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媒述评:香港“向北走”成为大势所趋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10月8日报道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0月6日发表题为《香港“向北走”》的文章,文章称,香港人口、就业、基建都要向北走,政治也难免要向北看。全文摘编如下: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6日发表本届任期内的最后一份施政报告,提出《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要建设一个“北部都会区”。
这个“北部都会区”是什么概念呢?位于新界北部,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包括目前的元朗区和北区两个地方行政区;区内拥有七个跨境陆路口岸,是促进香港、深圳融合发展和联系粤港澳大湾区最重要的地区;整个北部都会区发展完成后,总住宅单位数量将逾90万个,一共可容纳约250万人居住;将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区内的职位数量将增至约65万个,包括15万个科创产业相关职位;计划建设五个铁路项目,包括连接到深圳前海的港深西部铁路等。
总而言之,北部都会区将会是香港未来20年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最活跃的地区。更关键的是,它代表了香港在与中国内地融合大势已定之下,发展思维的转换。
众所周知,香港开埠,是从港岛开始的,然后开发九龙,接着再开发新界,由南向北,由港九向周边新界兴建新市镇,但一直到现在,香港人说到“市区”,始终还是指港岛及九龙。
香港人向来视与内地连接的新界北为边陲。在新的发展思维下,新界北已经不再是边陲,而是大湾区的中心,是黄金地带、风水宝地。如果说过去香港的发展是“向南集中”,未来的发展重点,则将是“向北对接”。香港分析人士受访时,纷纷称之为“向北走”。
“解决香港房屋问题,‘向北走’已是无可避免。”香港立法会议员柯创盛接受中通社采访时说,土地紧张的香港已少有大规模的市镇发展,施政报告对新界北做出战略性规划,不仅找到可发展土地,更有助融入大湾区发展。
华兴证券(香港)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庞溟则指出,以往香港的建设重点在九龙和港岛,“向北走”是一个新的思维,而北部发展比起填海成本更低,也能避免填海引发的环保问题等争议,发展周期更快更稳妥,同时也呼应了香港融入大湾区的宏观施政框架。
资深媒体人陈景祥指出,林郑发表施政报告前夕,最落力“深入基层、听取民意”的,不是香港特区政府高官,而是香港中联办官员:主任骆惠宁及几位副主任连续几天“落区”,探访劏房户(劏房指一个普通住宅单位被分成不少于两个较小的独立单位,然后出售或出租——本网注),到北区见市民、商户。
骆惠宁在十一国庆前夕走访劏房户时,公开表明加大力度来解决住房问题是“中央的关切”,足以显示香港房屋问题已不仅仅是民生问题,而已经提升为政治议题。林郑的施政报告,有很大一块就是着墨于增加土地供应——这正是香港房屋问题的症结。
同样,中联办副主任何靖9月30日探访新界北期间的讲话,也似在为北部都会区的发展点题:“香港融入大湾区是势在必行,新界北边境地区土地充裕,紧邻深圳,有着非常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深圳的发展速度很快,香港也需要加快发展步伐,争分夺秒,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大湾区建设核心引擎作用。”
新界北与深圳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只有一湾之隔,而“前海方案”乃是中国国策的重大发展规划。
香港人口、就业、基建都要向北走,政治也难免要向北看。
香港九龙地标——环球贸易广场(左)(2020年11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卢炳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