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最新碳中和报告:2060年中国煤电装机将全部退出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记者 | 席菁华
三份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研究报告发布。
3月18日,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举办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成果发布暨研讨会,发布了《中国2030年前碳达峰研究报告》、《中国2060年前碳中和研究报告》,以及《中国2030年能源电力发展规划研究及2060年展望》。
这三份报告提出了以特高压电网引领中国能源互联网建设,并实施“两个替代”、“双主导”、“双脱钩”的系统减排路径与方案。
“两个替代”指加快推进能源开发清洁替代和能源消费电能替代;“双主导”指的是实现能源生产清洁主导、能源使用电能主导;“双脱钩”指的是能源电力发展与碳脱钩、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脱钩。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谢振华在会上表示,化石能源使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温室气体总量70%以上,是碳排放问题的根源。要实现双碳目标,最重要的任务是实现能源体系的低碳转型。
双碳目标指的是,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刘振亚在研讨会上表示,依托特高压构建中国能源互联网,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全局性作用。
刘振亚认为,中国能源互联网实质是“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清洁能源”。其中,智能电网是基础,特高压电网是关键,清洁能源是根本。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下称国家电网)副总经理张智刚提出,中国88%的碳排放来自能源系统,大力压减碳排放是能源行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张智刚表示,电力是能源转型的关键领域,推动双碳目标,关键在于把非化石能源转化为电能使用,“电气化是提高能效、降低排放的重要途径”。
《中国2060年前碳中和研究报告》指出,碳中和实现路径分为三个步骤,按照尽早达峰、快速减排、全面中和三个阶段有序实施。
2030年之前,为尽早达峰阶段。这段时间以化石能源总量控制为核心,实现2028年左右全社会碳达峰,峰值控制在109亿吨左右。
2030-2050年为快速减排阶段,全面建成中国能源互联网为关键,2050年前电力系统实现近零排放。
2050-2060年为全面中和阶段,以深度脱碳和碳捕集、增加林业碳汇为重点,能源和电力生产进入负碳阶段。
该报告显示,中国能源系统转型难度大,“一煤独大”严重制约了减排进程。
2019年,煤炭占中国能源消费的58%,占全国二氧化碳总排放的80%;煤电装机高达10.4亿千瓦,占全球煤电总装机的50%。
这要求中国严控新增煤电,淘汰落后产能。
该报告提出,2023年后,中国煤炭消费总量将稳定在28亿吨左右;煤电总量控制在2025年达峰,峰值为11亿千瓦,到2030年下降至10.5亿千瓦,到2050年下降至3亿千瓦左右,2060年煤电装机全部退出。
《中国2030年能源电力发展规划研究及2060年展望》报告显示,清洁能源装机将成为主导电源,装机占比超过90%。
该报告预计,2025年中国电源总装机达到29.5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17亿千瓦,占比57.5%。
2030年、2050年、2060年,中国清洁能源装机将分别增至25.7亿、68.7亿、76.8亿千瓦,分别占比67.5%、92%和96%,实现能源生产体系全面转型。
为实现这一目标,报告提出,需以集约化开发建设大型清洁基地为重点,重点规划开发新疆、青海、内蒙古、西藏等地区18个大型太阳能发电。重点开发新疆、甘肃、蒙东、吉林等21个大型陆上风电基地,在广东、江苏、福建、浙江等7个地区开发海上风电基地。
此外,深入推进“三江流域”大型水电基地建设,重点开发西南地区的金山、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七大流域水电基地。
为实现碳中和,电网配置能力需大幅提升。
上述报告指出,中国清洁能源资源与负荷中心分布很不均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对电网结构和调节能力的要求,客观上决定了中国要实现碳中和,必须加快形成以特高压骨干网架为核心的全国清洁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平台。
中国67%水能、90%风能、80%太阳能资源分布在西部北部,距离东中部负荷中心1000-4000公里,只有融入大电网才能实现大发展。
上述报告指出,需加快建设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的东部、西部两个同步电网,统筹西南大型水电基地和西北大型风电、太阳能发电基地开发和送出,实现清洁能源大规模安全高效消纳。
西部电网包括西南电网、西北电网和南方送端电网,东部电网包括华北电网、华东电网、华中电网、东北电网和南方受端电网。
2030年,需形成东部“九横五纵”、西部“三横两纵”电网格局;2050年全面建成中国能源互联网;2060年,电网配置能源进一步提升。
目前,中国已建和在建特高压工程32项,并网清洁能源装机7.6亿千瓦。
2016年3月,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由国家电网发起成立。官网显示,该组织的宗旨是推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