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财经
记者覃澈 李云琦编辑 王进雨
11月8日,EDG夺冠第2天,上海暖阳依旧。位于灵石路的EDG基地,看上去与往常无异,无数人因EDG夺冠而产生的澎湃浪潮,仿佛还未席卷到这里。
但他们,正是这次冠军的主角。11月7日,LPL老牌战队EDG战队创造历史,以3:2战胜来自韩国LCK赛区的DK战队,拿下英雄联盟S11赛季全球总决赛冠军。对于曾经最好成绩是全球8强的EDG来说,这无疑是意外的惊喜。
11月8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来到EDG总部,和预想中大肆庆祝场景不同,公司员工安静且有条不紊地工作着。基地里,除了英雄联盟分部训练室因为队员尚处隔离状态而空无一人,其他分部训练室中热爱电竞的青年们正在紧张训练,希望有一天也能站上赛事最高舞台。
“夺冠确实振奋人心,但生活也得继续。除了几位老总每天需要接待媒体和各界祝贺外,员工已经逐渐回归到正常工作状态中。”一位EDG工作人员如是说。
EDG俱乐部2013年成立,运营公司为上海阳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属超竞集团所有。EDG夺冠背后,这只队伍如何打破魔咒?从草莽时代一路走来,盈利能力走在行业前列,EDG的运营又有什么秘诀?从电竞到电竞产业,他们在做什么?
对此,贝壳财经记者深入探访EDG俱乐部,独家对话超竞互娱集团首席执行官、EDG总裁吴历华,了解更真实的EDG。
夺冠
曾经无数次失望,心态趋向平淡
新京报贝壳财经:首先恭喜EDG此次夺冠。EDG夺冠时你在深圳,那天的场景是什么样的,心情如何?
吴历华:那天腾讯官方、英雄联盟项目组在深圳组织了线下观赛。我们在一个剧场里面通过大屏幕观看比赛,现场气氛很热烈,其实我当时心情非常地平静。
到了最后一刻,真的赢了的时候,全场沸腾!当时也会很激动,但并没有那种头脑发昏或者上头。
2013年EDG建队,我们在2014年、2015年、2016年几年时间经历过成绩非常好、创造辉煌的阶段,却也在S赛上因为成绩不理想,最好成绩卡在八强,其间多次让队员、粉丝们失望。
所以,有多少期望就会有多少失望,今年我们终于有所突破,而自己的心态已经被曾经无数次失望或者说伤心抹平。(对于)我来说,十分坦然地去面对这场赛事,还挺平静的。
掌舵
不能用纯商业束缚电竞本来模样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接触电竞行业时,这个行业还处于草莽发展阶段,当时个人对于电竞的认识是什么?
吴历华:我最初不是电竞从业人员,也不是电竞职业选手。当时(进入电竞行业)也分析,电竞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它是一种新形态下的数字体育项目。那个时候我已经深切感受到,电竞呈现出来的所有特征,其实和(传统)体育没有任何区别。
电竞是一个新生产业。我认为电子竞技的核心是赛事,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内容产业,在这种环境下,跟我的经历也有蛮多共通的东西。
新京报贝壳财经:接手俱乐部后,你怎样考量经营核心战略以及俱乐部的发展?
吴历华:电竞有一个非常重的文化内容属性,注重品质就变得非常重要。好内容和创作好的内容非常重要,我们一定是配合这个大方向走下去。
第二个重点就是,俱乐部必须有持续和长期运营的能力。一方面我们一定要去考虑整体收支两条线的平衡,让俱乐部能长期、相对健康地发展下去,才可能去谈中长期规划。没有一点一滴累积,而只是去做流量收割,不是一门生意,没有办法持续性发展。
所以,有了收支平衡这一基本逻辑,我们也并没有“今年一定要挣钱、今年一定要挣多少钱(的想法)”。因为我们更注重电竞的产业内核,那份初心和热爱就是内核,不能用纯商业的东西束缚了它本来模样。有了基本框架,我们尽可能地给予赛训团队、队员相对灵活自主决策的空间。
第三,尽快挖掘电竞应有的商业价值。我对这一部分印象非常深刻,一开始我参与到俱乐部运营管理时,(发现)赞助费用非常低。电竞俱乐部跟传统体育俱乐部比较类似,赞助商收入是重要收入来源。不过,当时这方面收入非常低,可能一个赞助商一年费用才二三十万,品类也比较单一,基本上就是电脑外设相关的厂商(品牌)。
我们做了很多尝试和改变,包括去了解赞助商的需求。现在我们的商业团队比较成熟,正在逐步把俱乐部里一些商业价值的基本盘稳定住。对比传统体育虽然还是有差距,但恰恰也是可以成长的空间,我觉得还是蛮好的。
战略
多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长
新京报贝壳财经:EDG如何实现盈利?
吴历华:EDG的盈利来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联盟分成,英雄联盟赛事联盟为俱乐部共同创造的价值,然后分给各家俱乐部。其次是商业赞助,第三部分则是直播收入。
很早前我们也尝试线上商城,开发俱乐部的独立App,将EDG周边产品进行商业化挖掘。
但需要注意的是,商业赞助和直播收入,因为俱乐部自身成绩因素导致商业价值存在不确定性。所以我觉得俱乐部整体综合收入必须得有一个合理结构,就是说各个板块应该在配比上不要太失衡,需要多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长,也走得更稳。
新京报贝壳财经:从单纯运营一家俱乐部到整体布局电竞产业,为何做出战略调整?
吴历华:电子竞技如果更有序发展,需要转向商业化和产业化,因为你做一门生意总是希望它做大,只有做大后才有产业,否则就只是个小店。
电子竞技是个非常吸引人的行业,它有庞大的受众群,和粉丝在情感上也有高度连接。另外它的瞬时流量、关注度也非常高。通过这些行业优势,我们能看出它是切入年轻人市场的重要突破点。
但如果只是俱乐部的商业化,你会发现根本不足以支撑产业收入。那么当电竞和年轻人产生连接后,它的额外商业价值到底在哪里?
通过对年轻人24个小时时间维度以及各个地方消费场景等角度分析,我们发现现在的年轻人逐渐接受各种碎片化时间,他们的消费场景发生变化,那么文化娱乐内容必然也会改变,而我们则需要用新的东西去迎合年轻人新的娱乐文化和消费场景。
所以,我们整理出了包括电竞俱乐部、电竞生活馆、社交平台、文创产业园、动漫IP和内容、电竞教育培训、综艺娱乐等如今超竞集团所覆盖的业务板块,希望尽可能利用产业去和年轻人形成更多连接。
另外,我们也希望通过商业运营,能在消费场景当中让年轻人更加开心,不管是主题式还是沉浸式等方面尝试,最终将这几个板块结合起来。
进场
电竞没有“富人”投资,很难做起来
新京报贝壳财经:电竞行业发展进程中,很多“富二代”选择进场,也促使行业产生了一些转变。你怎么看待电竞行业与他们的关系?
吴历华:应该用“比较富有的个人投资人”来描述更为准确。我认为这件事情(电竞)没有他们是很难做起来。
当时电子竞技不是一个行当,也不是一门生意,没有财务投资或者投资人愿意投,看不到任何商业回报。
彼时愿意投钱的,需要三个要素。第一,年轻,否则他就不会关注到电竞领域;第二,必须得有钱;第三,有时间,需要花大量时间倾注自己的爱好。当时能同时满足这三点的,只有(比较富有的个人投资人)这一群体。
(2018年可以看作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整个电子竞技行业,在一个大家没有违背国内价值观的情况下,相对比较纯粹的市场化运作环境下发展。而2018年以后,市场对这个行业开始重视起来,电竞产业也得到更大发展和更加专业的细分,产业扩张导致运营成本相对大幅提升,行业来到“不是零花钱就可以支撑俱乐部运营”的阶段,这个时候产业或者市场逼着大家要去做(更大的)商业化。
而专业投资机构和大公司进场,他们带来的好处就在于相对来说各方面比较规范。
有些时候你会觉得电竞挺强大,有时候你也会觉得电竞挺单薄的。当你觉得单薄的时候,这些大公司往往会让你觉得有依靠,无论是流量还是其他方面能得到更多资源,也能让俱乐部和产业更加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