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境内人员流动性增加,各地结合自身情况,不断完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有人担心,如果被隔离,个人损失怎么办?针对这种需求,近日有部分保险公司推出了“隔离险”。手机一键投保,真方便;花费不高、隔离期每天可得到上百元的补偿,真划算!这样的“好事”,让不少人心动。
然而,在网络投诉平台【进入黑猫投诉】上,投诉“隔离险”的消费者普遍反映,投保时很轻松,申请理赔时才发现,居家隔离、非自费隔离等情况均不在赔付范围内。此外,通过第三方平台订购车票、机票,却被搭售“隔离险”的投诉也较突出。保险如何提高供给质量,更好满足消费者保险需求,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
保险行业顺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进行创新,是件好事。“只有不能保的价格、没有不能保的风险”,除了保障财产、人身疾病意外等损失,对因风险导致的停产、停工等进行保障,本就在保险产品的责任范围之内,是保险发挥社会风险管理功能的题中之义。从这个角度看,“隔离险”可以有。不过,让“隔离险”们充分发挥保障功能,实现规范发展,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图源网络)首先,要对保险流程和内容进行“升级”。“隔离险”之所以引发投诉,和消费者没有细究免责条款有一定关系,但主要原因还是保险公司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投保程序设计上,无论是纸质保单还是手机投保,对需要着重提醒的关键信息,不应让其淹没在众多条款中,给消费者“埋坑”。而在设置免责条款时,内容细致是基本要求,表述明确,让人一看就懂也同样重要。只有更好满足消费者知情权,才能有效减少保险公司随意滥用解释权,进而降低理赔纠纷发生率。
其次,要合理制定保费价格。银保监会于2020年2月叫停了保险公司开发专属新冠肺炎保险,原因是一些保险产品的定价缺乏数据基础。对于当前的“隔离险”,保险公司如有精算基础,那用表面低价格的噱头来博眼球,实际免责条款多、赔付少,显然不合适。如果缺乏精算基础,随意定价,相当于把保险当成“博彩”来做,有违商业道德和行业管理规定。保险姓保,疫情当前,保险企业当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在科学精算的基础上,对“隔离险”经营秉持“保本微利”原则,更多让利给消费者。
鼓励创新也要规范创新。对于职能部门而言,相应的服务必须要跟上。一方面严监管,防止企业打擦边球、违规操作,对口惠而实不至、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另一方面优供给,出台鼓励政策,引导企业真正把创新落到实处。实时跟踪保险市场发展情况,及时明确政策指引,该叫停的叫停,该规范的规范,该鼓励的鼓励,才能牢牢守住对消费者负责的服务底线,促进保险机构依法诚信经营。
近年来,保险业在公共卫生管理、基层治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理应在更多不同的社会管理细分领域,进一步发挥风险保障、风险预防的功能。企业不断创新、监管与时俱进、消费者素养提升,保险等金融手段一定能够更精准、全面地服务实体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形成消费者更加受益、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共赢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