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酷扯儿
打着“3亿人的家庭影院梦想”幌子的海信激光电视的神话,快要讲不下去了。
时间倒退几年,激光电视还能拿“尺寸”来说事儿,但如今TCL、红米的98吋液晶电视价格也来到了两万元以内,“我的也很大,你忍一下”。在液晶、OLED、Mini LED等技术映衬之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意识到,激光电视似乎是海信收割“韭菜”用户的“智商税”。


一方面,海信凭借强大的营销手段“误导”国内消费者,另一方面,海信在海外重金赞助诸多顶级国际赛事,似乎却并没有收获预期的品牌影响力。
如今在消费者逐渐认清激光电视“真面目”的背景下,海信仍紧抱激光电视概念,是舍不得放弃过去的营销投入、不敢承担路径选择错误的战略失误,所以只好选择在激光电视路线上蒙眼狂奔?
激光电视,我们为什么买单?
对比之下,激光电视已经没有任何的技术优势。
归根结底,激光电视也是投影显示的一种,从显示原理上来说,投影显示的问题在激光电视也都同样存在,例如“见光死”,亮度低、对比度低等,网络上有大量对比视频,激光电视除了“尺寸”,其它都处于被液晶吊打的水平,更不要说Mini LED、OLED技术了,基本就是“一眼差”。

吊诡的是,激光电视的“低亮度”却被海信堂而皇之地当成了“优点”宣传至今,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漫反射护眼”的神奇论调。

我们暂且不提无论是漫反射还是直射,对于人眼来说亮度不同只不过是进入眼睛的光子数量不同,海信采用菲涅尔抗光屏,其实本身就是通过半同心圆的光学结构抵消上左右三个方向的杂光,减少漫反射。
更不要说激光电视和投影仪一样,在明亮环境下显像效果大打折扣,这就要求用户在黑暗环境下观看,才能获得接近官方宣称的色准和色域。然而在黑暗环境下观看屏幕,这本来就更加伤眼。
如果说激光电视因为亮度和中低端液晶电视一样差到只有两三百尼特,所以会保护眼睛和视力,这是不是有点侮辱消费者的智商了?要知道我们日常观察阳光下的物体,亮度都能达到数万尼特之高,如今电视厂商为了实现更接近人眼视觉的效果,更好的HDR效果,都在尽力提升峰值亮度。
这就像宣传座机比智能手机更优秀,因为座机没有信号辐射,是完全搞错了方向。

更加要命的是,激光电视通过色轮旋转来将RGB三色叠加成像的显示原理决定了,激光电视是有60Hz频闪的,加上伪4K激光电视还要靠像素抖动实现所谓“4K”,就更易造成视觉疲劳,但是没有哪个激光电视品牌敢对消费者承认这一点。
《人民日报》旗下的《生命日报》曾刊发过一篇名为《多位眼科专家论证:激光电视不护眼》的文章,其中提到专业机构测量出激光电视统一眩光值(UGR)可达33.9,远超行业公认的UGR=19舒适区间最高值,甚至突破了UGR=28的“不可忍受”值,直指将“护眼”包装为卖点的做法是“忽悠炒作”。
利用消费者对于“视力损伤”的恐慌,进行“护眼”营销,本就很败好感,但颠倒黑白、虚假宣传,将“护眼”宣传成明明对眼睛更有害的激光电视的卖点,只能说是离谱了。
激光电视,墙外开花墙内香?
虽然激光电视似乎存在一些宣传和技术方面的问题,但是相比于国外引领的OLED技术路线,及中国刚刚实现领先的Mini/Micro LED路线,激光电视领域国产厂商牢牢握着话语权,在海信的对外宣传语境中,海信总是以“掌握核心科技”的形象出现。
比如近期的通稿中,海信称截至2021年4月份,海信成为全球激光电视行业持有专利数量最多的厂商,俨然以激光电视领域技术先锋自居。
然而稍加了解不难发现,激光电视的核心零部件生产始终掌握在外国少数几家上游企业手中,例如德州仪器、日亚化学、理光(Ricoh)、大日本印刷(DNP)等。
但激光电视在国外始终属于边缘品类,虽然三星、索尼也有激光电视推出,却更像是一种技术探索,从未成为宣传重心。与国内被海信带动得热火朝天的激光电视市场,国外对于激光电视品类的讨论度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著名的电视评测网站RTINGS.com上,搜索激光电视(Laser TV)甚至根本就一条产品都没有。搜索海信Hisense关键词,海信电视各种产品型号评测齐全,但唯独也是没有一台激光电视产品。
看到这里可能有的读者朋友要问了,近期斥巨资赞助了欧洲杯的海信在网络上发布了大量通稿,其中提到海外激光电视销量暴增啊?

不过也有网友对海信公布的增长数据提出了之质疑,像这种没有公布销量基数和增量,仅公布增长比例的情况,通常意味着销量的绝对数据并不好看,否则厂商肯定乐意公布销量数字。
而仅公布的销量增长比例在关键数据缺失的情况下几乎没有任何参考价值。比如说,去年同期销售了11台激光电视,今年欧洲杯期间销售了73台,那么就可以如此宣传:“海信激光电视销量同比增长564%”。

有趣的是,经过简单的调查,这种推断可能还真的比较接近真相。

在亚马逊电商平台页面上,海信L5系列100/120英寸激光电视有40个评价,L10E系列100/120英寸激光电视有34个评价,L5系列88英寸激光电视有1个评价,可以看出销量比较尴尬了。

不仅如此,打开亚马逊海信激光电视的评价页面,大概也可以看出这些产品销量不佳的原因了。

“最有帮助”的五星好评中提到,在购买之前海信“完全没有提到屏的安装如此复杂”,海信没有提供安装服务,并且绝大多数电视安装师傅不会安装激光电视的抗光屏,最终该用户找到了两个愿意提供服务的安装师傅,两个人花了4个小时才装上。

“最有帮助”的差评同样提到了售后问题,他购买的海信激光电视在使用一个月后频繁出现声音画面消失的问题,但是亚马逊告知他这款电视保修期只有一个月……

即便是好评,也提到了海信激光电视抗光屏的安装问题,安装和调试导致这位用户反复拆装。可以看出国外海信大概是不提供专业的安装服务的,也许还是因为销量太低了,所以没有意愿付出安装师傅培训的成本。


对海信激光电视给出差评的多也是因为抗光屏安装问题、电视的质量问题,以及遇到问题之后不负责任的售后服务。购买两个月就故障,售后不同意换货,也难怪用户给出差评。

从亚马逊电商的消费者评价来看,海信激光电视在海外并没有获得很高的销量,同时很多消费者对于激光电视的产品和售后并不满意,纷纷给出了差评,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安装繁琐、显示效果一般、存在质量问题等情况。
在产品和售后上都存在如此多严重问题,并不像一个在海外市场长期正常运营的情况。事实上,外国的很多用户住独栋的大House,按理来说对大尺寸电视应该有更高的接受度和需求,但看起来海信激光电视并没有获得海外市场的青睐。
请让它成为“黑历史”
伴随着大尺寸液晶面板大幅降价,激光电视优势不再,而所谓的“护眼”功能被拆穿之后,相对于液晶、OLED、Mini/Micro LED电视,激光电视只剩下硬件寿命低、风扇噪音大、亮度见光死、HDR效果差等一系列短板,不断困扰着用户。

而核心零部件全部依靠外国的激光电视,只留给了海信包装一个“激光电视路线领导者”的头衔罢了。
在80英寸以上大尺寸电视还要卖到六位数的时代,激光电视是一条有利可图的差异化道路,能够帮助海信成功避开液晶市场的竞争红海。但作为行业老兵的海信已经亲身穿越了数个液晶周期,对于摩尔定律下的显示半导体行业成本下降本应有深刻的认识,早就能够预见到100寸液晶电视价格的平民化。

海信却依然选择了在激光电视路线上的投机,虽然营销上的投机取巧帮助海信获得了短期的利益,却也阻断了海信在更多领域尝试的可能性,不能说海信对于真正的技术趋势没有认知,2018年11月时海信就曾在澳大利亚发布自有品牌OLED电视,只不过该消息被低调处理;近期海信也一改唱衰Mini LED的态度,推出了搭载Mini LED的E8G系列。
然而对于OLED、量子点、Mini/Micro LED等面向未来的显示技术的产业链布局的缺失,对相关技术缺乏产品层面的沉淀,将在未来逐渐显现,成为海信发展的最大掣肘。
在这之前,激光电视已经成为了阻碍海信更换赛道的最大障碍,早日让虚假的“差异化”成为“黑历史”,才能拥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