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富豪大冒险,人类商业太空旅行新时代真的开启了?

时间:2021-07-22 20:46:50 | 来源:界面新闻

原标题:富豪大冒险,人类商业太空旅行新时代真的开启了?

1961年5月5日,美国宇航员艾伦·谢泼德乘坐自由7号水星飞船,被一枚由弹道导弹改装的火箭送入太空,完成了美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同时也是人类第一次“亚轨道飞行”。

60年后,“亚轨道飞行”成为了这个夏天的超级话题。

美国时间7月20日9点12分,世界首富杰夫·贝佐斯乘坐以“新谢泼德”命名的飞船,成功“打卡”卡门线(公认的外层空间起点),当太空舱到达107公里高度后,4名乘客欢呼起来,在随后3分多钟的失重翻滚体验后,飞行器稳稳降落到沙漠中。贝佐斯带着牛仔帽第一个走出来,和妻子激动拥抱在一起。

7月11日,维珍银河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抢飞”太空,提前实现了这一幕,并拿下“首次太空商业旅行”的名号。两位亿万富豪,携手拉开了商业太空旅行时代的大幕。

01超级富豪们,为何亲自下场?

飞向太空!这是无数人的童年梦想。

贝佐斯、布兰森,包括埃隆·马斯克,小时候也都有过痴迷太空和星际旅行的经历。和普通人不同的是,儿时的梦想和激情,支撑他们到达了无法想象的高度,成就了亿万财富。身家固然金贵,但眼看自家飞船有能力圆梦,自然也是当仁不让的。

实际上,很多富豪都是酷爱冒险的超级航空迷,一有机会就亲自体验。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曾预付500万美元订金,参加俄罗斯联邦航天署合作组织私人太空游。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更是花2500万美元投资打造了世界上第一架私人载人航天器“太空船一号”,还获得了“Ansari X Prize”太空竞赛大奖。2011年,艾伦又创办了平流层发射系统公司,专门从事太空发射到轨道的业务,如果不是因癌症离世,一定会加入“太空游”队伍。

除了圆梦,顶级富豪们选择亲自飞天,更是一次承载着商业利益的带货营销。太空游即将正式投入服务,创始人不仅是“首席体验官”,更是“首席销售”。

对于商业航天服务来说,一看成本(票价),二看安全。创始人以身试“船”,无疑对安全返回的可靠性,做了最好的代言。

这里说一下,为什么马斯克不飞?并非人们以为的怕死,而是在商业航天领域的竞争中,SpaceX本来就位于绝对领先地位,精力放在订单上都不够,实在没必要下场吆喝。

与之相对的是,贝佐斯刚丢了NASA登月大单,急需一场超级营销,给一向低调的蓝色起源带来更大关注。而71岁的布兰森能舍命“抢飞”,固然来自他的冒险基因,但更要看到的是,维珍银河落后于另外两家的现实。

02商业航天有多暴利,竞争就有多激烈

既然是生意,就少不了计算,“太空游”凭借绝无仅有的体验,背后的经济效益也是不可想象的,其暴利程度无异于开拓新大陆。

这个市场有多大?

不妨看下维珍银河太空机票的价格,目前公布的票价约为25万美元。已经有700多张坐席预订售出。而蓝色起源首飞的舱票,最终拍卖价2800万美元,竞标者多达7600名。瑞银UBS预测,到2029年太空旅行将达到每年3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另一项调查显示,亚轨道旅行的潜在市场总人数约为240万人,他们的人均净资产超过500万美元。

那么,购买了“太空游”服务的顾客,都获得了怎样的体验和服务?以蓝色起源载人首飞为例,一是能够在巨大窗户前观赏地球和太空浩瀚景色,二是体验失重和漂浮翻滚,三是乘坐火箭及航天器飞行的独特经历。不过,10分钟体验一次超级抛物线运动,恐怕象征意义更大些。

当然,如果是SpaceX那种将乘客送上400公里轨道高度,甚至登月或对接到国际空间站的,时间更长,体验感也更足,当然票价也非常高,预计超过五千万美元。

对于富豪们来说,价格并不是问题。

这些人普遍拥有豪车、私人飞机或游艇,当山川美景看腻了,游艇跳伞也不再刺激,追求更大的体验边界和象征意义,就成为一种新的需要。对于太空游,体验过的人都用“历史性时刻”“一生难忘”“最重要时刻”来描述,是一种超越人生的意义和绝无仅有的体验。

除了一掷千金的太空游,还有价格相对“亲民”的太空葬礼,不到5000美元就能把1克骨灰送上近地轨道。在2019年6月SpaceX重型猎鹰运载火箭的发射载荷中,就携带了152个人的骨灰。

另一方面,军用市场的利润空间更大,让渡给商业航空的“阵地”,争抢也更为激烈。

背靠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两家军火巨头的ULA(美国联合发射联盟),被认为是怪物一样的存在,发射极少失败,但报价也贵的吓人,中型到大型火箭发射报价动辄就是1.7亿美元甚至高达4.5亿美元,美国空军、NASA、美国国防部等军队和政府机构的大型发射业务,基本都被ULA垄断。

正是SpaceX、蓝色起源等商业航天公司的崛起,凭借更低的发射成本和更高的发射频率,硬生生撕开了ULA的防线和利益空间。

2016年4月,美国空军把一份价值8270万美元的GPS发射合同给了SpaceX,打破了ULA持续了十年的垄断。去年5月,美国空军公布了未来五年太空发射合同,计划2022年-2026年发射36次左右,ULA赢得60%发射份额,SpaceX获得剩下的40%。

蓝色起源也在2018年,签下过美国空军5亿美金大合同,而维珍航空旗下VOXSpace,则手握美国太空部队(USSF)3500万美元发射合同。

目前的现状是,军方订单仍然占据总发射订单的半壁江山,同时SpaceX牢牢占据商业发射市场最大的份额。

换句话说,商业航天的未来空间巨大,但SpaceX留给竞争对手的时间不多了。创始人亲自下场,也体现了商业航天竞争之激烈。在倍速发展的行业面前,掉队是不被容许的。

03新商业航天时代,中国力量不容忽视

商业航天不只是美国人的游戏。

7月16日,在两位富豪“飞天”的间隙,中国也加入进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亚轨道重复使用运载器飞行演示验证项目首飞成功,向外界宣告了中国也能自主“太空游”。

新闻很短,没有公布细节和图片,表明目前还不能揭开面纱。不过,“点火起飞”、“水平着陆”、“升力式火箭动力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等字眼,还是透露了一些发射信息。如新闻稿所说,发射行动的意义在于“发展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航天运输技术”,是我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

新的商业航天时代已经开启,以举国之力搞太空竞赛的时代过去了,更多的民营航天力量已经登场。2018年,中国的太空发射次数首次超过美国,以38次的数字成为世界第一,占全球发射总次数三分之一,其中就包含不少民营商业航天公司的发射。

比如2018年9月,星际荣耀公司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双曲线-1Z固体亚轨道火箭,不仅最大飞行高度超过175公里,妥妥的亚轨道飞行,更标志着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首次在军方发射场实施并完成发射任务,体现了发射场地向民营商业航天的开放。

根据创业邦研究中心数据,中国商业航天市场在2020年突破了1万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很多国内民营航天公司都在应用可重复使用技术,并有成功发射经验。

包括星际荣耀公司的双曲线系列运载火箭,蓝箭航天公司的朱雀系列运载火箭,航天科工集团的快舟系列运载火箭,以及航天科技集团的捷龙系列运载火箭,都完成过跨越“卡门线”的商业飞行。零壹空间也多次成功发射亚轨道火箭。

在资本的助推下,国内民营航天力量正在快速崛起。不少航天人乐观相信,未来有一天,也会有中国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在国际市场和SpaceX、蓝色起源一较高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