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晒晒我们的幸福生活

时间:2021-03-27 08:48:57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原标题:晒晒我们的幸福生活

3月28日,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是西藏各族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

1959年3月28日,西藏民主改革拉开帷幕,由此开辟了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新纪元。

如今,昔日农奴眼里的“人间地狱”早已翻天覆地。“太阳啊霞光万丈,雄鹰啊展翅飞翔,高原春光无限好,叫我怎能不歌唱。驱散乌云见太阳,幸福的歌声传四方。”藏族同胞的嘹亮歌声,唱出了民主改革后西藏人民的幸福生活。

片多(见图①)

片多出生于1941年,是日喀则市甲措雄乡塔巴村村民。在旧西藏,片多是当地庄园的农奴。她回忆,那时的生活太苦,农奴的衣服破旧不堪,满是补丁,甚至有时连打补丁的布料也没有。到了冬天,没有被褥,只能靠生火御寒,要等白天出太阳才稍微暖和一点。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大幕拉开,片多分到了土地、牲畜,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了好日子。

图为片多(中)一家的合影。

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冲多(见图②)

今年90岁的冲多老人是日喀则市甲措雄乡宗雄村村民。在旧西藏,冲多是日喀则白鲁庄园的农奴,祖辈也是。因为一家人擅长酿青稞酒,庄园主强迫他们酿青稞酒来抵青稞酒税。一家人一年到头酿着甘甜的美酒,自己却一直喝不上。

如今,冲多老人住在宽敞的藏式院落里,儿孙满堂。老人说:“喝着青稞酒,看着孩子们健康成长是我最大的快乐!”

图为冲多在家里浇水养花。

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巴桑(见图③)

1936年出生于日喀则市昂仁县卡嘎镇布玛村的巴桑,在西藏民主改革前,一直给当地农奴主放羊。把羊毛和羊奶等上交后,她自己吃不饱、穿不暖。巴桑感慨“农奴主吃大山吃不饱,喝大海喝不饱”“旧西藏,冬天是最难熬的季节,全家8口人,没有一双鞋”“光脚放羊,光脚干农活,真羡慕牲口还有蹄子”。

如今,老人住在宽敞的藏式房屋,安度晚年。

图为巴桑和女儿在聊天。

新华社记者孙非摄

旦增措姆(见图④)

旦增措姆出生于1942年,是日喀则市萨嘎县雄如乡卓巴布村村民。小时候,他们全家一边给农奴主放羊,一边靠乞讨维生。实在活不下去的旦增措姆一家,偷了农奴主的羊,翻山越岭,一路逃跑。农奴主很快把他们抓了回来,旦增措姆的父亲被打成残疾,用来遮风挡雨的氆氇帐篷也被抢走,一家人只好住在山洞里。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大幕拉开,旦增措姆的苦难也划上了句号。如今,旦增措姆家有100多头牲畜。2020年,一家人还搬入了政府出资修建的边境小康村新房。

新华社记者孙非摄

达娃(见图⑤)

今年84岁的达娃是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克松社区的村民。1959年,克松村率先进行民主改革,成立西藏第一个农村党支部,选出西藏第一个农民协会筹委会。在旧西藏,达娃是克松庄园的一名“差巴”(领种份地,向农奴主支差役的人),吃不饱饭,没有任何权利。如今,达娃老人生活无忧,乐享晚年。老人说:“我只想活得长久一些,好好看看这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新西藏。”

图为达娃在自己家中接自来水。

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尼玛(见图⑥)

今年76岁的尼玛,是山南市琼结县下水乡久河村的村民,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久河卓舞”传承人。

在旧西藏,“卓舞”带给老人的是无尽的痛苦。“那时候学‘卓舞’是为了向日吾德庆寺纳税。出于表演需要,‘卓舞’演员都要留长头发,而有些年轻人会偷偷把自己的头发剪掉,‘卓舞’老师便把这些人抓起来鞭打。”尼玛老人说。

西藏民主改革后,翻身得解放的尼玛通过传承和发扬“卓舞”,过上幸福的生活。他担当起“卓本”(领舞者)的角色,控制着整个舞蹈动作和节奏。如今在久河村,尼玛老人已先后培养了80余名学生,并组建“卓舞”队,也带领他们登上了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的殿堂。

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次旦(见图⑦)

次旦出生于1941年,是阿里地区噶尔县昆沙乡前进村3组村民。在旧西藏,次旦一家四口没有土地,以乞讨为生,食不果腹,有时只能吃死去牲畜的肉充饥。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大幕拉开,次旦分到了土地、牲畜,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了正常生活。如今,80岁高龄的次旦,在阿里地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中心安享晚年。图为次旦(右一)在集中供养服务中心跟朋友们合影。

贡觉群培摄(新华社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