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相对论Vol.66中疾控主任高福丨“要做好准备,应对下一次大流行”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哪怕时空交错,总有引力连通你我”
关于病毒的变异,您之前提过,疫苗接种策略要根据疫情动态调整,怎么理解?
公共卫生领域需要专业人员,但毕业生只有很少一部分去对口机构。这种情况开始改善了吗?
英国有位社会学家把这次疫情叫“数字化大流行病”,您怎么看这种定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您从事的专业意味着什么?
……
近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上,面对中外嘉宾,高福预判新冠病毒很可能像流感病毒一样,会和人类共存。而且,还会出现新的冠状病毒。
“病毒和人类的关系就像是猫鼠游戏——Tom and Jerry。”场下一阵笑声。
“如果世界不共享疫苗,病毒将共享世界。”人人一脸凝重。
分论坛结束,高福应约来到央视新闻《相对论》访谈间。他有两个身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这场疫情带给他的改变,交织在这两个身份之下。
在专业科学领域,新冠病毒引起大流行是“灰犀牛”事件,可该来的还是来了,他说,“对人类应对下一次大流行,我要做好心理准备。”
在公共卫生改革方面,“十四五”规划给出了“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的目标,他强调专业人员的角色,“过去公卫人才有些流失,欠了一些债,这个债要逐步还回来。”
除了疫情本身,他还关注社会行为和思维的改变。“假设一个刚刚建立思维的孩子,可能在思考什么?”他反问,“人类每天戴着口罩,父母对着电脑开会,会不会改变孩子对世界的认知?”
问与反问,看央视新闻《相对论》记者庄胜春对话高福。
庄胜春:大家很关注病毒的变异。您之前提过,疫苗接种策略要根据疫情动态调整,怎么理解?
高福:人类和病毒的关系就像猫鼠游戏。老鼠要变点小花样,猫就要调整。假如现在把门关上,咱俩就不用讨论变异株,因为中国没有。但如果变异株从其他国家传入中国,我们按照过去的、老的病毒株做的疫苗不行了的话,就可能要换。这就是所谓的动态调整。
庄胜春:国界还是要打开,您怎么看“疫苗护照”?您之前说要谨慎,意味着什么?
高福:既然有疫苗,完成接种就可以出去,听起来很简单,但这还牵涉到伦理问题。如果只有我们俩接种了,周边人都没有,会不会出现歧视?这就是为什么要谨慎。这涉及到政治、外交、社会、经济、伦理一系列的问题。
庄胜春:国际之间的互认,可能存在比较大的阻碍吗?
高福:应该不会。现在还是因为大家打疫苗的太少,我觉得还没有到这一步。但是我想,这一步离我们已经不远了。
庄胜春:除了疫苗,现在对于新冠病毒本身的认识,有没有最新的进展?
高福:冠状病毒的特点是,它可以从各种冠状病毒中抓取一个片段重新组合,总是在变换新的形式,和流感一样,只不过二者变换形式不一样。2019年全球预防监控委员会就提出,流感病毒和冠状病毒将是引发人类大流行的病毒。所以对专业人士来讲,这次大流行,是“灰犀牛”事件。我们预测到了,但不知道会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这个很难预测。除了这两种病毒,可能其他一些病毒还在排着很长的队,人类跟病毒就是这么一个关系。
庄胜春:所以现在还有无数只“灰犀牛”在我们眼前。
高福:无数只“灰犀牛”,还有可能出现“黑天鹅”。
庄胜春:暂时跳出病毒。气候变化会给疾控带来什么挑战?
高福:关于气候,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沙尘暴、雾霾。气候变化也会引发各种病毒、细菌出现,关系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公共卫生就像空气,你感觉不到,等感觉到时可能为时已晚。但公共卫生工作人员时时在这里,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
庄胜春:“十四五”规划对公共卫生体系十分重视。您最关注的点是什么?
高福:我最关注的就是一定要强化专业人员的专业性,这也是公卫体系改革非常重要的方面。未来的公共卫生决策应该是由专业人员主导,基于科学建议进行行政决策。尤其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让专业人员有足够的声音。
庄胜春:现在我们恰恰缺乏专业人员,公共卫生专业的学生最后只有很少一部分去公共卫生机构工作。这个情况开始改善了吗?
高福: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说我们喊两嗓子他就回来了、留下了。过去一段时间公共卫生发展欠了一些债,人才方面有些流失,这个债要还回来,要有一个逐步的过程。
庄胜春:怎么去推动这个过程?
高福:目前来看,首先大家要达成共识。从管理人员到公众、到专业人员,现在再也没人说公共卫生不重要了,问题就是怎么办?比如有人提出改革,把预防性的,比如一些基层的疾控机构并到医院,这些还在讨论中。中国的公共卫生,我想整体还是肯定的,改革永远在路上。
庄胜春:您在今年两会上提了一个建议,建立国家疫苗研究中心。怎么判断它的价值?
高福:我觉得现在我们出现一系列所谓的“卡脖子”问题,背后都是创新问题。这一次中国疫苗研发在世界的第一梯队、第一方阵,就是因为过去多年对科学的投资,所以我主张把未来的投资放到免疫相关的研究上。比如说这一次美国、欧洲他们把mRNA疫苗放在前边,是重要的突破性思想,也指向了未来的遗传性疾病、罕见病、代谢性疾病、肿瘤,这套技术有可能为人类开辟一个全新的生命科学,开辟一条技术的新路。所以,我们也要早布局。今天我们在谈论mRNA疫苗,是不是还有比mRNA疫苗更高级的疫苗?在哪?从放到书架上面的理论突破,到放在货架上的产品,这些就希望国家级中心能够解决。
庄胜春:英国有一位社会学家,把这次疫情叫“数字化大流行病”,您怎么看待这样的定义?高福:在传播速度等方面,这次疫情是数字化的;从流行的形式来讲,还要加上“信息流行病”——把正确的信息和不正确的信息揉到一起,在网上传播。比如说让大家戴口罩,有人非得说不用戴口罩,这就是数字化、信息化之后带来的麻烦。我也一再呼吁,民众对科学的好多问题,如果不研究这个专业,就不要做评论,要给科学家留时间,让他们去判断、去工作。
庄胜春:您的身份是双重的,一个是科学家、研究者的身份,另一个是中国疾控中心主任,行政的身份。
高福:对,疾控中心主任行政管理要考虑哪些可操作、哪些不可操作,发现一些问题不可操作之后,能不能通过行动去改变,让它变成可操作?这次疫情对我一个重大的影响是,我有了更多哲学层面的思考,不只停留在我的专业上。因为好多问题尽管强调专业声音,但不是靠专业都能解决。专业上可能清晰了,有没有付诸行动?如何付诸行动?用科学的方法找到真谛,用行政的方法付诸实施,这就是我现在思考的。
庄胜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您从事的专业意味着什么?
高福:新冠病毒带来了很多社会行为、思维的改变。一个刚刚建立思维的孩子可能在思考,人类是不是每天就是戴着口罩,父母就是在家里办公、对着电脑开会,这会不会改变孩子未来对世界的认知?这次事件对你未来心理的影响,对我未来心理的影响,有没有去思考过、研究过?
庄胜春:对您心理上有什么影响?
高福:我是从事这个专业的,一直在这个领域。新冠病毒引起大流行是“灰犀牛”事件,该来的还是来了。我到今天还会经常思考,我们是不是能做得更好?有一句英文叫“could be better”,对我们人类应对下一次的大流行,我要做好心理准备。
制片人丨庄胜春 汪洁 熊江萍
记者丨庄胜春
编导丨王洪春 单楚玉 尚晓煜 郝薇 宿嫚
技术丨王子桐 夏文 王竞择 曲希波 刘晓玮 栾天宸 张福清
编辑丨谭瑶
导播丨李恩浩
视频丨张宗尧 吕俊树 赵博文金竹音
拍摄丨刘苏 徐宇召 王阳昊 杨雍琦 高兴
音频丨毕洋
视觉丨于江 王少华
统筹丨纪方 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