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占全年上新剧7成多、评价却褒贬不一,IP剧如何走得更远?
文|张晨欣
近年,中国IP剧市场迎来了一波发展热潮,从整体数量来看,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制片的上新剧共305部,IP剧数量约为216部,占全年上新剧7成多份额,但播出之后收获的评价褒贬不一。
而像《庆余年》这样,在腾讯视频和爱奇艺双平台总播放量突破160亿次,斩获白玉兰大奖,网友一度在线催更:《庆余年》第二季什么时候上映啊?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级IP,可以说仍然不多。
改编:先问粉丝答不答应
被选中的网络作品往往具有较大的粉丝基数,他们对于原著里的剧情、人物具有一定的情感,这让他们对改编的网络IP剧更加期待,也使IP剧在开始就拥有潜在的受众群体,这是利,但也是弊。从目前已播出的IP剧的反馈情况来看,想要在短时间内获得原著粉的支持与肯定,内容上尊重原著至关重要。对此坊间有言:不按照原著拍摄而瞎改编的影视剧都是耍流氓。
“这些经过大量用户情感和多重内容形态验证的故事,是对抗不确定性最宝贵的资产。”腾讯集团副总裁、阅文集团CEO、腾讯影业CEO程武说道。
《赘婿》作为大火的IP剧,在改编时适当对原著篇幅进行精简,使剧情发展更为紧凑,并加入期货、概率学、社交电商等现代元素,增添搞笑色彩,将传统的男频爽文套路与当下观众的广泛需求相结合,既留住了原著的粉丝流量,又吸引了新的网剧粉丝流量。
制作:最稀缺的是专业
IP剧中不乏有一些制作精良的作品,但是随着IP剧的愈发走向商业化运作模式,“流量”成为关键词。投资方以快收益为目的,考虑的不是演员的演技,而是演员能给作品带来多少流量。很多IP改编主创一味地追求和复制所谓的“流量+明星”法则,想要靠“爽剧IP”吸引粉丝,但往往使这些IP剧流于表面。
对此,程武表示,过去做得不好的作品,不是IP的错,是创作团队自己没有敬畏心,没有匠心所导致的,一窝蜂的大IP加大流量,最后只能大扑街。
中国的影视用户对于作品的鉴别能力不断提升,对于高品质作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粗制滥造的作品没办法在糊弄观众,“内容为王”才是不变的制胜法宝,如何让观众对剧情感到惊喜与期待是制作团队应该考虑的重点。

IP剧:全方位发展是出路
2011年,腾讯集团率先推出“泛娱乐”战略,以“打造IP的粉丝经济”为核心,构筑起一个涵盖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电竞等业务领域的泛娱乐生态圈。2018年升级为“新文创”,以IP构建为基础手段,通过强化产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相互赋能,创造具备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的文化生产方式。
近年来,许多IP剧也不再局限于细分的小众圈层,而是在聚拢原著核心受众的基础上,采用多样的营销手段,如话题互动、粉丝见面会等形式,向多圈层渗透拓展,逐渐覆盖泛娱乐群体。同时,IP剧也在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围绕原著IP内核,协同多业态矩阵,最大限度延伸价值渠道,实现多点变现。
从播出时的超前点播,到为量身定制品牌广告,再到剧中潮玩手办、VIP礼盒、原声音乐大碟等周边商品的推出,以及演唱会的举办, 网剧逐步被做成一个大IP,实现线上线下的联动,将IP剧的长尾效应提升到极致。
原标题:《IP剧,如何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