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马上评|空前“在线”的东京奥运,一场人类共同体仪式
一届注定成为奥运历史里程碑的奥运会,转眼进入收官时刻。虽然因新冠疫情原因,让这届奥运会横生了诸多变数,本应2020年举办的体育盛会,无奈延迟到今年。
虽然,因疫情防护之需,大比例限制了现场观赛的人流,但好在整届奥运进展没什么大的差池,顺利就是胜利。而且,恰恰因新冠疫情这个人类公敌,让人类深切感到团结的刚需,抱团的力量,“霍乱时期的爱情”弥足珍贵。
如何对本届奥运会的看点进行大盘分析?着实很有难度。在此,就我个人的观看体验,作个潦草的速写。
8月5日拍摄的奥运圣火。新华社 图
奥运盛会也是媒体的盛宴
拜发达的媒体技术之赐,这场奥运史上现场观众席空置率最高的运动会,并未影响它的传播。互联互通的新媒体技术能打破时空之限,实现了天涯若比邻,寰宇共此时,让我们的体验观感并没有打折。
由于疫情影响,大多数观众都无法身临其境,具身于现场,都得借助媒体之眼,去看这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世界运动会。也就是说,我们看奥运,都得带上一幅无形的媒介之眼。这是一届空前“在线”的奥运会。
当然,现在媒体很发达,奥运盛会也是媒体的盛宴,来自全球各地的媒体都会云集东京,从现场把他们眼中的看点,变为媒体内容,分发给围观者。而每家媒体的取景框不同,其背后的文化、旨趣、落点,制度背景不同,每一位报道者的兴趣、能力、机会、视角,技术可及性不同,看到的风景也会不同。因此,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奥运风景,除了共性面的风景之外,还有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差异化风景。
一场人类共同体仪式
新冠阴影之下的这届奥运会,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其意义早已超越狭义的体育比赛,而有更加深广的意义。人类绵延至今,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在本质上还是同类,我们同一个星球,共同的生命之源,有共同的生命体验和文明共情,有很多共同的敌人和磨难,需要戮力同心去面对。
天下大同,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从这个意义上看,奥运会是一场人类共同体欢聚一堂的仪式。虽然彼此有竞争,但竞争不是目的,而是路和桥。在这场超级派对中,人类画出最大的同心圆,在此放弃平时的隔膜、误解乃至仇恨,用五环仪式,消弭分歧,抹平鸿沟,以极限表现,彰显人类大爱、大同。
本届奥运会身处新冠疫情阴霾,面对人类共同的敌人,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团结、合作,把命运共同体加固得更牢,更有韧性,才有可能通过这场旷世大考。这大概就是奥林匹克精神中加入“更团结”的意义之所在吧。
新冠阴影之下的这届奥运会,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其意义早已超越狭义的体育比赛,而有更加深广的意义。人民视觉 图
合众与分众的联奏
在人类命运共同的底色之上,有斑斓的色彩争奇斗艳。表现在本届奥运会上,在人类共同体背景下,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体育健儿的云集汇聚,他们分别代表各自的国家和地区,因此,是一场合众与分众的联奏。
观众围观奥运会,其实多带着身份意识入戏。国家、民族社群、性别等等身份意识,自觉不自觉地进场,影响我们的选择、观看和判断,将一个个观众进行排列组合,形成一个个看不见的群体。其中,最大的群,就是国家。奥运会运动员主要是按国别对运动员角色进行角色标识的。每个运动员和代表团的背后,都牵挂着国家或民族的期盼。运动员的表现往往被显著赋予了国家和族群的意义。这就不难理解,我们为什么把奥运会的表现看得如此之重,前线的奥运健儿身上被寄予了超重的国家期待和民族厚望。
遥想当年,1932年,中国运动员刘长春首次参加奥运会,就有媒体如此表白:“我中华健儿,此次单刀赴会,万里关山,此刻国运艰难,望君奋勇向前,让我后辈远离这般苦难”。周总理曾说:“只要奥运赛场内有五星红旗升起,就是胜利”。如今,奥运赛场的中国运动员,正以实力和精神彰显中国的强大存在。
前台与后台的连接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奥运赛场上的临场表现,只是运动员万千辛苦中的一瞬,高光瞬间的背后,有深长的景深。
媒体的聚光灯主要集中在赛场的表现上,这是必须有的,但若止步于此,失去对深长背景的关注和挖掘,就显得有些功利了。我们的目光不能局限于短暂的比赛时光,更不能眼睛只盯着奖牌数量,应有更深远的关注和思量。媒体应把关注的视野放大,多发掘幕后的故事,观众也应多加关注后台的故事,做看门道的有心观众。
媒体的奥运报道有其套路和定式,形成专业化的叙事模式和技术策略。有这些定势化的操作,保障了赛事报道的基本面上的常态表现。但是,观众往往还不满足于此,我们还期待一些出其不意的故事,比如,横空出世的黑马,逆转的赛事剧情,旁枝斜出的花絮等等。这次全红婵采访视频获得全网围观,其看点是在专业之外,小红婵童言无忌,成就了一个顶流的花絮新闻,把人们的关注从前台引至后台。
新闻报道是选择的艺术,也是遗憾的艺术。媒体焦点所及,追光跟随,照亮了一些人和事,但光区之外,可能就成为观众关注的盲点。不同媒体在共同关注的同时,也要错位竞争,比如,有家媒体推出的《东京不见叶诗文》,就把一个盲点照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