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年近7万人留下“微信遗嘱”,00后也开始为自己订立遗嘱
近日,中华遗嘱库正式向社会发布《2020中华遗嘱库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全方位对遗嘱大数据进行解读。
记者从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了解到,白皮书重点对中华遗嘱库各项数据进行不同维度分析,详细阐述每项数据的价值和意义,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社会对遗嘱的接受程度的变化、《民法典》实施对遗嘱服务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白皮书还通过对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江苏以及广西等地数据的详实分析全面呈现全国遗嘱大数据以及各地特点。
据了解,中华遗嘱库是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和北京阳光老年健康基金会于2013年3月21日共同发起主办、由北京阳光老年健康基金会承办的公益项目。中华遗嘱库是中国遗嘱专业服务开创者,使命是推动遗嘱进入每个中国家庭。秉承“解后顾之忧,传和谐家风”的宗旨,中华遗嘱库将向全社会传播幸福留言理念,帮助更多人管理好家庭事务,和谐传承财富、传递幸福、传递关爱。
据悉,启动八年来,中华遗嘱库已在全国设立11个登记中心,60个服务中心。
截至2020年底,中华遗嘱库已向社会提供遗嘱咨询25.6万人次,登记保管了19万份遗嘱,目前已生效遗嘱共计954份。2020年受疫情影响,中华遗嘱库暂停线下服务两个月,但全年遗嘱咨询办理的数量不但未受到负面影响,反而出现了一定比例的增长。从数据上看,2020年咨询办理遗嘱人数比2019年增长了12.15%。咨询办理遗嘱人群集中在华北、华南地区,分别占比为30.02%,20.98%;华西地区咨询人群为中国地区最少,仅占7.24%。华中地区在3-5月期间咨询人群占比有明显增长,5月占比19.66%为该地区全年最高峰。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份数分析
立遗嘱人咨询增长12.15%
“微信遗嘱”受欢迎
一年近7万人留言
自疫情爆发以来,中华遗嘱库上线“微信遗嘱”小程序留言功能,在2020年,中华遗嘱库一共收到将近7万份“微信遗嘱”。由于受疫情影响,大部分市民无法出门办理遗嘱,因此许多人选择了通过在网上写下“微信遗嘱”,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愿。
数据显示,在疫情最严重时,即2月至3月份期间,全国人民留下“微信遗嘱”的数量最多,而最高峰时,中华遗嘱库小程序一天收到上千份“微信遗嘱”。“微信遗嘱”保管月份数据分析
数据显示,留下微信遗嘱的人群中,大多数是年轻人群体,他们的年龄集中在20-30岁之间,占比38.7%,其次是20岁以下的人群,占比27.4%,该人群中有不少是在读学生。从数据来看,微信遗嘱颇受年轻人青睐,说明了年轻人对遗嘱并不抗拒、反感,反而愿意接受。“微信遗嘱”人群年龄分布
经分析发现,年轻人群体留下的微信遗嘱中,所表达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向现任、前任、暗恋对象表白的、有向闺蜜好友倾诉的、也有向父母倾诉等等,反映出了当代年轻人对美好、纯真感情的向往。
据统计,有32.72%的市民,在微信遗嘱中“向爱人、配偶表白”;有31.41%的市民,在微信遗嘱中“对爱人和家人作祝福、祈祷”;有19.66%的市民,在微信遗嘱中写下了“人生经历和未来期望”;有11.38%的市民写下了“对自己或亲友的鼓励语”;剩下4.83%的市民则写下了“立遗嘱的原因和想法”。
另外,有69.2%的市民,会在微信遗嘱附上自己和爱人、家人合照。“微信遗嘱”涉及内容分析
从微信遗嘱的内容上看,大多数人会给爱人、家人留下心里话,而这些话,平时很难向对方亲口说出。通过微信遗嘱的方式,市民可以畅所欲言,表达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和情感,同时可以要求中华遗嘱库,在指定的时间,将微信遗嘱发送到指定的人手里。
同时还发现,有不少年轻人遭遇失恋、感情受挫后,会在微信遗嘱上记录并表达了自己的过程和感受。
根据数据显示,大部分市民留下的微信遗嘱传递对象是“爱人”,占比达36.76%,其次是“子女”和“父母”,分别占比为24.43%、21.24%。据统计发现, 20岁以下的年轻人大部分会选择留言给自己父母,感恩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而20-30岁期间的年轻人,大部分留言内容是留给自己的爱人,可见该人群十分珍惜自己的爱情;而已经结婚成家的留言人,大部分会选择给自己子女留言。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有5.44%的留言人会给“未来的自己”留言,留言内容充满正能量,都是鼓励并希望自己未来会更好。1.51%的人会选择向其他人传递微信遗嘱,其他人群包括了暗恋对象和前任。“微信遗嘱”留言对象分布
70后的网友,留言的责任大部分是,对子女的叮咛嘱咐,也在这里写下对爱人说不出的甜言蜜语,一句“下辈子依然非你不娶”。他们也是微信遗嘱中的财产分割最多的最多一代人,大部分这部分网友也很有法治意见,会把自己的财产注明属于儿女的个人财产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有对人生的回忆,也有说“老夫老妻经历了风风雨雨、尝尽了酸甜苦辣,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你都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有80后的有医护人员在匆忙之中对孩子说“因为工作没有好好照顾孩子的愧疚,和陪伴家人的时间少,愿疫情度过山河无恙,一定抽时间多陪陪孩子和家人”。
这个年代的网友很多是孩子较小,因为疫情的原因,对爱人的不舍、对孩子的期望、父母的愧疚成了这个时代的主题。告诉自己和爱人生活和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能看得出来80后是上有老下有小啊,牵挂很多的一代人,在留微信遗嘱里,也理性的把自己的财产做了一个合理的安排。
90后的网友正处在一个三十而立的状态,感情比较丰富的时期,有对自己暗恋的人表白,对放不下的初恋感情作收藏纪念。对自己做过错事的忏悔,面对面对爱人说不出口的那句“对不起我错了”,终于释怀放手对TA说“祝福”。有些伤害告诉自己是需要时间来抚平。
有对生活和工作的不满做发泄,告诉自己写下来告诉明年再来看这封信的时候就不算什么了。希望自己不要为了结婚而结婚,有一天自己想要结婚了,是因为爱TA。也有甜蜜的小目标,说我们2024结婚吧。
00后就很酷,祝自己能考上理想的大学,祝自己和喜欢心的人上同一所大学,希望一年后自己有勇气对TA说“我喜欢你”。希望自己以后能变得成熟,变得强大。给自己制定了很多学习和旅游计划,几年之后送给自己,看看自己都完成了没有?
也有觉得自己从初中到高中都很淘气,惹父母生气,但是也觉得父母对自己管教太严,没有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但心里知道父母是爱他的,心里也是爱父母的。
不管是一地鸡毛还是诗和远方,不管是小目标还是远大的理想,不管是午夜的辗转反侧,还是白天的压抑和烦恼,都可以用这种微信情感遗嘱的方式留给自己,或者留给你在意的TA。
“微信遗嘱主要是表达对家人的叮咛、嘱托和祝福等情感方面的,微信遗嘱并非法律意义上的遗嘱。《民法典》继承编对遗嘱的形式有严格的要求,通过微信订立遗嘱并不符合法律规定,因此微信遗嘱仅适用于处理非财产性的事务,例如传递关爱或者叮嘱某些个人事务。中华遗嘱库开通该功能的目的在于让大家通过这种更加温馨的方式传递情感。”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说。
立遗嘱趋向年轻化
00后已开始立遗嘱
随着人们遗嘱观念的变化,遗嘱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越来越多年轻人已经提前立遗嘱做好财产规划。
在2017年,共有73位“80后”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到了2020年,“80后”订立遗嘱总人数达到503人,短短4年期间,一共翻了将近7倍。“80后”遗嘱保管数
数据显示,“80后”订立遗嘱的人数,每年呈上升趋势,2020年比2019年增长了2倍多,该数据暴涨,与2020年爆发新冠疫情有一定关系,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80后”,肩负着家庭、社会等巨大压力,使得他们不得不思考及早订立遗嘱。
80后的遗嘱中,有97.23%是涉及到房产。据了解,该人群中,超过一半的80后是通过自己和另一半的奋斗买房,有一部分人是通过父母的资助下买房。
从数据上来看,80后的财产以房产为主,存款为次。此外,通过调查发现,80后人群非常懂得投资,有13.16%的遗嘱涉及到公司股权,有15.89%的遗嘱涉及到证券基金,这个比例远超其他年龄段的人群。经分析,80后订立遗嘱的原因主要是“避免财产下落不明”和“照顾家人”。“80后”遗嘱涉及财产分析
2020年,已有553位“90后”走进中华遗嘱库立遗嘱的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引起全社会关注,但从网络上网友的反映来看,已经有很大一部分人能够坦然面对这一观念,并表示理解和支持,甚至有一批网友表示也考虑自己去立一份遗嘱。
据统计,2017年,有55位“90后”在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了遗嘱;2018年这个数字是123;2019年,人数为166人,截至2020年底,人数合计为553人。数据显示,截止 2020 年 12 月 31 日,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最年轻的遗嘱人是 17 周岁。 (法律规定年满 16 周岁以上,有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来源,视为具有完全民 事行为能力人)除了 90 后以外,00 后也开始订立遗嘱了。“90后”遗嘱保管数
虽然仅有近4年数据,但从“90后”人群立遗嘱增长的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90后”接受并愿意订立遗嘱,2020年00后也开始立遗嘱了,说明了订立遗嘱不再是某个年龄段的“专利”。
刚满18周岁的大一新生小红(化名)来到中华遗嘱库上海第二登记中心,为自己订立遗嘱。小红希望把存在银行卡里的2万多元留给自己的一位朋友,她曾在小红最伤心难过时给予了支持和关爱。尽管并没有把这笔钱留给父母,但小红表示,以后挣的钱可能会往这张银行卡里放,如果资产增多可能会重新订立遗嘱,增加遗嘱继承人。小红说,立遗嘱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以后会更加认真地活着。
“90后”人群立遗嘱备受关注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他们给遗嘱增加了更加丰富的财产种类。从“90后”分配财产的内容中可以看到,81.61%立遗嘱的“90后”处理的是银行存款,有71.54%是涉及到房产。与其他年龄段的立遗嘱人不同的是,“90后”的遗嘱中,“虚拟财产”的纳入和安排成为其一个突出的特征:支付宝、微信、QQ、游戏账号等虚拟财产是“90后”遗嘱中常见的财产类型,其次就是证券基金。“90后”遗嘱涉及财产分析
针对为何“90后”立遗嘱人中71.54%拥有独立住房的问题,陈凯表示,在实际工作中,他发现这部分“90后”,父母买房挂名在子女名下的现象很普遍,还有的父母甚至会将自己的部分股权挂在子女名下。“这也是为什么这些人要订立遗嘱的重要原因,防止自己发生意外财产旁落他人,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避免财产下落不明。”陈凯说。
疫情下
海外华人立遗嘱意愿最迫切
根据数据显示,从2020年8月开始,海外华人咨询办理遗嘱的人数逐步走高,1月份咨询量仅35人,到12月份咨询量达104人,咨询量增涨3倍。对此陈凯表示:“经分析,由于国外疫情日益严重,使他们开始考虑在其留在国内的资产的安排问题。”海外华人咨询遗嘱数据
近日,远在美国波士顿的中华遗嘱库特聘顾问、麻省遗嘱委员会主席马克威廉森给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发来的电子邮件中表示,他在2020年收到了平时二十倍以上的遗嘱咨询,其中有大量华裔美国人,咨询问题集中在如何订立遗嘱处理他们在中国国内的资产和亲友的财产继承问题。
2020年,中华遗嘱库也接到不少在华有资产的国际友人订立遗嘱的咨询。目前已经为937名外国人提供了遗嘱咨询,登记了87份遗嘱。
根据数据显示,美籍华人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的人数最多,一共有 52 人,
其次是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还有个别少数来自于俄罗斯、马来西亚、
西班牙、英国等国家。据了解,他们长期在国外居住生活。
根据统计分析,境外人士的遗嘱中,处理的财产以国内不动产为主,占比高
达 99%,其次是国内存款,占比 28%。此外,有部分人士所处理的财产属于境外财产,以银行存款为主,占比 11%,国外不动产占比有 1%。海外华人遗嘱涉及财产分析
老共产党员戈宁博士与俄罗斯夫人巴巴斯基娜在中华遗嘱库办理了一份英文遗嘱。
1957年,两人登记结婚,育有一儿子。儿子一直生活在俄罗斯,如今已经娶妻生子,每年会定期探望两人。戈宁夫妇希望在自己百年之后,将上海的房产留给自己唯一的儿子来继承。
由于儿子是俄罗斯籍身份,戈宁老先生和夫人担心儿子将来在继承房产时遇到麻烦,所以他们开始就有了立遗嘱的想法。
但前往公证处后,他们得知因为巴巴斯基娜是俄罗斯国籍,做公证遗嘱的话需要经过许多繁琐的流程,所以二老搁置了做公证遗嘱的想法。
后来,在委托侄女多方打听后,二老了解到中华遗嘱库,并于5月来到中华遗嘱库上海第一登记中心咨询。
经过咨询他们了解到,有一份专业规范的遗嘱留存在中华遗嘱库,会有助于简化继承手续,帮助他们那外国身份又不懂中文的儿子可以顺利继承房产。
可是对于巴巴斯基娜来说,汉语博大精深,她仍然不自信能够正确书写每一个汉字,所以使用英文立遗嘱是她的诉求。
中华遗嘱库工作人员与巴巴斯基娜及亲属反复沟通、确认后,中华遗嘱库律师团队进行了严密的法律论证、案例检索,根据巴巴斯基娜的意愿起草了规范的英文遗嘱建议稿和英文方案说明,为其办理了一份英文遗嘱。
完成遗嘱登记后,两人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笑容。“我感觉心里很平静,因为这件放在心里很久的事情终于解决了。”戈宁老先生提到,儿子听说了他们立遗嘱的事情也感到很高兴。
另有一对50几岁新西兰籍夫妻在2020年7月因国外疫情日益严重,两人就想提前立一份遗嘱,提前做好财产安排比较安心点。
黄先生夫妻两人此前是中国人,后移民新西兰。有一个儿子,已取妻生了3个子女。经朋友了解中华遗嘱库,2020年11月来中华遗嘱库办理遗嘱。把在国内的财产给儿子和儿媳继承。“现在办完遗嘱,心头大石终于可以放下了,可以睡个安稳觉了。”黄先生说。
记者发现,除了海外华人咨询办理遗嘱增多,也有不少港澳台人士咨询遗嘱问题。据统计, 截止 2020 年 12 月 31 日,共有 328 名港澳台人士在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遗嘱。其中,香港籍人士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的人数最多,为268名,占比 81.7%。据了解,这些港澳台人士大部分长期定居在国内。其次是澳门人士,订立遗嘱人数为42人;再次是台湾人士,订立遗嘱人数为18人。港澳台遗嘱保管数
中青年立遗嘱人群快速增长
一年翻近一倍
根据数据显示,自2017年至2020年间,在中华遗嘱库登记中青年的遗嘱总数是4190份。中青年立遗嘱人的总体数量增长较快,增长率从2017年的29.97%上升到2020年的54.12%。其中50—59岁的人群占比最高,占比为31.55%,其次是40—49岁年龄段人群,占比28.24%。中青年立遗嘱人年龄分布
中青年立遗嘱人群中,女性人数要明显高于男性。女性占比60.72%,男性占比39.28%。说明中青年人群中,女性比男性更有立遗嘱的意识。在区域分布上,以北上广为主要的地区,其它城市数据稍低。各地区中青年立遗嘱人数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中青年立遗嘱人性别比例
中青年人的遗嘱中,处理的不动产类型呈现多元化的态势。2020年的数据显示,遗嘱中处理的不动产,除了常见的商品住宅用房以外,还出现有别墅、公寓、小产权房、办公楼、商铺、厂房、车位等类型的不动产。在不动产的数量上,比较多的是2处到3处不动产,经分析发现,大部分人拥有房产和车位,该数据说明,订立遗嘱的中青年人群普遍属于“有房、有车一族”。
“值得关注的是,有4%的遗嘱人名下没有不动产。该现象说明,部分中青年人逐渐意识到订立遗嘱的重要性,即使没有像不动产这种重大的资产,也提前做好了安排。”陈凯说。
根据数据显示,在2020年全年,咨询办理遗嘱人群年龄段发生较大变化,60岁以下咨询办理遗嘱的人数,最高峰时占比将近20%,该数据表明,遗嘱已经慢慢被年轻人所接受。
经分析,60岁以下人群咨询办理遗嘱的原因,有46.4%的市民认为,“年轻时立遗嘱很正常,没必要等到年老再订立”,有32.4%的市民认为“自身所从事的工作危险系数较高,因此想提前订立遗嘱” ,则有8.9%的市民认为“看到别人立遗嘱,也跟着一起立”,有12.3%的市民是因为“其他个人原因才立遗嘱”。
该数据充分说明了,年轻人订立遗嘱的原因有很多,但普遍会认为“年轻时立遗嘱很正常”;同时在疫情之下,危险系数较高的职业(如医护人员),订立遗嘱的需求较为明显。中青年立遗嘱原因分析
再婚、离异家庭立遗嘱渐成“刚需”
从中青年立遗嘱人的婚姻状况来看,主要以“已婚”人群为主,2020年占比为66.56%,与60周岁以上立遗嘱人群中已婚比例相比还是低了不少,60周岁以上人群2020年此项数据为71.91%。中青年立遗嘱人群婚姻情况
中青年立遗嘱人群中未婚、再婚和离异比例相对于60周岁以上人群高出许多。未婚比例三年间始终徘徊在10%至15%之间,而60周岁以上人群此项数据比例不到1%;再婚比例四年间呈现出小幅上升趋势,从8.24%至10.34%,而60周岁以上人群此项比例不到3%;离异比例逐年上升趋势明显,从7.53%上升到11.79%,而60周岁以上人群此项比例不到5%。数据再次显示,年轻人对婚姻的选择更趋于多元化,再婚家庭以及离异人群渐成中青年立遗嘱人中的“刚需人群”。婚姻情况:老年人VS中青年
中青年立遗嘱人夫妻同立遗嘱的比例和单方订立的比例相对比较持平,双方同立的比例要远远低于老年群体的同一数据。这一数据也与立遗嘱人的婚姻状况数据相呼应。陈凯介绍,单方订立的通常为单身人群或者再婚家庭。再婚家庭一般情况比较复杂,在双方意愿不一致的情况下,同立的可能性就比较小。从年度变化的情况来看,2020年中青年群体中双方订立的比例有所上升。
财产给子女继承比率逐年下降
优先保障配偶晚年生活
白皮书数据显示,2013-2020年间,遗嘱中所涉及的继承人多为配偶或子女;数据表明,“子女直接继承”的比例逐年下降,而“配偶先继承,子女后继承”的比例逐年在上升,说明群众开始普遍意识到要优先考虑保障配偶的晚年幸福生活。由孙辈直接继承占比11.67%。选择“子女直接继承”的分配方案有所下降,选择“其他分配方案”的人群比例逐年上升,表明分配方案的选择上更加多样化。继承人情况分析
一位80多岁杭州王大妈哭着对中华遗嘱库工作人员说:“你们能不能帮帮我......”
王大妈说自己的老伴走的早,自己有2个孩子,一儿一女,自己也有退休金,生活不算多富裕但也不算缺钱花。但最近因为房子的事,让王大妈头痛不已。原本王大妈早年有3处房子,王大妈觉得自己一个人,房子多了也没什么用,反正都是给孩子的,自己有得住就好了。于是,王大妈留下一处房子自己住,其他的房子过户给儿子和女儿。
儿子、儿媳商量打第3套房子主意。最近几个月,儿子、儿媳告诉王大妈,如果王大妈同意提前过户给他们,他们愿意给到女儿30万作为补偿款。房子到手,儿子翻脸不认账。可是等过了5月份,儿子却说6月份,过了6月份,儿子说7月份,过了7月,儿子翻脸不认直接说没钱,不打算给了。这时的王大妈和女儿心里很是失望、难过和生气,可也无计可施,懊悔不已。
这是中华遗嘱库工作人员和阿姨聊起房子提前过户有风险的时候,一位阿姨特别认可的点头,并激动的说起了自己老邻居的事情。在中华遗嘱库遇到不少因把房子提前过户给子女,而导致自己失去房子的处决权的案例。
不过现在很多市民的法律意识在不断提升,更懂得保障自己的权利,先保障配偶的生活,最后再给到子女。也有市民担心:“万一我先走了,他再找一个,房子不给回我儿子怎么办。”对老伴再婚的事儿显得很豁达,但一提到房产就开始有些含糊了,但房子可不能给他后老伴儿,得给我们的孩子。
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表示,《民法典》引入了“居住权”这一概念后,市民既可以通过订立遗嘱的方式确定房产的分配给子女,防止因为配偶在自己去世后再婚导致财产外流,同时也能通过遗嘱设立“居住权”,保障配偶在自己去世以后依然能享有居住权,防止子女提前卖房,可谓一举两得。
《民法典》实施
打印遗嘱盲文遗嘱问世
2021年1月1日《民法典》实施后,老百姓在订立遗嘱的方式上有更多的选择。“打印遗嘱”是《民法典》确认的一种新的遗嘱形式,目前,中华遗嘱库已登记保管22204份打印遗嘱。打印遗嘱、录音录像遗嘱份数分布
在登记过程中,登记人员会根据遗嘱人的意愿,打印出遗嘱文本,再由遗嘱人签字确认,并且有两名见证人在场见证。同时,通过人脸识别、录音录像、精神评估、指纹采集、文档扫描、司法备案等技术手段,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以确保订立的遗嘱是真实、合法、有效的。
遗嘱人最快可以在40分钟内完成遗嘱登记全过程,比之前的自书遗嘱提高了至少3倍的速度;打印遗嘱出台后,对于书写困难的人士来说,订立遗嘱更加方便。
同时,中华遗嘱库还创新了“盲文遗嘱”、“文盲遗嘱”、“录音录像遗嘱”的登记服务,以满足盲人、视觉障碍、书写障碍、识字困难等特殊需求的人群。
选择订立“录音录像遗嘱”的人群中,有118名市民是属于识字不多、无法阅读,有29名市民是属于视听力有障碍,其它原因有19名;此外,中华遗嘱还研发出盲文版遗嘱,为盲人群体提供了订立遗嘱的服务。
尽管有更方便的打印遗嘱可供选择,但部分文化层次较高的市民仍然选择订立“自书遗嘱”,其中56%的市民认为,“亲笔书写遗嘱,更能体现仪式感”,36.9%的市民认为,“亲笔书写遗嘱,可以静下心思考人生”有7.1%的市民选择自书遗嘱,“仅出于个人爱好,喜欢写字”。
78岁的李先生到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从进门办理到拿到遗嘱证,整个过程都很顺利,只花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
李叔叔做的就是打印遗嘱,立遗嘱人签字按手印即可,简化了抄写流程,办理速度很快。李叔叔出门时跟工作人员说;“我还预留一天时间准备办理遗嘱的,没想到半天都不用就办好了。打印遗嘱很方便,既节省了时间,又解放了双手,你们做的遗嘱很专业。我现在终于踏实了。”
财产保护需求多样化
中华遗嘱库创新家庭保护服务
随着《民法典》的实施,中华遗嘱库还新增了“家庭财产协议登记”“遗产管理人”“安心都护”“监督服务”“遗嘱信托”等新型“家庭保护”服务。
截止2020年12月31日,中华遗嘱库已登记保管了11份遗嘱信托。2020年1月,中华遗嘱库首例遗嘱信托生效。该遗嘱信托于2016年订立,指定中华遗嘱库为受托人。2020年1月,遗嘱人去世,遗嘱信托开始启动,于2020年4月完成了遗嘱宣读仪式,顺利启动遗产处置和管理程序。目前该信托正在执行当中,对遗嘱人的家属和财产的保护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该份遗嘱信托涉及的财产以不动产为主,价值约500万元。这充分说明了遗嘱信托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属,普通老百姓也能设立遗嘱信托。
中华遗嘱库根据《民法典》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关于“意定监护”和“遗嘱指定子女监护人”的有关规定,于2019年底联合专业机构正式向社会推出“安心都护”服务。“安心都护”是一项人身安全性监护计划。旨在于协助市民在自己健康的时候,先行指定好将来照顾自己的人,确保在自己失能后的生活照管、医疗救治、财产管理、维权诉讼和死亡丧葬等事宜。家中有残障子女的父母,也可通过这个计划保护将来子女的生活和安全。
遗嘱存在信息孤岛
专家建议设立遗嘱检视程序
《民法典》删除了公证遗嘱效力优先的规定,老百姓订立遗嘱有了更多选择,但这也导致了新的问题。一个人可能在不同时期在公证处、律所、中华遗嘱库和司法所等各类不同机构订立多份遗嘱,当这个人去世时,如果法院、公证处、房地产登记中心未进行遗嘱检视就办理相关继承手续的话,很可能遗漏了某一份遗嘱,可能导致遗产处理的严重错误。陈凯建议借鉴大多数国家遗嘱检视的做法,人民法院、公证处、房地产登记中心在处理遗产继承事务时,首先进行遗嘱检视。同时建议中华遗嘱库与公证处、司法所、律师共同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并在此基础上打造全覆盖全领域全体系的继承服务体系:中华遗嘱库发挥公益组织功能,承接遗嘱公共服务;公证处对接中华遗嘱库,为遗产处理等相关事务提供各类公证服务;司法所对接中华遗嘱库,引入公益力量为居民提供普法和咨询服务;律师对接中华遗嘱库,为遗嘱执行等相关事务提供各类法律服务。我们相信,在老龄化程度日益严重和家庭财产日益增长的背景下,这一平台将成为公共法律服务的一大亮点。
立遗嘱比例不足5%
不少人仍然忌讳遗嘱
目前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2.6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7.5%,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正持续加深,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 自中华遗嘱库2013年启动以来,八年间遗嘱咨询量逐步上升趋势明显,共登记保管了190866份遗嘱。主要原因是老龄化和遗嘱观念的叠加因素,遗嘱观念逐步在国人心中得到广泛认同。
尽管如此,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认为,目前中国的遗嘱普及率仍然处于非常低的水平。遗嘱普及率与社会发展状况有关,以美国举例,调查显示美国威斯康星州从1929年到1944年期间,有47%的死者生前立有遗嘱。美国加州圣博娜迪诺市1964年去世的市民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生前留有遗嘱。1979年宾夕法尼亚州巴克斯郡有36%的人生前留有遗嘱,而这一比例在1987年达到了59%。而目前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已经跨过一万美元大关,但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相比于全国法院2017年到2019年一审继承案件收案数117937件、141134件和143580件,其中遗嘱案件分别为6006件、6521件和6872 件,立遗嘱比例不足5%。全社会立遗嘱比例不超过5%
再有,根据中华遗嘱库与《中国不动产》杂志联合调查显示,西安市不动产登记中心2016年-2020年5年间办理的房产继承过户总件数为23995件,其中非公证继承件数为18587件,但非公证继承中有遗嘱继承过户的总数仅为80件。由此可见,非公证继承中遗嘱继承的占比低,仅占非公证继承的0.43%,说明西安市遗嘱普及率不高,有待提升。这也不仅西安市存在此问题,中国很多其他地区同样存在这些问题。
陈凯认为,虽然国民的遗嘱意识在不断提升,但还是存在很多人忌讳谈论遗嘱、很多部门忽视甚至是反感研究老百姓立遗嘱需求的现象,这也是中华遗嘱库发展目前所受到的主要阻力。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呼吁社会各界提升对遗嘱的认识,有关部门加大普及遗嘱知识观念和培育遗嘱服务机构的力度。
房产非公证继承受欢迎
新规让老百姓得实惠
根据中华遗嘱库与《中国不动产》杂志联合调查显示, 2016年以来,天津全市继承过户房产数量维持在每年约1万余件,但无论是公证继承过户,还是法院判决过户,其中遗嘱继承的数量均超过了法定继承的数量,说明天津市民的遗嘱观念较强,对遗嘱予以充分的重视。
成都市主城区2018年-2020年3年间办理的继承房产登记总量约为2.1万余件,其中公证继承数量约为1.4万余件,非公证继承数量为7千余件,非公证继承方式已经成为老百姓普遍接受的一种过户方式。非公证继承数量逐年上升,2018年到2020年3年间数量上升了40%之多。如果按每件公证费2000元计算,3年间老百姓为此节省支出约1400多万元。
2016年至2020年西安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办理的房产继承过户总数约为2.3万余件,非公证继承件总数约为1.8万余件,可见非公证继承数量占比非常大,约为公证继承过户的3.4倍。如果按每件公证费2000元计算,5年间老百姓为此节省支出约3700多万元。
福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2017年-2020年4年间办理的非公证继承登记数量约为3628件。非公证继承及受遗赠数量逐年增长,从2017年办理的469件到2020年的1146件,4年来上涨将近1.5倍。如果按每件公证费2000元计算,4年间老百姓为此节省支出725万多元。
2016年以来,广东省不动产登记发证总数约为4300多万件,其中继承登记量为29万多件。2016年-2020年,继承登记数从2016年的2.6万余件,到2020年的5.5万余件,翻了一倍之多。可见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房产继承量也在持续发生,老百姓的财富传承已经成为一种刚需。而在经济较为发达、人口结构相对年轻的深圳,相对于325万多件的不动产登记总量,继承登记业务量也达到了1.29万件之多,与天津市数量相当,并不比一些老龄化程度高的城市少。
2016年至2020年江苏省办理的房产继承过户总件数约为21.6万多件,非公证继承过户件数约为5.3万多件,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非公证继承登记件数是2016年的17.4倍。如果按每件公证费2000元计算,5年间老百姓为此节省支出1亿余元。其中,南京市在2016年以前,非公证继承过户数量为零。此后,从2017年的56件,至2020年已经增加到2600余件。2020年非公证继承过户数量占总非公证继承登记的62%,增长趋势明显。如果按每件公证费2000元计算,4年间老百姓为此节省支出850万余元。
由此可见,自2016年房产继承取消强制公证后,直接办理继承过户的人变多了,不动产登记新规的出台让更多人从中受益。据了解,江苏无锡、湖南衡阳等地还推出了承诺制继承登记试点,也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但房产非公证继承过户的方式在给老百姓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隐含了许多风险,例如继承人的范围、遗嘱的效力、遗嘱的真实性等难点问题,也给不动产登记实际工作带来了不少困扰。由于非公证继承登记工作难度大、继承情况复杂、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因此,查明继承登记条件的时间跨度长,且风险隐患也较大,因而有不少地方出于各种原因而迟迟难以推进,甚至还有的地方曝出了仍然要求人走公证程序的消息。为推动这一领域便民利民工作的发展,中华遗嘱库与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学研究会、《中国不动产》、《民主与法制》等单位发起联合征文活动,即日起向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征文,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关学术和实务研讨活动,以期汇聚行业智慧、博采众家之长,为不动产继承登记尤其是非公证继承登记工作探索创新路径,提供多元化选择。
文/本社记者 李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