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周纯粼
汽车制造商研制机器人在当下似乎已经成为了行业新风潮。一些汽车行业人士认为,智能汽车是机器人的基础形态。但也有人持相反观点,认为机器人是验证智能汽车功能的试验载体。这个问题就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千古难题一样没有答案。
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汽车与机器人的融合已经从赛博朋克的《变形金刚》系列中走进了现实。只不过,这种融合从纯粹的机械结构之美变成了与“0”和“1”相关的算法进化。
而“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也将代替“功率”和“扭矩”,成为汽车的新标签。
今年8月20日,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在其总部举行的人工智能(AI)日上发布了一台名为Tesla Bot的人形机器人。
公开资料显示,该机器人由特斯拉车型上的FSD车载计算机、视觉感知系统和40个微型电机组成,高5英尺8英寸(约合1.72米),体重125英镑(约合56.7千克),同时会有一块屏幕作为脸部交互。
概括而言,它搭载了特斯拉汽车上的一系列软硬件,是特斯拉汽车的“人形形态”。
它拥有与人类类似的双手双脚,能够以约5英里/小时的速度移动,是人类正常步行速度的两倍。四肢使用40个机电推杆进行操作,通过力反馈感应实现平衡和敏捷的动作。
Tesla Bot将特斯拉汽车上的Autopilot系统摄像头充当成机器人的视觉,而车上的完全自动驾驶计算机(FSD)将充当机器人的内部器官,帮助它作为家庭的一个生产成员进行操作和运作。此外,神经网络规划、标签、模拟等工具也将被用于帮助特斯拉机器人高效运作,同时准确地执行任务。
那么这台在公路上可以识别障碍物、变换车道等辅助驾驶的机器成为了“人”之后能做些什么?特斯拉给出的答案是“从事人类最不愿意干的——危险、重复或无聊的工作。”
除了完成跑杂货店、捡拾家庭物品等日常任务,特斯拉CEO马斯克表示“我相信人们会想到一些非常有创意的用途”。
将智能汽车变成人形机器,这看似只是一个有趣的技术试验,实际上展现了特斯拉未来的产品逻辑。
马斯克表示,制造机器人是合乎特斯拉的产品逻辑,因为特斯拉汽车是机器人,特斯拉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公司”。此前,马斯克一直坦率地表达了他希望特斯拉成为机器人汽车公司的愿望。在2021年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马斯克表示,“我认为从长远来看,人们会将特斯拉视为一家人工智能机器人公司。”
无独有偶,从创业之初就从各方面“对标”特斯拉的国内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最近也发布了机器人,准确地说是机器马。
今年9月7日,小鹏正式公布了生态企业的一名新成员——深圳鹏行智能研究有限公司,并发布了首款智能机器马第三代原型机。
小鹏汽车官方资料显示,该智能机器马在动力模组、运动控制、智能驾驶和智能交互等方面都是实现了对以往足式机器人的技术突破,具备可骑乘、强自主运动、情感化交互的能力。
这款智能机器马具备“多模态交互”能力,融合了视觉、听觉与触觉交互。其面部还配有曲面显示屏,拥有丰富的表情与肢体语言,与人沟通更为直观。
此外,这匹机器马融合了小鹏汽车全栈自研的智能驾驶技术,采用了视觉加激光雷达的感知系统,具备自主运动能力,可以满足小朋友的骑乘需求。
对比可以发现,小鹏机器马与Tesla Bot都将公司汽车产品上的先进传感器和算法运用到了机器人上。
这样一来,小鹏汽车、鹏行智能、以及小鹏汇天三家公司就凑齐了车、机器人、飞行器三种场景工具。其格局虽不如马斯克帝国中构建的汽车、太阳能、火箭那样宏大,但也已经初步勾勒出了一幅未来智能世界的画卷。
更早之前的8月10日,刚踏入汽车行业门槛的小米公司同样发布了一台机器狗,名叫“铁蛋”。谈及“铁蛋”,小米集团智能办公事业部总经理表示:“从长远来看,我们是想为未来的智能制造、还有汽车储备人才,积累一些基本的技术和算法。”
这些新型创业公司或者刚进入汽车行业的公司为何都喜欢造机器人?他们是不务正业吗?还是背后有更远大的思考与布局?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首先,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典型体现。发布机器人可以吸引外界关注度,具有商业宣传价值。
他还指出,同时,拥有机器人也体现了企业的技术储备,相当于其科技代言人。在这一点上,不论是已经成立有些年头的特斯拉,还是新生代的小鹏汽车等,都正在利用机器人“秀肌肉”。
当然,资金流普遍并不充裕的创业公司不会仅仅是为了用机器人“炫技”。
今年8月的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给出了另一种解读。它的Apollo无人车除了不能变形之外,在自动驾驶、人机互动等方面样样精通。除了载人与载物的不同外,在自动驾驶领域,汽车和机器人的很多软硬件技术是共通的,都是基于视觉感知等多系统融合对场景进行认知和决策。
张翔也认为,机器人和智能汽车有共性。例如语音识别、健康状态检测、人脸识别、人类心情识别、与人互动等等。“机器人和智能汽车可以并行发展,最大效率利用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他表示。
在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谷歌Alphabet公司董事会主席John Hennessy指出,机器人在图像识别、传感器融合、处理不确定情况等方面的智能学习和迭代,已经成为自动驾驶汽车技术进化的关键路径。
可见,不管是汽车还是机器人、机器狗,虽然形态各异,但实际上智能技术的不少底层逻辑是相通的。
事实上,一些功能较为单一的机器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进入人类生活。例如,饭店内送餐机器人、酒店内上门服务机器人、工业厂区内的无人物流机器人等。这种在封闭园区内提前编程规划好运行路线的机器人运用的就是低级别(L2级)自动驾驶汽车上所需的视觉感知和执行处理能力。
在自动驾驶和智能汽车领域,传统观点认为创业公司比传统汽车制造商更超前与激进。但在将智能汽车与人工智能融合领域,老牌车企仍然有其历经岁月沉淀的护城河。
常被“键盘侠”诟病智能化程度落后的日本汽车制造商丰田恰恰是该领域的专家。其对于2020年东京奥运会及残奥会有一整套的机器人解决方案,其中有不少出自其自动驾驶技术研发部门Toyota Research Institute。
东京2020奥运会吉祥物机器人Miraitowa通过头部搭载的摄像头识别出靠近的人之后,可实现眼神与动作联动,表达不同的情感。全身装配可进行灵活动作控制的小型关节单元,能够保持安全、高水平的运动性能。
不仅如此,吉祥物机器人还能还另一款T-HR3仿真机器人结合使用。将吉祥物机器人作为控制器,操作T-HR3,相互传递动作和力量。加上影像和声音,便能够像在眼前交流一样,与运动员击掌或者对话,实现身临其境的生动体验。
另一款名为T-TR1的远程交流辅助机器人则搭载摄像头和显示器,将位于远程的观众显示于显示器上,实现一种身处异地却仿佛亲临现场的沉浸式体验。借助T-TR1,让向往赛事却无法前来现场参加的观众以虚拟的方式参加,并为其提供交流机会。
这些服务机器人不仅是丰田对于人工智能和智能汽车这些单一议题研究的体现,更是其对于未来移动出行愿景的探索。
丰田未来创新中心的负责人古贺伸彦认为,丰田运用工业机器人的技术,以“支持人类活动,与人类共生”为出发点,为实现向出行服务公司转型而努力。“‘移动’不仅指人和物品的‘物理移动’,也包括‘虚拟移动’,人们的部分甚至全部可以通过介质虚拟地传达到更远的地方。”他表示。
话题回到自动驾驶上。在人类向美国工程师学会(SAE)定义的L5级自动驾驶进发的道路上,技术并非最大桎梏,合法合规合伦理才是难点。
8月12日,国家工信部印发的《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就明确指出,企业实施在线升级活动前,应当确保汽车产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技术规范等相关要求并向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涉及安全、节能、环保、防盗等技术参数变更应提前向工业和信息化部申报,保证汽车产品生产一致性。未经审批,不得通过在线等软件升级方式新增或更新汽车自动驾驶功能。
车企只能在一些专门划分的示范园区内进行自动驾驶技术的测试与验证,但无法迅速将其运用到实际道路上。但通过技术底层逻辑相通的机器人进行社会服务应用,也不失为一种积累数据并进行技术迭代的方式。
那么,当机器人、自动驾驶车、人工智能发展到足够的高度后,是否人类就可以当甩手掌柜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正如电影《失控玩家》中的NPC那样,在某些偶发事件中激发出了自我感知和进化的AI能力,它是否会对真实的人类构成威胁?
人类并不想以身涉险,安全始终是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重点,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的建议是要给机器人设置红线,人类应该设置监督机器人警察。
特斯拉CEO马斯克也持有同样观点,他认为凡是可能影响到人类安全的技术都需要被妥善监管。飞机、药品、汽车都已经在相关监管之下。
“之前没有什么比人类更聪明,但现在有了”。马斯克认为,对于人工智能安全而言,监管是合理且必要的,对人工智能的管理与共生也很重要。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当30年后你乘坐一台L5级自动驾驶车上路的时候,如果你想让它去陆家嘴,而它任性地提出要求想去昆山兜一圈,那场面一定会十分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