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依图卖子止血,AI神话不在?

时间:2021-08-19 19:48:11 | 来源:AI财经社

撰文/唐煜 郑亚红

编辑/赵艳秋

卖子止血

8月19日,有消息称人工智能公司依图科技正在考虑进行香港IPO,拟寻求40亿美元估值,将在今年晚些时候申请上市。今年3月,因落实规则和核查要求需时较长,依图科技主动申请中止上交所科创板IPO审核。7月初,依图科技IPO审核状态变更为“终止”。

此前一周,这家AI四小龙公司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上。

根据一些媒体报道,依图科技旗下的依图医疗已被出售给昔日的竞争对手深睿医疗,深睿医疗是一家成立于2017年,主要做AI医疗影像的公司。在动脉网2020年的榜单中,深睿医疗以50亿元的估值位列数字医疗榜前列,而依图医疗的估值与深睿医疗大致相当。两家公司的合并,也是中国医疗AI影像领域目前最大的并购案。这次出售也被视为依图科技彻底放弃投入了5年的医疗业务。

但AI财经社独家从知情人士处获悉,依图从事医疗业务的主体是上海依智,这次和深睿进行整合的是上海依智100%控股的杭州依智,后者主要从事医疗商务和产品应用。因此可以理解为,被卖掉的是上海依图的孙子公司,主要涉及应用和交付,核心算法团队仍被依图保留。

上述人士告诉AI财经社:“未来依图应该是要向AI算力的基础设施转型,而在上层应用侧需要与更多各类AI应用厂商合作,进行合作伙伴和生态建设,和深睿在医疗领域的合作应该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这些说法也从工商信息里得到佐证。天眼查App显示,依图医疗虽然注销了武汉、西安、成都等地的医疗分公司,但上海依智处于存续状态。

2016年下半年,依图科技进军AI医疗市场,早期从肺结节筛查入手,逐步延伸到儿科、心脑血管领域,其胸部CT智能辅助诊断和儿童骨龄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已经在国内30多家医院落地。

“刚听说医疗业务要被卖掉时,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可惜,毕竟我们做了这么久,也是行业最早的探索者之一,即使现在我尝试去理解这个决定,也还是觉得很可惜。”一位依图员工对AI财经社透露,调整从几个月前开始。

但在外界看来,依图的这一调整有其合理性。“他们卖掉医疗业务并不奇怪,因为这块确实不挣钱。AI医疗落地难度非常大,场景很碎片化,数据的收集和标注都很昂贵,周期又长,找一两家医院试点容易,但大规模落地需要大量验证,一个产品至少要5年。”一位人工智能行业资深人士分析。

从招股书来看,2018年到2020年上半年,依图医疗的营收分别为9.91万元、559.73万元和562.67万元,整体占营收不足2%,投入产出比很低。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依图医疗过去踩了很多坑,应该是发现AI医疗的应用和交付市场存在大量问题,还是决定做底层的AI算力。毕竟了解算法,对算力的设计和优化有优势。

不过,在外界看来,深睿的做法有些令人不解,毕竟深睿和依图有不少产品线是重叠的。有声音认为,深睿医疗是看中依图的儿童骨龄AI产品三类证,这是国内该领域第一张三类证。

(图/视觉中国)(图/视觉中国)

但资深医疗行业人士顾伟对AI财经社称,从医院角度来说,二类证和三类证其实都可以采购,今年7月1日国家药监局发布的《人工智能医用软件产品分类界定指导原则》也提出,对AI软件的管理类别要按照产品的预期和算法成熟度判定,“一些创业公司为了融资,在市场上把这个证书的作用给放大了”。

顾伟透露,其实深睿看中的是依图在医疗数据的积累,这些原料能帮助深睿更好地训练算法。招股书中披露,依图曾想要募资3亿元继续开发包括医疗大数据平台、临床决策平台在内的医疗产品。在收购完成后,这些产品都将归入深睿旗下。“对深睿来说,本来要花钱做饭,现在可以直接端来现成的。”

早在两年前,依图医疗就已将重心放在医疗数据上,当时公司缩减了影像领域的开发人员,新招了一批数据开发人员做医疗大数据平台,这些也就是现在被深睿收购的核心资产。“其实依图的技术不差,铺市场也相对克制,主要就是上市失败,时间等不急了,管理层需要赶紧止血。”

“这次整合算是给行业释放了一个信号,不能再盲目扩张和烧钱下去了。”顾伟感慨。

在顾伟看来,医疗AI影像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恶性竞争状态。依图医疗选择的肺部方向更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各家企业都采取互联网 to C式的打法,比谁免费铺的医院规模大。不像单纯卖产品,AI医疗软件属于服务,需要不断地跟医生沟通、维护关系,根据反馈调整,因此,每天人力物力的支出非常大。据他了解,一家头部的AI医疗公司,至少有几百人铺在市场上,钱烧完了再向资本市场融资。“这种玩法虽然实现了跑马圈地的效果,但却搅坏了市场,把人工智能变得不值钱了。”

甚至有时候,当一家AI企业想要变现的时候,另一家企业就以免费名义杀进来了。此前,有一家医院免费采用了A公司的产品,两年之后想要采购,但接受不了几十万元的费用,这时候B公司就杀进来,提出可以免费提供产品,在有公司搅局的情况下,最后医院虽然采购了A公司产品,但一年只付十几万的年费,“医院里随便一个信息管理系统都比这个收费要高,即便长期续购也不能覆盖掉A公司之前的成本”。

一位行业人士表示,除了依图医疗,今年AI医疗行业里其他公司都有调整,比如有公司优化了AI影像团队,招聘了很多做信息化的人才。从2020年开始,一级市场对AI医疗的融资开始变得理性,“看上去是一块肥肉,但并不好吃”。如今多家企业都在思变,寻找更多可行的商业模式。

上市终止之后的选择

在出售相关医疗业务之前,依图科技IPO刚刚终止。

2020年11月,依图科技率先递交了科创板IPO,冲击“AI第一股”,原本拟募资75亿元。今年3月,因落实规则和核查要求需时较长,依图科技主动申请中止上交所科创板IPO审核。

一些报道认为,依图科技撤回申请是因为过高的亏损,但接近依图投资方的人士对AI财经社说,撤回IPO申请的真实原因是依图的红筹架构,在股权穿透审查方面遇到了困难。毕竟,近期过会的AI企业云从科技同样处于亏损状态。“而目前排队的其他一些AI企业,可能也将面临红筹在股权穿透上的挑战。”该人士称。

2021年2月,证监会下发文件,要求发行人股东的股权架构为两层以上且为无实际经营业务的公司或有限合伙企业的,在一定条件下,中介机构应当对该股东层层穿透核查到最终持有人。依图正是在IPO过程中遇到了上述新规。

前述接近投资方人士表示,依图不排除转板其他市场的可能。8月19日,有消息称,依图科技正考虑在香港IPO。

与此同时,不仅是医疗板块,依图科技也在其他业务上做出了调整动作,包括进一步聚焦数字城市建设和提供底层AI算力。

AI领域的资深从业者叶子宏认为,依图做出上述调整有章可循。“公安业务是依图的基石,一直做得不错。”他回忆,依图2012年做了苏州公安局车辆识别系统,成为公安系统的标杆案例。由此,依图收获了不少省市公安部门客户,并获得了公安部科技进步奖。“也由于公安业务,他们是最早有条件基于全国人口进行数据训练的AI公司,因此,它的人脸识别精度比较高。”

叶子宏称,依图的市场策略也很成功,它先与各省公安厅合作,建立省级人脸大数据系统。“当时依图做了20个左右的省级系统,等于占领了数据高地。之后各地市的抓逃布控等安防系统都与省级系统连接,他们的业务也自然而然地推广起来。这点连海康威视都做不到。”

如今,从公共安全这样的子系统,依图期望转型数字城市建设服务商。比如,根据央视报道,依图参与了上海“一网统管”系统、老旧小区改造的项目。上海“一网统管”是一个覆盖城市经济、社会、城市治理的全方位工作系统。上海是数字政府打造方面的标杆城市,依图的这个案例在一定程度上价值较高。

从公共安全到数字城市有共通性。不过,数字城市不仅涉及公共安全,还涉及交通、民生、环保、城管等方方面面。依图如果深入该领域,需要和方方面面的集成商合作,构建生态、进行利益分配、做系统定制化开发,工作量也极为庞大,不是一日之功,需要依图聚焦,找准定位和商业模式。

(图/视觉中国)(图/视觉中国)

一位依图内部员工对AI财经社称,依图的重心将放在底层算力和基础设施上。“现在人脸识别都做到白菜价了,单纯卖算法已经撑不起一个公司的价值。”

算力和基础设施是市场上的关注点,需求不约而同指向了算力提升和成本节约上。根据《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规模与投融资情况分析》的披露,目前最受关注的是独立算力赛道,6年一共有97笔融资。

在招股书里,依图科技的定位是“算力提供商”。这一领域市场竞争同样激烈,不仅要面对英特尔、英伟达这样的强敌,还有寒武纪、燧原科技等国内AI芯片厂商。围绕数字城市,浪潮这样的头部服务器厂商也提出了智算中心的概念。依图在该领域如要获得更大突破,需要更为精准的定位和打法。

一位依图员工坦承,依图已经是一家成立10年的公司了,现在必须要为之前AI赛道疯狂投资风潮下,盲目扩张挖下的坑买单,同时也必须更务实,才能在热潮冷却后生存下来。

他对AI财经社透露,目前公司不再盲目追求营业额,而是更多维度的进行成本核算。“感觉现在不太去追求那些很光鲜的数字,开始用商业公司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了。”同时,公司也停掉了一些看似很炫但不很务实的创新型项目。

终止IPO后,外界曾传闻依图科技要入局当下最热的自动驾驶。2020年2月,自动驾驶企业上海依行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但该公司应该只是依图投资版图当中的一家。招股书中显示,依图科技目前持有15%的股份。而仅凭投资依行就作出转型自动驾驶赛道的结论看似为时过早。之前,依图也曾参与AI生物制药赛道的投资,如投资AI制药公司冰洲石,该公司估值目前已超过10亿美金,并已经在计划IPO。

坐在“死亡之谷”的AI企业能做什么

依图科技的大调整仅仅是AI行业的一个缩影。

(图/视觉中国)(图/视觉中国)

“所有的AI企业都步入到了‘死亡之谷’,到底谁能穿越过这个死亡之谷?”2020年7月底,在一次交流会上,旷视联合创始人兼CEO印奇自己提出了 AI 独角兽们眼下面临的最窘迫问题。

“死亡之谷”的说法来自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这是一条波形曲线,它描绘了一个技术从诞生迅速达到过高期望的峰值,再跌入泡沫化的低谷期,之后进入稳步爬升的光明期,最终回升到实质生产的高峰期这一完整过程。“死亡之谷”正是处在曲线的那个最低点上,泡沫化的低谷期里。

印奇说这句话时,旷视与依图、云从、云知声等AI独角兽们面临的境况类似,在想要登上二级市场的这条路上,遇到了挑战,也引发了业界的质疑声浪。当时,旷视折戟港股的信息满天飞。变现难、亏损、破灭则是其中的关键词。

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下,据AI财经社了解,AI公司的创始人都在经历全新的、甚至是折磨人的思考。一次采访中,一位AI独角兽的创始人无奈地告诉AI财经社,公司估值降低的话“他也只能接受”,同时他也坦言,从公众眼中的一家“神话”公司,变成一家“做系统集成的公司没什么不好,只要有合理的毛利率就是好的”。

而一位从硅谷回国的AI 明星创业者刘西告诉AI财经社,过去两年公司已经开始了“低功耗运作”。他开始关注公司的财务报表,越来越关心三个费率,不仅看自己公司的,还看其他公司的。“有些公司的报表,总费率180%,其中研发费率90%,销售费率50%,管理费率40%,还没有下降的趋势,现金流一塌糊涂。”

刘西称,自己2018年的时候也不看这些,但到了2019年时,他意识到临界点要到来,发现投资者们不再一掷千金,资本开始关注回报。他称,以前搞一个产品用掉一笔钱,结果一年以后又得去融钱。一年年周而复始,研发搞了一堆东西,却也没产生好的商业行为。这样的日子自然不能给他带来好的感受,AI技术最终还是要形成一个闭环,从技术、产品、商业化,而不是永远是前面两步。

“坦白讲,没有人会再听你的梦想和创新,最后到了一定阶段,投行是会算账的。”刘西坦承,公司必须要有清晰的盈利计划或增长计划,而只有关注这些本质的东西,作为公司的CEO他才感到有安全感。

还有各方消息表明,“坐在低谷里”,AI 公司都在以各种方式回归本质。这些变化从外部的视角来看,大都是“消极”的,不乏裁员、降薪、砍掉或出售业务等调整。

率先在科创板过会的AI四小龙的云从科技,过去半年里降薪裁员的消息一直不间断。根据媒体报道,云从科技员工平均薪资本来就是四小龙里垫底,在2021年公司实施新的业务组织架构,加上每年初绩效评估,会有进一步优化。“去年和今年对比,公司总人数减少了20%,其实还不止。”云从一位工程师对媒体称。

AI芯片独角兽地平线则在更早之前进行了业务方向和人员调整。根据当时的媒体报道,2019年当年员工人数收缩比例高达25%到30%。此前地平线的业务触角伸向各个领域,曾基于AI芯片打造了12种场景,涵盖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2020年年底,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接受AI财经社专访时表示,他在那之前意识到要聚焦、all in 在车这个方向,因为其他场景暂时不会发展到汽车这么大的垂直领域。“战略是对的,但当时做出决定很不容易。”在战略聚焦之后,地平线芯片在汽车领域出货量已超过40万片。

(图/视觉中国)(图/视觉中国)

“AI独角兽们是泡沫太大了,落地跟估值不匹配,现在是一个刮骨疗毒的过程,这很痛苦,但经历之后其实不一定是坏事。”在AI领域融资经验丰富的投资人赵青山告诉AI财经社,不同于外部描述的行业大冷却,他认为这是商业发展的正常周期变化。

赵青山站在资本的角度,对发生在AI创业公司身上这几年的一切有深刻体会。他称,资本疯狂的投入几年后,现在已经到了要回报的时刻,对这些AI独角兽的“清算”也越来越逼近,“你讲的故事总要到兑现的这一天”。

“你再说老掉牙的故事、公司有多少个博士,这些我都不想再听了,我想知道的是你带来了多少价值、有多少客户给你买单。”赵青山认为,这一波公司几乎每家都要经历这样一个去泡沫化、挤掉水分的过程,还没明显动作的,只是钱还没烧完,或者未反应过来。

这是回归商业本质的过程。“可能在这个过程中真的会沉淀出一些场景适合AI去落地,产生价值、覆盖它招博士生薪资的营收,成了这就算趟出来了,只不过非常难。”赵青山说。

实际上,尽管像AI四小龙这样的纯算法起家的公司冷却了下来,但整个泛AI领域依然火热。根据今年7月CB Insights最新出炉的AI in Numbers报告显示,今年第二季度AI初创公司获得的投资总量超过2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AI领域的资深从业者叶子宏也看到,AI的价值在某些领域正在显现。他已经在C端看到了一些,除了语音助手、智能音箱,他发现智能教育硬件有几家公司出货量已经非常好了,而AI智能硬件的部门也在最近教培机构整顿中保留了下来。

一位投资人告诉AI财经社,“在曲线最高的时候,不要认为它还会继续拼命上涨,在最低的时候,也不要觉得还会一直往下跌。”他了解到,一些AI 公司仍然是需要投资机构去抢的。“很少哪个领域是不用AI的,最贴近的工业、芯片、物流、金融、医疗,再远一点的消费、娱乐等移动互联网都会用到AI,用大数据做分析,做降本增效。”上述人士告诉AI财经社,AI加各行业目前正遍地开花。

(应采访对象要求,顾伟、赵青山、叶子宏、刘西为化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