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新春走基层丨这里的“瑞梨”兆丰年

时间:2022-02-01 17:45:21 | 来源:中国日报网

原标题:新春走基层丨这里的“瑞梨”兆丰年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兰州2月1日电 题:这里的“瑞梨”兆丰年

新华社记者王紫轩、范培珅、马莎

除夕这天,魏至德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受访者供图)除夕这天,魏至德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受访者供图)

除夕这天,魏至德家丰盛的年夜饭早早上了桌。一家人埋在热气里聊着家常,几大盘硬菜缓缓下肚。酒足饭饱,老魏狠嘬一口软儿梨,清凉的果沙流转齿尖,几丝暖意涌上心头。

“真甜。”老魏觉得自己像是掉进了梦里。曾经无人赏识的小黑梨,竟让日子越变越红火。几碟素菜草草了事的除夕夜,真的成为过去了吗?

除夕这天,吃过饭的魏至德正在品尝软儿梨。(受访者供图)除夕这天,吃过饭的魏至德正在品尝软儿梨。(受访者供图)

58岁的魏至德来自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这里“居住”着近万株上百岁的古梨树。每年秋分,人们摘下酸涩的青果,码在阴室里自然冷冻糖化。待梨皮变黑,冰甜滋补的软儿梨就做成了。

这是在皋兰县什川镇百年梨园拍摄的软儿梨。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这是在皋兰县什川镇百年梨园拍摄的软儿梨。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什川镇的人们多以卖梨为生,但常年亏损的买卖却一度加深了他们眉间的“川”字。首先,“其貌不扬”的软儿梨只靠熟客消耗,市场有限;其次,传统的储存和运输方法损耗大,卖梨如“打仗”;为抢抓熟客、尽快清仓,果农们竞相压价,一损俱损是常事。

眼看越来越多的乡亲改种苹果和桃子,老魏犯了难。“咱们镇上世代种梨,成片的古梨树年年都会开花结果,真要为了生计斩断这段‘梨缘’吗?”他说。

图为地处黄河岸边的皋兰县什川镇百年梨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图为地处黄河岸边的皋兰县什川镇百年梨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软儿梨不光是特产,也是鲜活的文化遗产和乡情纽带。”什川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陈辅斌说,为解决果农困境,继承发扬“梨文化”,当地从2011年起陆续成立76家新型农业合作社。历经10年耕耘,软儿梨踏上了“产销一条龙”的农业快车道。

就这样,老魏和全镇超过一半的果农成了社员,他们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精耕梨园,加工、储存、销售一概交由社里包揽。活儿少了,卖梨的年收益却足足增加了2万元,社员们盘起合作社的致富帐:

首先,经过专业筛选、加工和储藏的软儿梨好吃又新鲜,是农博会、展销会的“常客”,销量节节高。截至2021年底,全镇的软儿梨一改昔日萎靡景象,年均销量突破5000吨,年均收益达2亿元。

其次,有了真空袋、隔热箱等现代包装技术,梨子顺利“出走”,销往全国各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餐桌上也有了它黑亮的身影。

此外,梨汁、三炮台等新研发的“姊妹”产品也让软儿梨的销路更活了,一年下来能有超过100万元的红利。

这是在皋兰县什川镇百年梨园拍摄的软儿梨系列产品。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这是在皋兰县什川镇百年梨园拍摄的软儿梨系列产品。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随着规模和数量的提升,合作社还解决了农闲时的就业问题。每年的用工高峰期,各社用工日流量最高可达310人,日薪100元起底。

什川镇长坡村村民魏周霞说,以前农闲时常常外出打工,春节难得回家。现在家门口就能赚外快,半年下来1万多元轻松到手,过年富裕又团圆。

在皋兰百璐通瓜果专业合作社,魏周霞(右一)和工友们辅助机器为软儿梨进行真空包装。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在皋兰百璐通瓜果专业合作社,魏周霞(右一)和工友们辅助机器为软儿梨进行真空包装。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什川镇的人们富起来了,自主设计和修建的二层小楼拔地而起。除夕之夜,一束束团圆的暖光从大小不一的窗户里透射出来,汇聚成山坳里最美的颜色。窗户里,各式现代家具泛着光晕,人们聚在一起,聊梨,聊未来。

“这些年,高质量发展的软儿梨成了老乡们的‘丰年大功臣’。我们将继续开发相关的特色产品和旅游项目,紧抓梨乡文化,推动乡村振兴。”陈辅斌说。

新年的烟花绽放天际,映亮老魏家新买的小轿车,映红他的脸庞,原来美梦真的照进了现实。他举起酒杯一饮而尽,眼前梨花漫天、梨果飘香;邻里和睦、子孙满堂……他预感,这些期盼很快就能实现。

【责任编辑:王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