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能有效应对美联储货币政策外溢——专访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漫江
全球经济在经历去年新冠疫情后正在强劲但不均衡地复苏,并接近微妙关口。历史经验显示,重大冲击后的经济复苏路径并非线性,全球经济复苏仍旧面临重大考验。
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程漫江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疫情冲击之后,经济亦存在复苏悬崖,全球经济在基本完成疫后修复后再次放缓属自然现象。未来需要密切关注海外疫情、新冠口服药和边境开放的发展进展,观察全球经济增长是否出现新逻辑。
中国经济今年或增8%
2021年是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复苏的一年。
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8.3%,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9%,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9%,经济同比增速逐季明显回落,但是从两年平均增速来看,三个季度分别为5%、5.5%、4.9%。而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5.2%。
程漫江表示,从数据上看,受疫情反复、极端天气、原材料和能源供应短缺等因素影响,第三季度经济增速相比第二季度确实有所放缓,出现了新的下行压力。
程漫江预测,第四季度GDP可能将回落至4%左右,不过对应两年平均增长5.2%左右,较第三季度两年平均增速有小幅回升,全年增长8%左右,明年经济增速在5%左右。
时至年末,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密集部署、研判经济形势,研究今明两年政策衔接。
程漫江认为,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点预计还是继续围绕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和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这两条主线展开。
“随着共同富裕建设的积极推进,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大市场优势将更加突出,家庭消费潜力释放,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同时,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中国会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产业链的自主稳定,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的更高端迈进,预计未来围绕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资和应用将取得积极成果。在坚持科技创新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前提下,应该继续保障我国制造业的平稳增长,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本次疫情期间,我国强大的制造业生产优势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仅保障了我国经济的稳定运转,而且通过出口的强劲表现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
美联储缩表对中国经济影响有限
目前,美国等国家的央行正在逐步退出非常规的经济刺激措施,包括极低的利率和超大规模的购债计划。
北京时间11月4日凌晨,外界预期多时的美联储“缩表”如期而至。美联储在结束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后宣布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至0.25%不变,并从11月开始将每月资产购买规模减少150亿美元,缩债计划将于2022年年中结束。
程漫江认为,美联储当前释放的缩表速度和货币政策收紧节奏相对温和。但当前美国的通胀压力上升明显,美国10月CPI同比增6.2%,是1990年1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核心CPI也大幅同比增加4.6%。
美国总统拜登已明确表示,扭转通胀大幅上涨趋势是其首要任务,并要求美联储独立监测通胀,并采取必要措施。“当前市场和美联储对通胀持续性、未来加息时点、通胀和工资螺旋上涨的关系存在一定的分歧,也为未来美联储预期管理和货币政策平稳退出增加了挑战。未来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收紧节奏对全球经济金融的稳定都至关重要”。
不过,程漫江表示,就目前美联储的温和收紧进度来看,预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相对有限。
她认为,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影响我国经济运行的因素主要以国内因素为主。“我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实现经济恢复性增长,率先推动货币政策回归常态水平,当前经济运行稳健,金融市场流动性适宜,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处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与此同时,我国国际收支运行基本平衡,资本流入结构优化,人民币汇率双向幅度弹性增强,在今年相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表现出了较强的韧性,预计未来能更好地发挥汇率‘调节稳定器’的作用,有效应对美联储货币政策外溢。”
需关注明年全球经济增长逻辑是否有变
去年下半年开始,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V型”反弹。目前有观点认为,全球经济增长很可能已经触顶。
IMF的《世界经济展望》将2021年全球增长率预测从7月的6.0%下调至5.9%,并预测2022年增长率为4.9%。
具体至国家与地区,放缓趋势已经较为明显。程漫江表示,今年上半年,欧美发达国家在疫苗普及、经济活动重启和前期政策刺激的推动下,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随着财政刺激到期,财政悬崖风险上升,货币政策边际收紧,美欧等发达国家经济恢复最快的时期已经过去。从制造业PMI等指标看,近期主要国家均有所回落,显示全球经济增长势头放缓。
程漫江表示,从历史经验来看,重大冲击后的经济复苏路径并非线性,经济在触底后,在较低基数和宽松政策的作用下会较快反弹,而后随着需求短期透支和政策收紧,经济扩张势头再次递减,出现一个幅度更小的“二次探底”过程。
“疫情冲击之后,经济也存在类似的复苏悬崖,无论是中国经济还是全球经济在基本完成疫后修复后再次放缓是属于自然现象。同时,疫情冲击对供给侧的一些负面影响可能持续数年,导致经济潜在增速无法完全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即潜在增速可能经历永久性小幅下降。例如,疫情冲击降低人员接触密集度、劳动力流动性、供应链活动、商业资本支出、人力资本投资等,这些影响持续时间将超过疫情本身持续时间,即使完全走出疫情,也无法完全摆脱疫情冲击对经济潜在增速的影响。”程漫江表示。
程漫江还提示,需要关注明年全球经济增长逻辑发生转变的可能性。11月8日,美国结束长达20个月的旅行禁令,重新向完全接种新冠疫苗的国际旅客开放陆空边境,近期美国新冠肺炎治疗口服药研发也取得了积极进展,未来需要密切关注海外疫情、口服药和边境开放的发展进展,观察全球经济增长是否出现了新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