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评论】“双减”之下,举报和反举报为何成为新型“家长冲突”?

时间:2021-10-16 15:47:38 | 来源:界面新闻

原标题:【评论】“双减”之下,举报和反举报为何成为新型“家长冲突”?

图片来源:图虫图片来源:图虫

作者|21世纪经济研究院 熊丙奇

学校、教师没有执行“双减”政策怎么办?

最直接、简单的处理办法,是举报教师、教育部门查处纠正。但这种常规操作遭遇了现实困境:家长之间“干起架来”,不配合和配合、举报和反举报成为新型的“家长冲突”。

据媒体报道,贵州某小学的一名家长因反对布置过多书面作业,与教师发生冲突,全班39位家长中的37位联名要求该学生转学,理由是这名家长的教育理念和大家不同,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该家长质疑,联名家长在教师的裹挟之下签名。

在上海,一所学校因进行了月考被一位家长以“双减”之名举报,要求学校严格执行“双减”,取消月考和分班考,遭至其他家长不满。这名家长发长文解释举报理由,不满家长以“震惊愤怒以你为耻”为题回斥这名举报的家长。

从“双减”(包括之前的减负)政策角度看,教育部是明确要求小学低年级学生不布置书面作业的,上海也早就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不得组织“月考”,因此,如果学校老师给低年级学生布置书作业,学校组织“月考”(或者其他名义的统测)是违反了减负规定。家长有权拒绝,且应向投诉,由教育部门介入调查、叫停违规做法,并追究学校责任。这是治理学校违规做法的基本机制。

严格落实“双减”规定,需要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因此,有家长“不配合”教师继续给学生违规布置作业、布置过多作业的做法,明确表示“反对”,并举报的做法应该得到支持,哪怕只是个别家长,也要看到家长“觉醒”的力量。这些家长遭到其他家长的“孤立”、“怒怼”,折射出落实“双减”的艰难,“双减”政策如果得不到大部分家长的支持、配合,将很难长期坚持。

必须指出,由家长联名签名“请愿”要求某个学生转学是无效的,每个学生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一权利任何人都不能剥夺。

“不配合”的家长被“孤立”,是耐人寻味的。一些地方评价学校办学、教师教育教学的指标并没有变,还是看学生的分数与升学情况,学校办学的应试倾向没有改变。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他们在意的还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数,由此配合学校“违规”布置作业、组织考试,认为这是学校“真正对学生好”,这些家长通常有三种反对“减负”的方式,一是质疑教育部门、学校的减负措施,是让学校变为“渣校”,学生变为“学渣”。2019年,南京就曾发生家长反对减负的“新闻”,引起舆论关注。二是排斥、孤立那些要求“减负”的家长,认为他们是“损人利己”:自己孩子不好,也不让别家的孩子好,或者自己私下给孩子补课,却举报学校补课。三是在国家严格监管校外培训机构的背景下,不管监管规定,不查看机构有无资质,是否违规经营,还是送孩子去培训,或者请私教,在机构出问题,与培训老师发生纠纷后才维权。

如何理解这些家长的行为对于推进“双减”极为重要。这些家长的诉求“不合规”,但却不能说“不合理”。在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之下,很少有家长有跳下“应试军备竞赛战车”的勇气,在不影响本人利益的情况下,他们会对那些想摆脱应试教育的家长表示支持,但是,如果这部分家长的做法影响到升学利益,那么,其他家长必定反对。

在美国,即便学校教育本身已经比较多元,仍有家长对学校教育不满,但学校也不能满足这部分家长的诉求。处理大多数人需求和少数人需求的办法是,允许“在家上学”,即由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选择“在家上学”的学生有200多万,从中可见受教育者的个性化教育需求。“在家上学”在我国并不合法,所有适龄孩子都必须在义务教育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那么要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与满足多元需求,就必须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以及进行学校办学改革。从根本上说,要把学生和家长从应试负担和焦虑中解放出来,必须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破除唯分数、唯升学论。而具体到学校办学,则应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推进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开展个性化教育和多元教育。这也要求学校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行现代治理。

成立能发挥作用的家长委员会,也是进行现代治理的内容,这要求家委会要全体家长选举产生,代表全体家长参加学校办学管理、评价。如果有这样的家长委员会,家长完全可以通过这一平台进行意见表达,而不是搞“举报”或者“反举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