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券商中期策略集中出炉:当前至三季度末是关键期,看好成长股
5月底6月初,各大券商的2021年中期策略会陆续召开,机构对A股市场下半年的行情观点,陆续浮出水面。
在多家券商看来,下半年A股市场将进入共振上行期,行情值得期待。其中,当前至三季度末期间,将是投资A股的关键时点。布局方向上,成长股在下半年的表现,被多家券商看好。
A股市场下半年进入共振上行期,当前至三季度末是投资关键点
对于下半年的A股市场,中信证券认为,A股市场将进入慢涨“三部曲”中的共振上行期,且四季度空间更大。随着全球经济共振复苏,通胀扰动高点已过。同时,A股还面临国内政策密集落地、宏观流动性平稳、市场流动性充裕等利好因素。
具体来看,中信证券称,首先,随着疫苗接种率稳步提升,全球经济将从错位复苏走向共振复苏,大宗商品供需矛盾缓解,通胀预期扰动高点已过。其次,国内政策“不急转弯”的同时,密集落地的创新、绿色、共享等高质量发展政策成重要看点。再次,下半年宏观流动性外松内稳,国内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信用周期缓慢下行,判断不会调整政策利率,市场流动性依然充裕,A股相对配置吸引力依然较强。
华泰证券认为,当前至三季度末期间,将是投资A股的关键时点。10月之后,全球股市的盈利和估值两端或均将压力渐增。具体来看,经济短周期拐点或不早于三季度,非金融企业盈利能力拐点或不早于三季度;全球宏观流动性拐点或不早于四季度。
华泰证券称,今年以来,全球大类资产沿着交易再通胀、交易通胀、交易类滞胀快速轮动,四季度之前,无需担心中国进入类滞胀阶段,无需担心全球宏观流动性拐点。
东吴证券则对A股市场下半年的行情,持结构性的乐观态度,认为盈利增速的继续上调,将推动A股市场的结构性行情。
东吴证券称,虽然外部环境方面,A股面临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如海外疫情反复将延缓全球经济的复苏速度、海外流动性出现预期收紧等,但A股的内部政策正趋于积极。一方面,目前国内经济尚没有恢复到潜在增长水平,特别是消费等指标,因此政策方面或不会出现收紧。另一方面,随着国内财政、信贷政策趋向积极,信用风险将有所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东吴证券认为,虽然估值方面港股较A股更便宜,但港股市场更容易受到海外风险因素的冲击,而A股外部冲击有限,因此稳定性方面港股不如A股。
成长股成“香饽饽”
那么,下半年A股市场该如何布局呢?
中信证券建议投资者,三季度强化成长配置。华泰证券同时认为,当前至三季度末成长股的收益有望改善。
具体而言,中信证券认为,三季度通胀阴霾渐散,流动性预期修复,而成长类板块相对盈利趋势明显占优。因此,建议投资者关注更多由产业空间带来市值空间和估值弹性的成长板块。
中信证券称,成长类制造方面,可关注新能源、科技自主可控、国防安全和智能制造。成长类消费方面,可关注化妆品、医美、免税、运动服饰、新型烟草等。
华泰证券认为,下半年市场分歧主要在于风格切换的持续性。当前至三季度末,核心资产、大市值、成长股的收益有望改善,风格切换是中长期趋势而非短期再平衡。
华泰证券称,从时间、弹性、盈利能力三维度看,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通用机械、自动化、啤酒、公路、零售、铜铝、玻纤、稀土、装饰材料、医疗器械、半导体等。
上海证券认为,展望下半年,从结构上看,价值股与成长股,中小市值股票与大盘核心资产的估值差,向历史均值回归的趋势仍在。在类滞胀与流动性偏紧平衡的环境下,A股下半年主要机会在顺周期行业的局部重估与中小市值的主题性逆袭。
东吴证券称,下半年总体上看好制造业和受利率上行利好的保险、银行。
下半年经济稳中加固,通胀总体可控
对于下半年的宏观经济,总体来看,多家券商一致认为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不太可能继续,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可控范围内,通胀总体可控。
其中,中信证券认为,当前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的负面影响在可控范围内,总量政策的主要目标仍会聚焦在稳增长上,下半年经济会更多依靠内生动力的修复实现稳中加固。制造业投资、服务性消费、商品出口三个积极因素,可能会成为结构亮点。
东吴证券同时称,近期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主要是供需缺口所致。同时,在美国政府经济刺激计划下,美元流动性的泛滥同样是本轮大宗商品涨价的重要原因。目前,大宗商品价格的阶段性高点已经过去,部分商品品种的库存高企,叠加美元指数回升或出现反弹,大宗商品市场的上行不太可能继续。
华泰证券认为,目前看,通胀总体可控。一方面,虽然上游及外需拉动通胀有一定“粘性”,但向下游传导有限;另一方面,预计PPI通胀压力今年仍将高企,全年平均或在6.2%。同时,猪肉价格通缩可能将2021年CPI压低至1.4%。
华泰证券预计,中国2021年实际GDP同比增长为9.2%,2022年实际GDP增长仍将保持在6%以上。政策方面,“财政引领货币”将是主基调,特别是财政政策,同比收紧幅度最大的阶段可能正在过去,今年四季度或将出现被动放松。
值得一提的是,中信证券预计,疫情时代中国经济将出现五大趋势性变化:一是中国制造业在规模优势的基础上逐渐呈现出技术优势;二是服务业以结构升级助力提升劳动收入和全要素生产率;三是产业链的竞争力成为左右出口趋势的决定性力量;四是地方政府行为从更重基建转向更重产业;五是总量政策操作从“逆周期”向“跨周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