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为什么说巴菲特在中国没有生存空间?| 艾问人物

时间:2021-06-11 13:47:44 | 来源:创业邦

原标题:为什么说巴菲特在中国没有生存空间?| 艾问人物

编者按:本文为专栏作者艾问人物授权创业邦发表,编辑Amelia/ Catherine,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艾问人物》系列节目之《艾问人物—吴晓求》将在BTV财经频道《对话大咖》栏目上线播出。本期节目,主持人、投资人、《艾问iAsk》创始人艾诚将对话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为您独家讲述中国资本市场30年的探索变革之路,在探讨中共同预见中国资本市场的下一个10年。

届时,欢迎打开北京广播电视台官方APP“BRTV北京时间”进行收看(观看指引见下图),同时,您也可以在“BRTV北京时间”APP搜索“对话大咖”,进入栏目观看《艾问人物》系列往期节目。

艾诚:“您工作时间多长?”

吴晓求:“我不分昼夜。我这个脑子只要有空,除了跟朋友打打牌,消遣消遣,散个步,剩下的就在思考这些问题。”

艾诚:“预见未来十年,吴晓求会是什么样?

吴晓求:“我觉得那个时候可能我会更加休闲,但是我觉得那个时候我可能仍然会参加博鳌亚洲论坛。”

艾诚:“那预见未来10年之后的中国资本市场,您觉得会怎么样?”

……

2021年4月20日,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主题分论坛结束后,在《艾问人物》访谈间,主持人艾诚与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就展开了一场对话。

吴晓求是在我国资本市场研究领域有着重要影响力的金融专家,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从学生到教授,从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到人民大学副校长再到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三十多年以来始终专注于金融和证券市场研究,也见证了中国资本市场三十年的变迁。

第一篇章 “我90%的时间都在研究资本市场”

1959年,吴晓求出生于江西余江,1983年从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专业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国民经济计划专业研究生;1986年7月硕士毕业后,吴晓求选择留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从事经济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1987年,吴晓求又考取了人大的经济学博士研究生,1990年7月毕业后,同年10月,吴晓求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再次破格晋升为教授,这一年,吴晓求34岁,是我国最年轻的经济学教授之一。

1994年,原本从事宏观经济研究的吴晓求,因研究兴趣的转移,开始从事金融方面的研究;1997年,吴晓求带头发起了“中国资本市场论坛”,至今己经举办了25届,吴晓求可以说是见证了中国资本市场从小到大发展的整个过程。

2017年在接受《中国金融家》专访时,吴晓求曾说,自己“1994年之前主要研究宏观经济学。1994年之后,我90%的时间都在研究资本市场,10%的时间在研究互联网金融。”

吴晓求曾这样评价自己,他说,自己并非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但是非常专一,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随着社会热点的变化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

也许,正是这份专一,成就了吴晓求在资本市场研究领域不可撼动的地位,也让他成为了该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专家之一。关于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互联网金融和银证合作模式等问题,他都进行过深度研究,他提出的以市场主导为核心的现代金融体系,包括资本市场核心论、国际金融中心飘移论、股权分置改革理论以及中国金融结构变动趋势分析等,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探索和实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构建起了中国资本市场理论的基本框架。

第二篇章 中国资本市场变革与创新三十年

吴晓求致力于中国资本市场研究,为了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资本市场,他曾把证监会所有的法律法规都翻阅一遍,包括发行、上市、退市、并购重组、信息披露等等,以及美国1933年以来证券法修改的整个过程。吴晓求表示,“只有全面地了解这些信息,你才可能找到资本市场发展的逻辑线索,知道真正的问题症结所在。不然,你跟普通股民的水平没有差别。”

回顾中国资本市场三十年,从1990年沪深交易所成立,到2004年开设深圳中小板(注:2021年2月已与主板合并),再到2019年开设上海科创板,加上新三板和四板市场;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2019年注册制改革……30年里,中国资本市场历经坎坷,在市场结构、制度、功能等的探索和创新中一路走到现在,并形成了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并配以相应的上市标准、监管规则、交易机制。

吴晓求认为,金融的创新与变化,背后有两个重要的力量在推动,一个是来自社会需求的市场化力量,另一个是“对金融制度的自由化的改革”,也就是传统金融机构去中介化的“脱媒的过程”。

“所有的投融资活动都是绕开金融机构,绕开上海银行,通过市场来完成。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之为‘脱媒’”,吴晓求对《艾问人物》表示,金融脱媒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动因,脱媒以后,“融投资活动都通过市场来完成了。所以传统金融机构对脱媒是会带来巨大的压力的,同时传统金融也有大量的长尾客户服务不到,可是这些人这些企业小微企业也好,中低收入阶层也好,它是需要金融服务的。所以科技金融应运而生。”

在吴晓求看来,目前中国金融行业有着三种业态,第一种是商业银行和类商业银行,就是存贷;第二种是金融脱媒后的业态,即资本市场,主要实现财富管理和分散风险的功能;第三种是科技金融,依靠科技力量,拓展金融的服务链,同时提高金融的普惠性。

他对《艾问人物》表示,中国金融的这一系列发展和变革背后,其实是有来自中国文化和法律的或制约或推动的底层力量。

“中国资本市场它的发展是有逻辑的,它不是一个应景之举。说根据我的需要,国有企业要融资,我就发展这个市场,这个只是个表象,因为它内在的有它的内在的冲动,内在的动力。中国金融结构的变革需要资本市场的发展来推动,所以要找到它存在的理论逻辑,同时还要分析中国的法律文化,包括人们对金融的对资本上理解,它对客观上也制约了资本市场的发展。所以想从很深层次的法律文化理论逻辑上来剖析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未来”,吴晓求说。

艾诚 : 我想替诸多的创始人和投资人问一句,要以什么样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光明和曲折?

吴晓求:因为它的确文化层面的约束太大。

艾诚 : 什么是文化层面的约束。

吴晓求:比如说中国人对资本市场的理解,认为这就是投机的地方,我们从来不会有人认为在资本市场赚的钱你多么了不起,所以巴菲特在中国没有生存空间的。

艾诚 : 巴菲特在中国作为投资人不会受到额外的尊重?

吴晓求:不会。我们中国文化里面有一些特点。比如说他对制造业,对我们所谓真正的实体经济,他认为保持高度的尊重。如果你建一个投资公司,我们投资公司有很多,你看包括人大的毕业生张磊应该做的非常好了,包括我们还有一个毕业生都做得非常好,但是名气比这些实业家也要小得多。

艾诚 : 这种尊重实业,没有那么尊重资本投资人,他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吴晓求:我认为在中国实业非常重要,现代制造业、现代装备业,包括科技型企业,这个是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是他的基石,他必须做得非常扎实,但也是同时我们也要尊重金融家他们的贡献,因为什么呢?

艾诚 : 我听到你的呼吁了,但是为什么不能够平等的尊重金融家呢?

吴晓求:因为很多人认为金融家是不创造财富的,他只是在分配社会的财富。实际上这种理解稍稍有一点落后,金融家他用他独特的眼光,他发现了价值,发现价值的过程也是创造财富的过程。真正的金融家投资家过去和今天是不太看的,他是看你未来10年以后是什么样的,他今天可能现在是亏损的,大家也可以做很高的定价。所以在很多人看来,他认为这是泡沫。所以为什么在我们国家有投资家也好,金融家也好,并没有获得特别高的一个荣誉,但是在我看来,这就不是泡沫。

第三篇章 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十年

2019年6月1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在新创设的科创板,推行了股票发行制度注册制改革试点。一年后,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试行注册制改革。

在注册制改革之前,一个公司若想上市,证监会需要检查公司的资料并且进行价值审查;而在注册制下,证券发行审核机构只对注册文件进行形式审查, 不进行实质判断,降低了上市门槛。可以说注册制改革,正式开启了中国资本市场市场化的时代。

吴晓求表示,目前中国正在进行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将来市场必然会成为配置资源的主体力量,吴晓求曾说,未来,我国资本市场配置的资源应该超过金融资源的50%。

艾诚 : 我觉得中国资本市场正在成为一个更合格的资本市场,成为所谓的资产管理平台。

吴晓求: 对,它未来一定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什么意思?它要成为人民币计价资产交易的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它有很多功能。比如说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它更重要的功能是货币交易中心,货币的定价中心。比如说在美国市场,无论纳斯达克还是纽交所,它是美元资产的财富管理中心。我们这个市场未来也不会把它打造成全球货币的交易中心,不会的,它一定会成为打造成人民币计价资产的一个交易中心,一个配置中心。我想这是我们未来的目标。

在2021年年初举办的在第二十五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吴晓求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资本市场三十年已经解决了“为什么在中国发展资本市场”和“如何发展好中国的资本市场”的问题,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目标在构建新时期的国际金融中心,并期许至2035年,把中国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能大体上实现。

参考资料:

[1]中国金融家,吴晓求:人民大学是我灵魂的归处[N]

[2]人大重阳,吴晓求:没有科技金融的植入,就没有中国金融的弯道超车[N]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