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天坑生物探秘丨去大天坑有点难?走,先去小天坑热个身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原标题:
为了寻找百年极危物种——大花石蝴蝶和竹生羊奶子的踪迹,总台央视记者跟随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科考队走进云南蒙自天坑,并用镜头详细记录下了这次科考的全过程。
昨天(19日),记者和科考队找到了云南蒙自大天坑冷泉天坑的入口,但由于这个大天坑深达百米,再加上暴雨连连,上下坑都面临不少难题。因此科考队提议,先去老寨小天坑,熟悉地理环境、进行科考并做技能训练。
大小天坑有啥不同 记者现场揭秘
大小天坑有什么区别?
记者在这里又遭遇了什么?
来跟随总台央视记者的镜头一探究竟
↓↓↓
这个天坑和之前的相比,更加容易被发现;和上一个大天坑茂盛的植被不同,这一个出口是裸露在外面的。但是要过去,还是没有路。不仅周围的石头非常尖锐,脚下也容易打滑。

第一眼看上去,小天坑近在咫尺,但真正走起来,每一步都很艰难。通往小天坑的路,几乎是在眼前这些石头缝里踩出来的。

虽然不像大天坑那么泥泞潮湿,但每一步踩下去都要多留个心眼,不然很容易被尖石擦伤;和大天坑树木茂盛相比,这里的灌木丛虽然不高,但分布很密实,而且大多树枝都带刺,一不小心就会挂彩。
尽管记者已经接受了为期两周的训练,对SRT这些设备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在实战面前,教练也不敢大意,再次重复起了训练口令。

小天坑是一个发育不完全的陷坑状的构造,一侧是溶洞,一侧是塌陷的浅坑。它的坑壁和大天坑几乎一样陡峭,但攀爬难度和工作强度都小于大天坑,因此选择在这里进行热身训练,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为大天坑“热身”!走,去小天坑实训
在下坑之前,教练介绍,这次采用的办法是常见的SRT综合技术。SRT综合技术是在单绳的基础上再加一道安全系统,相当于双重保障。
进入小天坑记者有什么发现?
科考队实现了哪些预设目标?
科考队队员、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张挺介绍,来小天坑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采集种子,一是进行下大天坑前的适应性训练。
对于记者来说,入坑是体能和毅力的双重考验。科考队教练要求,上下坑都要按照规范的技术要领来进行,各种不规范的操作都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科考团队的每一个参与者都要认真专注,全力以赴,合作无间。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从坑口到达坑底这一路的不易,首先就想到了“蜘蛛人”这个词。在城市高楼大厦外墙立面上,小心翼翼作业的“蜘蛛人”。
在教练的带领下,大家身体紧紧贴着天坑的坑壁,双手交替使用在坑壁上横移,脚下更是小心翼翼、步步惊心。

到达小天坑的坑底
从下往上仰视
第一印象就是太美了!
这个坑口的造型如同一个盛开的马蹄莲花,蓝天白云、树木花草、钟乳石柱这些景观都一一尽收其中;秋风吹过,云在流动,花香飘散,树叶婆娑,这自然真实的大美瞬间,顿时让人忘记了这一路过来的疲惫。

春华秋实,是常规对物候的观察。但是在云南南部天坑,这里的热量和水分非常适合植物生长,这体现了气候和生物的多样性。
行进的节奏并没有被眼前美景耽误,稍作休整后,科考队开始进行天坑底部的探索。队员想要先进溶洞,但在进入溶洞之前,需要跨越洞口的巨石。

天坑植物美不美?小天坑带来了意外惊喜
对小天坑有了基本的踏查后
科考队开始采集标本和种子
经过队员耐心细致的识别和科普
天坑植物的神秘面纱一一揭开
大自然的巧夺天工,造就了天坑的悬崖峭壁,悬崖峭壁上生长的天坑植物,更让人过目难忘。


迎风绽放的风铃草
虽然枝叶纤细
但兰花成串,花形如风铃

正在花期的花石蝴蝶
花开在坑壁,花丝有绒毛

含苞待放的光叶秋海棠
小巧玲珑,花冠成簇

仔细观察小天坑溶洞的坑壁,一块块石头被风雨凿刻出千奇百怪的造型。在坑壁上,科考队还发现了众多苔藓植物的成员。这些看似微小的生命,默默地生长在天坑里,但又倔强地把生命的触角,延伸在周围的悬崖峭壁上。

借助微距镜头和高倍相机,科考队还发现了隐藏在众多植物群落中的小昆虫和小动物,天坑不仅为植物遮风挡雨,还给这些小昆虫和小动物搭了一个安乐窝。

但对于它们来说,并非高枕无忧,眼前这种高度不过三四公分的小草,却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捕食者”。
临近下午时分,科考队连同记者从小天坑返回地面,总体来说有惊无险,科考队也如愿采集到了很多标本和种子。
但是,消失百年又在天坑及周边区域重新发现的极危物种大花石蝴蝶和竹生羊奶子,记者始终还是没有看到它们的真容。
明天科考队将进入大天坑
这一愿望能否实现?
又会有哪些新发现?
一起继续关注!
(总台记者 张勤 建春 朱江 树林 张博 李卉 朱姝 为夷 尚莹 云南台 闻润 杨楠 胡文)
(编辑 张慧彬 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