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有情有意:兄弟俩和上海的故事
原创 闻涛 魔都小哨兵SH
一、初至上海为圆梦
至今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到上海的场景,依然清晰如昨。那是来参加研究生复试,在上海南站坐地铁3号线,列车在这条大部分车站都位于地上的线路上前行,车窗外高密度的摩天大楼鳞次栉比,随着列车前行迎面扑来……
本来报考的是北京一所985大学,复试时遭遇意外干扰,整整一年的辛苦备考打了水漂,在我最茫然无助几近绝望的时候,上海的一所学校伸出了橄榄枝,给了我调剂复试的机会,这仿佛是在汪洋中漂流时望见的一叶小舟,我立即动身来沪。
复试结束后,又是一段等待命运宣判的空白期。我趁此去了外滩、陆家嘴等多处海派地标,想尽可能的多跑一些地方,背后是一种“末日情结”在驱使,生怕这回考不上,以后很难有机会再来。最终幸运女神眷顾,我被录取,在这里开始新的人生征程,感谢命运之手曾经的温柔。
来复试时我就按捺不住,在报刊亭买了所有上海本地的报纸,看了一遍后我定下目标:如果被录取,那就自荐到沪上最好的纸媒——东方早报(澎湃新闻的前身)实习,研一开学报到后我立即行动并如愿,第一次到报社,带我的主编和记者问我你就这么想当记者吗,我回答说自己就是为了要当记者才来读研的,知道了这个原因后,他们纷纷感叹说现在像你这样的理想主义者不多了。


二、负笈海外学本领
因为我工作过再读研,所以和弟弟大四毕业直接读研的时间正好在同一年,我打算毕业留在上海,弟弟也面临选择。在人生的许多重大时刻,我们兄弟俩都会相互商量,听取彼此建议。他在研二时萌生了出国深造的想法,询问我的意见。我俩漫步在黄浦江边,看着浦江两岸的天际线,在不时飘来的海关大楼的钟声中畅想未来。出国留学是我们兄弟俩小时候的约定,我为自己未能出国深造而感到深深遗憾,现在弟弟有机会有实力出国留学,我毫不犹豫支持,鼓励他有梦想就去追,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弟弟于是更加坚定地备考雅思,提交材料申请学校,最终获得了国家公派留学名额,远赴欧洲攻读博士学位。
留学期间的收获是全方位的,在科研学习上,得益于导师的悉心指导,加之所在课题组的硬实力,弟弟在专业领域不断精进,一边担任助教不断学习,还赴多个国家参加学术会议,不断接触所在领域的前沿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充分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留学期间弟弟利用假期踏足了除南极以外的几大洲,充分感受世界各国多彩缤纷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不断丰富自我。
置身异域,更能客观的切身体验中外在细微处的差别。发达国家确实有许多值得学习之处,比如公共交通没有闸机验票,他几年间观察下来几乎没看到有人逃票。也有许多不如国内便捷的地方,日常购物手机支付不如国内普及;同城快递一份文件,不到20公里的距离收费50元,而且花了三天才送达;大部分政府机构周末不上班,与国内有的部门周末还能办理事务相比便捷性低了许多,各擅胜场,不胜枚举。
弟弟博士毕业,面临继续深造还是回国工作的选择,当时学校已经允诺提供一个博士后的位置。去年适逢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所取得的显著成就是改革开放成果最生动的例证。中国、上海、浦东的发展日新月异,前景无限,我建议弟弟回上海发展,这与弟弟的想法不谋而合,他最终放弃了继续在国外做博士后研究的机会,成为一名张江男,在浦东这片热土施展所学,加入建设上海的大军。
弟弟回国时,正是海外疫情形势异常严峻之际,他说到达上海后整个入境隔离流程井然有序,并没有感觉到紧张。从机场到酒店,各个环节都在工作人员的悉心引导下有条不紊进行,点点滴滴都体现了上海强大的统筹力和执行力,能切身感受到上海城市治理的超高水平。14天的隔离也没有感到一丝担忧,能让人身心得到安顿,更显示出上海城市治理的温情与效率。
三、重聚沪上再出发
在我们外出求学、工作的这些年,上海对口帮扶家乡云南脱贫攻坚,小时候我们渴望走出的大山,如今已全部摘帽,我们见证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在很多年前,我和弟弟不敢想象有一天我们真的能出国读博、在上海工作,可能这在大城市比较平常,但对于山区的孩子来说难度无异于登天。草蛇灰线,人生的每一颗巧克力都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等待着我们开启,现在这一切真实的呈现于眼前,其中固然有父母辛苦培养和个人努力的因素,更多的要归因于时代赋予的机遇。
我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亲身参与、见证了这场家国的宏大叙事,何其幸运。如果没有上大学,生活会是怎样的情景?时代的洪流中,我们只是一朵浪花,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从未如此紧密的深度融合,个人、家庭与国家同频共振。得益于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才能加速完成个体的城市化,书写属于个人和家庭的中国梦。
如今,我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默默奋斗。弟弟在汽车行业从事无人驾驶相关研发工作,依托上海强大的汽车产业底蕴,工作有声有色。我所在的市场监管部门也参与了众多改革和创新,无论是“一业一证”改革的持续推进,还是“一带一路”合作、“长三角一体化”的不断突破,身处其间,能切身感受到浦东、上海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强劲脉搏。
在上海,我组建了家庭,迎来了爱的结晶,孩子的身份证号码以310开头,他将完整地在这里成长,和这个城市有了更深层次的联结。
感谢上海,以海纳百川的包容,接纳了两个小镇青年,让我们的人生旅途打开新的天地。在这座公平公正的梦想之城,我们可以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同时在我们兄弟俩身上也再次验证:没有背景的普通人,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在这座城市找到自己的位置,上海不会辜负任何一个努力生活全力以赴的灵魂。
位于长江上游的家乡到长江入海口的上海,有2000公里的距离,从上学之日起算,我们兄弟俩花了20余年才走完这段路途。
未来,我们将珍惜拥有的一切,继续坚定的走下去。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原标题:《【有情有意】兄弟俩和上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