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沙漠中的“智慧”铁路什么样:新疆和若铁路预计明年建成通车
2020年12月9日,位于
塔克拉玛干沙漠东缘的格库铁路(格尔木至库尔勒)建成通车。
这意味着继兰新、临哈两大进出新疆的铁路通道之后,又一条连通新疆内外的铁路大动脉正式开通。


目前已进入全线铺轨阶段。

今天它的“绿颜”也初现了。


沙海之中的困难
和若铁路是一条迤逦于昆仑山脉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之间的线路。它东起若羌、西至和田,为国铁Ⅰ级单线内燃铁路,设计时速120公里,线路全长825.48公里。
沙源极其丰富,刮风频率高,
风力强,一经起风,便飞沙走石。



受风沙影响的段落长度达409.19公里,约占线路长度一半。
通过风沙区域长,再加上该区域主要风季长达7个月(3-9月),这都给铁路建设和运营带来了挑战。
采取了特殊设计,
还建设了一些以过沙为目的的桥梁。
在强烈风沙区域修建铁路,对中国人而言并不是一件稀罕事。沙漠铁路沿线的风蚀和积沙现象较为普遍,
铁路建设者们早已认识到这一点。
又给铁路建设者们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探索中形成了“治沙先行”的新理念,
这就是采用风沙防护工程与铁路主体工程同步实施的建设模式。
提前绿化
和若铁路,是国内首条采取植物防沙与工程防沙措施相结合的铁路,也是国内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治理风沙最长的铁路,其风沙路基段落长348.4公里,
采用工程防沙与植物防沙相结合的段落为285.7公里。
然而,把这一数字变为现实,并非易事。
针对铁路周边地理环境特殊的实际,工程师采用的是“外阻内固”的防沙模式。


长大之后的植株就要发挥防沙作用了
。首先是外侧利用高大的乔木降低风速、拦截来沙;其次是靠近铁路侧采用灌木固沙,植株利用自身的枝繁叶茂及发达的根系,固定流沙。经此设计,梯次型的先进防沙体系,可以层层拦截风沙。
因此后期未成活植物的补种工作也是其中一项重要环节。为了保证树木的成活率,建设者们从植树一开始,就每年抓住时机,年年补种。

树木成活率提高至81%以上,实属不易。后期的树木成活率要达到85%以上,任务难度艰巨。
为尽快确保成活率达到设计要求,目前,沙拐枣种子补植工作已经开始,至7月中旬之前,建设者还要完成乔木、灌木的补栽工作。
沙漠中的“智慧”铁路
作为一条沙漠铁路,和若铁路最大的修建难点是如何保障及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及长势,
让防护林带尽早枝繁叶茂,真正起到防风固沙的效果。
不过,沙漠中干旱缺水,植被种植最需要的就是水源。但是铁路沿线沙漠管养极为困难。这一核心养护难题是如何解决的呢?
为了应对这种困境,
和若铁路应用了近几年国内流行的智能化农业灌溉系统。
为了提高植物成活率,这套系统共计打井131口,最大深度280米,覆盖面积达11.3510万亩。


沙漠沿线偏僻,
通过运用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系统,值班人员就
能实现远程及时控制操作。

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将近300公里的“绿色长廊”,
由铁路两侧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芦苇沙障、芦苇方格、乔木和灌木条带所组成,可谓一道“绿色长城”。
它们在3至4年即可成林,发挥阻沙固沙的作用。

保证线路正常运营。

南疆铁路环线也将正式形成闭环,
格库铁路这条出疆大动脉也将充分发挥其功能。
而和若铁路的建设者们,也即将奔赴下一个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