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作为我们最熟悉的天体,最近正在变得越来越躁动,平日里圆润光洁的太阳表面长出了许多黑色的“小雀斑”——太阳黑子。
11月19日,农历十月十五,当带着雀斑的太阳落山之后,一场精彩的月食天文大戏紧接着在夜幕中上演。暮色褪去之后,一轮身披红纱、脚踩白光的“红月亮”缓缓从东北方向的地平线上升起。
2014年10月8日紫金山天文台上的带食月出
本次的“红月亮”是一次月偏食,北京时间:
14时00分半影食始,月亮开始进入地球半影中,但亮度下降得并不是很大,肉眼难以分辨;
15时18分初亏,月亮开始进入地球本影之中,从东边缘开始逐渐消失在阴影里;
17时03分食甚,月亮中心距离地球本影中心最近,月面变成暗红色,明亮的部分仅剩下一抹;
18时47分复圆,月亮离开地球本影,恢复圆润;
20时06分半影食终,月亮再次呈现出往日的光亮。
本次月偏食最大本影食分为0.978,非常接近月全食,包括美洲、北欧、亚洲东部、澳大利亚及太平洋等地区均可见,但我国月出时刻较晚,中东部地区可见食甚后不同程度的带食月出,去海边观赏一轮“海上升红月”肯定别有一番滋味。
月亮“美眉”的那些事儿
月食,是一种当月球运行进入地球的阴影时,原本可被太阳光照亮的部分,有部分或全部不能被直射阳光照亮,使位于地球的观测者无法看到平时所看到的月相的天文现象。
月食时,对地球来说,太阳和月球的方向相差180°,由于太阳和月球在天空的轨道,分别称为黄道和白道,并不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约有5°的交角,因此只有太阳和月球分别位于黄道和白道的两个交点附近时,才有机会形成一条直线,继而产生月食。
月全食的过程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五个阶段。
初亏:月球刚接触地球本影,标志月食开始。
食既:月球的西边缘与地球本影的西边缘内切,月球刚好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内。
食甚:月球的中心与地球本影的中心最近。
生光:月球东边缘与地球本影东边缘相内切,这时全食阶段结束。
复圆:月球的西边缘与地球本影东边缘相外切,这时月食全过程结束。
月球被食的程度叫“食分”,它等于食甚时月轮边缘深入地球本影最远距离与月球视直经之比。
为什么月全食我们看见的月亮是红色的?
由于地球浓厚的大气层把紫、蓝、绿、黄光都吸收了,只剩下红色光能够穿透,并被大气层折射到月球上,于是在月全食时,我们就能看到地影里的月球呈现出红色。
如果月全食期间我们从月球看向地球,会发现地球的周围有一圈红橙色的光环,如下图。
在月食中,月球会穿过地球阴影的两个区域:一个是半影区域,在那里直射的阳光会变暗,另一个是本影,地球大气层折射出更暗的阳光照射在月球上,留下红色,这在月偏食期间的不同情况下尤为明显。
最后就是食甚状态下的红色血月了!
有意思的月闪
在2019年1月21日的月全食期间,全世界有超过数十万观众通过观看直播目睹到了一种极难“捕捉”到的奇观“月闪”,这次月闪是流星体撞击月面引起的。
目击和拍摄到的月面闪光,可能的原因不止一种,排除看错和仪器问题之后,引发月闪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流星体撞击(lunar impact flash)。
2019年1月21日的月全食发生几个小时后,位于西班牙Sevilla的5台施密特-卡塞格林望远镜观测(月球撞击探测和分析系统(MIDAS))数据确认了这次月闪的真实性。随后公布的报告中确认了这次月闪的进一步细节:发生于协调世界时2019年1月21日4:41:38 UTC,持续时间0.28秒,最亮时达到4.2星等。
2019年1月21日的月全食发生的月闪│图源:月球撞击探测和分析系统(MIDAS)
于是就这样、猝不及防地,全世界观众被迫目睹到了一种极难“捕捉”的奇观——“月闪”(lunar flash)。
虽然月闪概率很低,但由于月全食期间整个月面光照很低,如果出现月闪会比较容易被捕捉到。那么马上来临的5月26日月全食,我们会不会也在直播中遇见月闪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月壤
2020年12月17日凌晨,赴月“出差”23天的嫦娥五号返回器成功降落在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嫦娥五号“挖土”及自带打包回家任务顺利完成。此次任务共带回约1731克月壤样品。
嫦娥五号在月面的着陆区是月球上规模最大的晚期玄武岩区域之一,其获取的玄武岩样品比美国阿波罗计划和苏联月球16号获取的样品都要“年轻”。
通过对月壤样品的分析,可以对科研人员建立的用以估算天体表面年龄的数学模型结果进行校正。此次嫦娥五号带回的样品刚好弥补了我们从30亿年到十几亿年的月球样品数据空白。
来源: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