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合肥汽车工业:并非一穷二白,杀入新能源时代
作者 |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研究员 彭艳秋合肥的汽车工业不是很低调。4月7日,蔚来第10万台量产车在江淮蔚来合肥先进制造基地量产下线。从2018年5月第一台量产ES8下线到第10万台,仅用了35个月,在同价位高端乘用车市场,创下最快纪录。
中国的汽车工业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设自己的汽车工业,以实现强国之路是数代中国人的梦想。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成立,从此中国汽车工业开始起步并飞速向前发展。
第一汽车制造厂首辆成品卡车
到2020年中国汽车市场虽一度受疫情影响,但回暖态势不减,全年中国汽车销量达到2531.1万辆,连续12年蝉联全球第一位。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36.7万辆,创历史新高。这一路坎坷又荣耀。
从历史来讲,无论是建国后,还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汽车产业之都”是东北、上海或者广州,甚至湖北,而合肥和前面几家相比,并算不了什么。
不过,这可能有点低估了合肥。
并非一穷二白
合肥的汽车工业要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说起。
1968年4月,一辆2.5吨的载货汽车在江淮汽车制造厂诞生,填补了安徽汽车工业的空白,也拉开了安徽向汽车大省出发的序幕。
当时,为响应国家号召,安徽一群做水利的人利用自己的钣金和油漆技术,转行做起了汽车配件,并逐步开始研制整车。那时候,厂房和设备都很简陋,绝大部分工作要靠手工来完成,驾驶室完全靠手工敲,汽车只要能开着往前走就行。
就在这种异常艰难的条件下,安徽第一辆载货汽车试制成功,在全国上下引起了轰动。
第一辆2.5吨的载货汽车雕塑
在中国汽车还处在蛮荒时代的六七十年代,谁能够敏锐地抓住市场机遇,艰苦奋斗,就能存活下来。每一部汽车有上万零件,也将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合肥汽车工业的第二本土品牌是,安凯汽车。
安凯客车的前身是“安徽省地方国营淝河汽车修配厂”。1966年成立,自此开启了50多年漫长征程。创业初期,靠肩拉力扛,土法上马建造出一幢幢新厂房,制造出一台台新设备,为安凯未来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石。
1997年7月,安凯客车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在客车领域多次成为“吃螃蟹”者,如率先开发出高档客车及双层客车专用底盘,结束了我国大型客车无专用底盘的历史;是第一个服务国家领导人的中国客车品牌;是唯一直接参与“9.3大阅兵”的国产客车品牌……
安凯客车
城市的“老兵们”1990年前,中国汽车市场仍然比较薄弱。1990年,国内汽车产销量50万辆左右。
这一时期,江淮汽车也遭遇市场困境,产品滞销,“员工甚至沦为靠卖苍蝇拍子、缝纫机度日”。90年代初期,江淮开始二次创业,以客车专用底盘开发为发端,推出新一代轻卡,逐渐扭转局势。
90年代末,国内轿车市场迅速增长,涌现了吉利等一批民营车企。长期在载货卡车和客车底盘领域运作的江淮,也摩拳擦掌。江淮汽车又开启了一次转型。
对市场的敏锐,让江淮已然意识到乘用车未来的前景。与现代汽车的合作下,江淮推出了瑞风MPV,实用、舒适的特质让这款新车很快脱颖而出。2005年全面发力,首夺细分市场销冠。
然而,作为一个从商用车跨越到乘用车领域的企业,江淮的乘用车策略骨子里延续的还是重实用、轻品质,以低价抢占市场的商用车思路。用商用车思维造乘用车,这也是随后部分车型产品品控翻车的根源所在。
到了2014年,小型SUV刚刚兴起,寥寥几款,江淮再次瞄准这一新兴市场。江淮小型SUV瑞风S3上市后迅速成为爆款车型。可惜的是,当长安、吉利开始主推精品小型SUV迎合消费升级的时候,江淮仍把核心放在性价比上,风口渐过。
商用车与乘用车的区别是明显的。一个考虑性价比,一个更需考虑车主的用车场景,舒适度、品质、性能才是用户关注的重点。在卡车和客车市场几度叱咤的江淮,在乘用车领域却难造辉煌。
图片来源:江淮汽车2015年年度报告
江淮汽车2015年年报中是这样表述的,“瑞风S3全年销量超19万辆,是公司规模的绝对贡献者,保持了小型SUV冠军地位”。2016年达到销售乘用车36.7万辆的巅峰。之后,江淮乘用车年销量逐年下滑,2020年跌至15.6万辆,其中SUV仅为8.9万辆。江淮汽车2020年按车型类别销量 图片来源:江淮汽车2020年年报
而安凯客车1993年,开始与德国凯斯鲍尔(德国奔驰-赛特拉)技术合作,是国内最早与国际巨头合作的客车企业之一,也是客车行业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不过,财务状况来看,1997年上市至今,安凯年净利状况不佳,在2017年和2018年甚至连续出现了亏损。
整体客车行业已经连续五六年负增长。除了行业本身空间有所收窄,负增长也与高铁成网后,公路客车倍受冲击有一定关联。这,为客车生产企业带来了挑战。
据安凯客车2020年的年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9958亿元,同比增长196.19%。但扣非后净利润为-4.147亿元。这意味着,非经常性损益增加带来的净利才免于为负。财务数据上,安凯存在隐忧。但安凯对于合肥的意义,似乎不仅是一个历史符号般的存在,也是技术升级的实验基地。
在合肥官方表述中,“支持安凯国家电动客车整车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淮、国轩高科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形成电动汽车正向开发能力。”
除了江淮和安凯这样土生土长的企业,合肥也有其他汽车企业投资的基地。比如长安、奇瑞等有在合肥投资建设工厂或基地。杀入新能源时代
合肥近两年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对新能源汽车的投资。
新能源是面向未来的产业,也会经历大浪淘沙、“大洗牌”的阶段。
合肥的发力新能源汽车之心在蔚来落户之前已有铺垫。
整车方面,江淮从2002年开始着手研制新能源汽车,2016年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为国内最早涉足新能源汽车的车企之一。这也是江淮在多次转型尝试之后,所作出的战略调整。
江淮蔚来合肥工厂
核心零部件方面,动力电池企业国轩高科为行业第二梯队头部选手。国内动力电池企业中,国轩高科的装机量仅次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正是依靠江淮、国轩高科及与之具有产业关联性的企业,合肥逐步搭建基础,开启了新能源汽车之旅。
江淮与蔚来的官方互动比蔚来落户合肥更早一些。2016年4月,蔚来与江淮汽车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成立江淮蔚来制造基地,在此生产了后来受到市场追捧的系列车型。蔚来对于合肥而言,不仅是一家企业,也是与合肥已拥有的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同频共振的重要推动力量。新能源汽车成为各地押注的新赛道。合肥并不是第一个喊出要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口号的城市。2009年,武汉就率先开声,随后,包括襄阳、西安、南京、深圳等城市,都各自宣布了要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的计划。直到今天,即使已目睹或历经残酷的失败案例,地方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投资热情依然少有衰减。
2020年,造车新势力们的死亡名单越来越长。不少商业模式被证伪,地方政府投资新能源汽车的成功究竟是否为“幸存者偏差”,可复制性又有多强,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尽管目前最终结果依然未知,但能确定的是,“幸存者”至少应当需要对产业规律拥有深刻的理解——尽管这也只是必要不充分条件,以最大程度地对抗领域仍然具有的不确定性。这也适用于地方政府的其他项目产业投资。
越来越喜欢车
2020 年,江淮与蔚来建立合作车型的长期合作关系之外,还有一个动作,12月,大众汽车增持江淮大众股份至75%并更名为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
时间拨回至2016年9月,江淮汽车与大众中国签署了合资合作谅解备忘录。一年后,江淮大众正式成立,双方持股均为50%。这是继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之后,大众在中国成立的第三家合资公司。
2020年,大众收购国轩高科成为第一大股东。同年8月,威马汽车在合肥设立了威马智能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合肥市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有限公司参与了威马的D轮融资。2021年刚开年,合肥又将目光瞄准了另一家新势力车企——零跑汽车。
在一些人看来,合肥对汽车产业的爱,可能还没有结束。重资产、高资金密集,同时对产业链和经济总盘拉动效应也很大的产业,一直都是地方政府的最爱。伴随着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产业革命的推进,合肥的汽车产业依然充满着想象力。作者 | 彭艳秋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 | 谭保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