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香港“向北”,港深能否融出中国最强都市圈?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风口财经记者 石冰冰
如今的大湾区正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近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表2021年《施政报告》时表示,将香港北部毗邻深圳、占地面积约300平方公里的区域,建设成为“北部都会区”,帮助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此外,为促进港深紧密合作,《施政报告》首次提出了“双城三圈”的空间格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同日,香港特区政府公布了《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以下简称《发展策略》)。
这是本届特区政府最后一次《施政报告》,也是首次密集提到深圳及港深关系的报告,被业界称为具有“革命性”的超级动作。
这份备受各界关注的《施政报告》,究竟释放了怎样的信号?对此,风口财经记者专访了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宋丁。
“北部都会区”横空出世
在深圳和香港之间,深圳河蜿蜒流淌,站在深圳河北岸向南眺望,青山遍布,农田连片,而河北岸的深圳则是高楼林立,灯火辉煌,一派繁华景象。虽一河之隔,却宛若“两个世界”。
近百年来,香港一直实施南重北轻的城市发展空间格局,与深圳毗邻的香港北部地区,并不是香港的核心发展区域,这片与深圳接壤区域的发展规划,一直颇受外界关注。随着林郑月娥发表了其本届任期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香港北部都会区的未来摸样,跃然纸上。
宋丁指出,“此举是具有‘革命性’的超级动作,将根本性地改变香港百年来南重北轻的城市空间格局,深港全方位、全领域深度合作即将成为现实。”
在这份全文长达3万多字的《施政报告》中,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被大篇幅提及。《施政报告》中提出,建设香港北部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都会区,并开拓更多可供居住和产业发展的土地。这个面积达300平方公里的都会区,覆盖由西至东的深港口岸经济带及更纵深的腹地,将尽享港深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红利,帮助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报告对于北部都会区的定位是:成为未来香港20年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最活跃的区域;是促进港深融合发展和联系大湾区最重要的区域;将建设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明确的区域定位,让所有人都能清晰感受到,深港融合将有大动作。
“北部都会区”横空出世后,立即成为媒体聚焦的核心。根据相关报道,林郑月娥发表《施政报告》后,马不停蹄地出席多个活动解释报告内容,其中重点介绍了备受关注的北部都会区的发展问题。
“向北看”,与国家战略相结合
理解此番举措为何被称为“革命性”的超级动作,需要先了解深港的历史沿革。
历史上,深港本是一体,自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深圳和香港从当时的东莞县分离出来,单独设立为新安县,县府所在地就是今天深圳的南头古城。
自1842年中英在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香港岛被割让给英国开始,到1898年中英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新界被租借给英国为止,深圳和香港正式分离成为一河相隔的两个城市,直到今天。
由于历史原因,香港南部维多利亚港两岸的香港岛和新界南一直是香港的发展重心,北部地区荒山林地成片,未纳入开发区域。而这一局面的形成,与香港重南轻北的城市发展格局,及诸多规划受制于开发商、原住民、环境保育组织等多方力量的掣肘息息相关。
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香港改变了以往重视南部、忽视北部与深圳接壤的区域发展思路,设立了“北部都会区”。北部都会区发展规划,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及业内专家高度评价。
宋丁表示,“向北看,就是和国家战略相结合。香港长期以南部维多利亚港两岸的香港岛和新界南为发展重心,直到几年前,香港还把垃圾填埋场放在与深圳隔海相望的屯门一带建设,引发了深圳市民的强烈反抗。香港意识到了发展趋势,北部都会区的设立是香港的战略性纠偏行动,能让香港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够回到快速、稳健、协调的大通道里,也将拉开香港与国家战略全面对接的序幕。”
一直以来,香港由于土地面积狭小,素有“弹丸之地”之称,此次《施政报告》提出,设立300平方公里的北部都会区对接大湾区,这对于总人口仅有750万人的香港来说,开发力度是空前的。
“这是香港土地开发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革命性的超级大动作”,宋丁说,“300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对于内地城市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总面积仅1000多平方公里香港来说,北部都会区面积接近香港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此外,香港最大的民生问题就是住房问题,北部都会区将吸纳250万人居住和工作,这必将深切改变香港长期以来以控地为主导的发展策略,必将深刻影响香港土地、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历史。”
根据《施政报告》,这块300平方公里的北部都会区,还将承担着建设成为国际科创中心,媲美支撑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维港都会区的重任。值得注意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并不是香港的强项。
“高新技术产业虽是香港的弱项,但却是深圳的强项。香港南部的维港都会区以国际金融中心为主要定位,而北部都会区定位则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北部都会区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不仅要高度依赖深圳,还需要深港之间的高密度、多角度、全方位的合作”,宋丁说。
可以预见,北部都会区一旦成型,香港将形成“北创科、南金融”的全新发展格局,科创将成为香港“二次腾飞”的发力点。
“双城三圈”联手发挥港深所长
此次《施政报告》除了提出建设“北部都会区”外,还提出了“双城三圈”的空间格局。所谓“双城”是香港和深圳,“三圈”即由西至东分别为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港深紧密互动圈和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
双城三圈 图片来自《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林郑月娥强调,“双城三圈”空间概念的确立,有利于港深政府共同促进两地在经济、基建、科创、民生和生态环境的紧密合作,发挥强强联手,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益。
“‘三圈’的定位完全兼顾了深港两地的产业发展优势和成熟的产业布局。深圳湾优质发展圈将重点与前海国家战略相结合;港深紧密互动圈对接深圳的罗湖和福田市中心区,是最能体现香港传统优势的区域,也是港深双方共同推动科创发展与合作的核心区域;对于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的设定,香港也秉持着深圳对大鹏湾生态环境保护和文旅发展的规划和定位,与深圳融合发展”,宋丁说。
可以说,“双城三圈”完整覆盖了深港口岸经济带和深圳发展最成熟的都市核心区,为北部都会区各个重点发展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动力。
就在此次《施政报告》发表前夕,广东省公布的《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研究深圳经港珠澳大桥至珠海、澳门通道,更好发挥港珠澳大桥作用”。这意味着港珠澳大桥有望通过改造,从“单Y”变成“双Y”。
无论是从“单Y”变成“双Y”,还是香港“向北看”,都在昭示着大湾区一体化进程中,深港融合的加速,而深圳河南北两岸的密切互动,正是香港与深圳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
深港本一家,上文提到的南城古头是深港的根,也是两地同根同源的象征。当我们再次将目光投向深圳河南北两岸时,关于这片区域未来的想象,无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