有霜冻,8月底又开始上霜了,无霜期大概只有100天左右。即使100天的窗口期能种菜,挑战也特别大。”

董健毅告诉记者,因为气候的原因,以前这里没什么人种菜,当地吃菜主要靠从加拿大其他地区和美国、墨西哥进口,“种菜这种事不好做,但我觉得肯定有市场,我就想试试,于是走上了这条路。”

当地蔬菜大棚种的菜不好吃

回国学习蔬菜大棚技术

加拿大是个农业大国,在安大略省,有很多超大规模的蔬菜大棚,不过他们的技术和中国的蔬菜大棚差别非常大,一般采用荷兰的温室大棚技术。这种蔬菜大棚种植规模很大,冬季使用天然气加热,用灯光为植物增加光照,人工增加二氧化碳含量,无限供应水肥,利用各种技术促进植物生长,提高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的产量。

董健毅说:“荷兰大棚里的西红柿、黄瓜等蔬菜疯长,每一棵的产量都是我的3到4倍,但是这种技术种出来的蔬菜口感不好。”

董健毅变身菜农

荷兰大棚运营成本高,大多数都处于盈亏平衡点上,利润率本来就很低,稍微有一点波动,就无法承受。所以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扩大规模增加产量。董健毅认为这是工业化的一个思路。农业产业工业化乃至工厂化之后,大家只看重产量,不看重品质,种出来的蔬菜缺乏口感和营养价值。

董健毅和妻子以前在国内都是在城市里长大的,都没有接触过种菜。不过他们对土地有情结,所以决定了就开始干。

在着手建大棚之前,董健毅曾经去曼尼托巴省的温尼伯学习过半年,那里有一个华人建的蔬菜大棚,他慕名去免费打工学技术。他还回国考察过寿光和东北的蔬菜产区,看到蔬菜大棚在中国遍地开花,所以想挑战一下,把中国的先进大棚技术搬到加拿大。

全部材料从中国进口,

小时候受的基础教育用上了

2018年6月,董健毅夫妇正式开垦农场。

在中国建蔬菜大棚很简单,因为有专业的施工队伍和生产工厂,两三个月就能建成一个大棚。

在加拿大,董健毅是第一个建中国式蔬菜大棚的人,完全没有上下游产业链,所有的环节都要他一个人去解决。

起先他想从国内请几个工人过来帮忙,但是签证被拒了。他在当地想找工人帮忙建也找不到,因为没有人会这种技术。找工程公司也不可能,因为成本太高,预算有限。在国内建大棚有各种各样的配套工具,加拿大没有,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不会电焊就去培训班学习,没有脚手架就自己焊,没有吊机就自己做。

董健毅的蔬菜大棚里绿意盎然

董健毅的大棚采用中国传统的建棚原理,长100米,宽10米,高6米。后墙4米高,1米宽,中间填土蓄热。大棚双层保暖,晚上用棉被保温,仅仅棉被重量就达到3吨。荷兰大棚冬季用加热的方法除雪,成本高,董健毅则设计出振动除雪的方法。

董健毅说:“大棚的所有材料都是从中国进口的,包括钢管和保温棉被,因为在加拿大买不到这些材料。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能够生产出这么好的专业材料,这也是让我感到特别骄傲的地方。作为华人,在加拿大建蔬菜大棚,背靠中国这种强大的供应能力,才能实现这样的理想。”

董健毅忙着运送蔬菜

在国内受的基础教育也给董健毅带来很大帮助,“我建大棚用到的不少技术都是自己发明的,中国的基础教育功底非常扎实,对于农场涉及的一些基本的物理化学生物知识,我们在中学阶段已经学得很透了,我有的时候需要自己做一个工具,这里面涉及的原理很容易就明白了,然后结合加拿大的具体情况,就知道该怎么做。包括种菜,过去学的一些生物知识马上就用上了。”

这个过程一点也不轻松,填土就用了一个月。因为当地冬季白天日照特别短,他和妻子为了尽快完成这项工作,那段时间中午都来不及吃饭,全部都是吃方便面。其间遇到各种问题,经常让人崩溃,但他们咬着牙坚持下来,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中国大棚种植的有机西红柿

让很多孩子尝到“天然味道”

2019年夏天,他们的第一座大棚终于建成了。

大棚的效果非常好,卡尔加里冬季的气温达到零下40多摄氏度,董健毅的大棚里依然保持20多摄氏度。

种菜的时候不懂技术,他就到处学习,比如问中国的朋友、在网上查资料等,“好在国内的自媒体很多,尤其是三农类自媒体多。我就跟着学习,再加上自己摸索。经过两三年时间,目前对种菜已经找到门道了。”

他用有机方法种植,不使用化肥农药,种的西红柿等蔬菜都是高口感的,供不应求。他的大棚整体运营成本低,即便聘请工人,也是能挣钱的。

董健毅说:“当地人在超市买的西红柿一点味道都没有,尝到我的西红柿,才知道还有这样的味道。尤其是有些孩子,来我的大棚参观前说不喜欢吃西红柿,吃了我的西红柿后,才发现居然是这样的味道。”

董健毅和他种的小番茄

看到这种情况,董健毅感触很深,“现在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很多孩子没有吃到过天然味道的西红柿,在这一代人心里,西红柿没啥味道。农业产业出现工业化和工厂化之后,世界被改变了,我觉得农业这样发展的方向是错的。”

目前,董健毅的大棚是加拿大阿尔伯塔省最大的商业被动式太阳能蔬菜大棚,虽然这里气候严寒,大棚的双层薄膜、厚厚的土墙和棉被依然能够存储阳光带来的热量,让西红柿、黄瓜、芸豆、胡椒、菠菜、白菜、玉米等蔬菜自然生长。董健毅相信,这种大棚能耗很低,没有污染,也有助于降低排放,减少温室效应,董健毅说:“现在我的蔬菜供不应求,客户必须排队预订,他们不需要超市之类的渠道就能吃到新鲜的有机蔬菜了。有的顾客评价说,我的蔬菜味道好,营养价值高,他们大人小孩都喜欢吃。”

中国蔬菜大棚打出名气

菜农两口子成网红

中国式蔬菜大棚的名气慢慢打出来了,很多白人也来参观学习。他说:“我是年轻人和小农户,能够把蔬菜做成功,属于凤毛麟角。” 一位当地农业专家说,在董健毅的大棚里看到最新的蔬菜种植科技,意识到加拿大在这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了。

董健毅并不保守,打算提供技术输出。董健毅告诉当地白人,中国有上百万个这样的大棚,都是小农户在经营。所以中国人吃的蔬菜主要都是本地出产的,即便南菜北运或者北菜南运,都是距离比较近的,不像加拿大,要从美国、墨西哥等国家进口。所以中国人在吃蔬菜方面比加拿大人要幸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发展模式不一样。其实不止蔬菜,包括粮食领域也是这样。加拿大地广人稀,规模达几万英亩的大农户越来越多,小农户被吞并,年轻的农民越来越少,农民平均年龄已经超过50岁。

“如果我的大棚能推广开,对小农户和家庭种植者也是比较方便的,不需要荷兰大棚那种高度集中的模式,对他们肯定是有很大好处的,同时中国的技术和产品也增加了销路,可以互利共赢。”

现在董健毅夫妻俩成了当地“网红”,他被人称为“董菜菜”,妻子成了“王果果”。一位华人是他们的客户,不过最近看了视频才知道大棚是董健毅自己动手做出来的,惊呼太了不起了!另一位华人说:“高材生+动手能力+毅力耐力,做啥不成功呢?中国年轻人不是一般厉害,我是硅谷的工程师,看得我热泪盈眶!”一位白人表示:“我敬佩你的勇气和决心,这是中国之所以如此成功的原因。”他还提醒董健毅尽快申请专利,以防被别人抄袭后反咬一口。 一位德国华人祝福他们夫妇说:“董先生和王女士,你们好!你们夫妻继承了华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佩服你和太太的坚持和合作精神!希望辛勤之后拥有美满的收获,生意兴隆。”

董健毅夫妻二人

他们现在基本上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节奏。第二个大棚因为积雪太深暂时停工,等待天气转暖时继续建设。每天上午8点半左右,太阳能照到大棚里,他给大棚收起棉被,然后吃早饭。吃过饭喂鸡,然后到大棚里整枝打杈,浇水通风。他告诉记者:“虽然一路走来吃了很多难以想象的苦,不过是有成就感的,能够推动着我把这个事情干下去,觉得会越干越精彩。”

紫牛新闻记者|宋世锋

原标题:《【紫牛头条】北大小伙的加拿大菜农生涯:中国蔬菜大棚让我成了“网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