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一紧张就想上厕所?你的“社死”时刻可能和这种疾病有关

时间:2021-11-29 10:45:19 | 来源:新浪科技综合

不少人可能有过以下的“社死”经历:考试马上开始,肚子却突然一阵绞痛,只能不管不顾地带着扭曲的表情冲向厕所;想要专心思考和干活,但数日没有排便让人坐立难安;和朋友高兴地享受完一顿火锅,临睡觉时,肚子突然开始咕噜,感觉要一泻千里;在静得出奇的自习室里坐着,却因为肠道频繁排气而“社死”……这些问题看似不要紧,但是当它们在一个人身上频繁出现,就会显著影响他的生活质量。但不幸的是,科学家还没有找到这种症状出现的真正原因,能帮到患者的还很有限。

撰文"郑昱虹

审校|clefable

有些人可能对上面的描述疯狂点头,但有些人也可能觉得匪夷所思。其实,这些症状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后文简称“肠易激”)的表现,这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约有10%的人会受其困扰。更易出现在20~50岁的年轻人群中,且女性的发病率约为男性的2~4倍。

难以捉摸的“疾病”

严格来说,肠易激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组会同时出现的症候,包括反复且持续的腹部疼痛和排便异常,但是这些症状又不是消化道溃疡、炎症、感染或癌症等导致的。也就是说,患者虽然存在症状,但检查结果往往是器官功能一切正常。

即便如此,肠易激的危害也不容小觑。有研究表明,肠易激会显著降低生活质量,在严重的情况下,其造成的影响甚至与肾脏损害和糖尿病无异。除此之外,肠易激患者还可能存在其他的健康问题,包括纤维肌痛、慢性疲劳综合征等慢性疼痛,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等消化系统疾病,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等。

目前,医生还无法通过一些特定的生物手段来检测肠易激,只能将其他可能的疾病排除后确诊。根据最新的罗马IV诊断标准,如果你的腹痛与排便行为、排便频率以及粪便形态有关,三条标准至少满足其二,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且最近3个月内每周至少1天有症状,才可以被诊断为肠易激。

除此之外,肠易激还可以根据粪便形态进一步划分,可分为便秘型、腹泻型、混合型和不定型。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分型彼此之间、及与其他的功能性胃肠紊乱(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而是有所重叠。

图中从左到右代表腹痛症状的增加,从上到下代表从便秘到腹泻的变化。IBS-C为便秘型、IBS-D为腹泻型、IBS-M为混合型。相对而言,IBS患者有腹痛的症状,而功能性便秘和功能性腹泻患者则没有腹痛的症状。模糊的边界,表示这些功能性胃肠紊乱是连续而非孤立存在的。图片来源:https://doi.org/10.1053/j.gastro.2016.02.031

休戚相关的肠与脑

从一紧张就肚子疼,或者肠易激患者还可能患有一些精神相关疾病,我们或许能想到心理和生理过程在相互影响。其实,包括肠易激在内的功能性胃肠道紊乱又被称作“肠-脑互动障碍”。当大脑与肠道的协同出现问题时,肠道肌肉的收缩方式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腹泻或便秘;肠道也可能会变得更加敏感,使人更容易感觉到腹胀或疼痛。

但大脑和肠道如何沟通呢?在人类的消化系统壁上,有一个由多种神经元组成的神经网络——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 ENS),内部具有独特的神经回路,能够独立于中枢神经系统协调胃肠道功能。因为其规模、复杂性和其与大脑使用的信号分子的相似性,肠神经系统也被称为我们的“第二大脑”。

在大脑与“第二大脑”之间存在肠脑轴(gut-brain axis, GBA),它是中枢神经系统与肠神经系统双向通信的渠道,受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肠道微生物等因素共同调控。科学家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的出现,正是因为各种因素之间复杂的关系被破坏了。

寻根究底在基因吗?

肠易激综合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家族群体中聚集,如果一个人的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患有肠易激综合征,那么他患肠易激综合征的可能性会增加2~3倍,这提示肠易激综合征可能存在遗传因素。在一项发表于《自然·遗传学》的新研究中,一个国际研究小组通过一项大型的全基因组分析研究,为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原因提供了线索。

研究人员对53 400例患者和433 201例普通人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确定了两者之前存在6个较为常见的遗传差异。尽管肠易激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肠道症状,但其实多种组织都会受到这6个基因变异的影响。增加肠易激综合征风险的基因构成,也会增加一些常见情绪障碍的风险,如焦虑、抑郁、神经质和失眠。

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基因型分析在基因图谱中的分布,虚线表示全基因组显著性阈值。(图片来源:https://doi.org/10.1038/s41588-021-00950-8)

其中,NCAM1、CADM2、PHF2/FAM120A与情绪障碍有关,PHF2/FAM120A 和DOCK9在大脑发育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但研究人员强调,这并不代表肠易激和这些情绪问题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有可能是共同的遗传起源导致神经细胞出现了生理变化,同时影响了情绪和肠道。

研究还发现,相比于普通人,患有肠易激综合征或焦虑症的人更有可能在童年时期频繁接受过抗生素治疗。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儿童时期反复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影响了肠道菌群,扰乱短链脂肪酸的代谢平衡,进而影响小神经胶质细胞(能清除会损害神经元的有害物质,减轻炎症)的发育,从而增加肠易激综合征或焦虑症的风险。

不过总体而言,肠易激综合征的遗传性很低。也就是说,其他因素对肠易激综合征的影响可能更重要,如饮食、压力和行为,而这些也可能会影响所有家庭成员。

冷暖自知的疗法

目前还没有针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特效药或特效疗法,但它也并非是让我们束手无策的“绝症”,存在一些治疗方法可以缓解部分患者的症状。这些思路迥异的疗法也反映了肠易激综合征在治疗上的复杂性。对于患者来说,它们的疗效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从改变生活方式的角度,医生可能建议患者多吃膳食纤维、避免食用麸质、或少吃易于在结肠中吸水和发酵的食物,多进行身体锻炼,尽可能减少压力,保证睡眠充足。从直接缓解症状的角度,医生可能会针对患者所患肠易激类型和严重程度,开具缓解便秘或腹泻的药品,或者止疼药。

从恢复肠道菌群的角度,益生菌疗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恢复大脑与肠道的正常“沟通”的角度,医生可能推荐心理健康疗法,如认知行为疗法、肠道导向的催眠、放松训练等。此外,针灸、按摩、草药等传统医学疗法也可能对部分人有效。(服用药品、补剂和进行治疗前,一定要咨询医生哦。)

新研究的第一作者、英国牛津大学的克里斯·艾斯布茨(Chris Eijsbouts)表示,从长远来看,发现与肠易激相关的基因,可能有助于新的治疗方法的开发。他说:“即使研究表明,基因对肠易激的影响比较轻微,也可能为开发靶向治疗提供线索。根据基因所提示的生物通路开发药物,有可能使病情产生相当大的改观。对其他疾病的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的身体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有时我们并不能完全理解它出现“故障”的原因。通过科学研究,我们能不断加深对肠脑轴的认知,增加对肠易激病理生理学的理解。或许有一天,这种的疾病不再成为一场场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的噩梦。

今天你的大脑与第二大脑沟通顺利吗?

参考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8-021-00950-8#ref-CR2

https://www.gastrojournal.org/article/S0016-5085(16)00222-5/fulltext

https://bmcgastroentero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876-017-0698-2

https://www.gastrojournal.org/article/S0016-5085(00)47757-7/fulltext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704116/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apt.13738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rgastro.2016.107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845678/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367209/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056499/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1-11-genetic-reveals-bowel-syndrome-mental.html

https://www.niddk.nih.gov/health-information/digestive-diseases/irritable-bowel-syndrome/definition-facts#common

https://www.niddk.nih.gov/health-information/digestive-diseases/irritable-bowel-syndrome/treatment

https://aboutibs.org/what-is-ibs/faq-about-ibs/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topics/neuroscience/enteric-nervous-system

本文转自《环球科学》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