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爱好者创业的站长之家 – 南方站长网
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国家高新区创造约全国13%的GDP 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时间:2022-02-26 08:50:20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过去一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2.79万亿元,同比增长14.2%,研发投入强度达到了2.44%,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成功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在2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介绍科技创新有关进展情况时指出。

王志刚介绍称,我们坚持“四个面向”强化研发部署,加强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创新活动的全链条部署,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其中,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作为科技研发的重要导向。

“支撑疫情防控,检测手段更迅速更便捷更精准,药物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疫苗研发积极适应疫情和病毒新的变化,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加快药物和医疗器械研发,通过实施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我国获批I类新药从2008年之前的5个达到现在的75个新品药,以正电子磁共振扫描系统(PET/MR)为代表的一批国产高端医疗器械投入使用。”王志刚进一步介绍称。

科技部副部长邵新宇指出,下一步,科技部将继续坚持“四个面向”,做实做好“高”和“新”这两篇文章,更好发挥高新区在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辐射带动作用。一是支持高新区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以领军企业为龙头,以产业链关键产品、创新链关键核心技术为支撑,培育若干世界级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二是支持高新区构建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产业向智能、绿色、低碳发展。三是落实和推广中关村自创区先行先试政策,进一步落实“放管服”,在政策创新、园区治理、商业环境等方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国家高新区以0.1%国土面积创造约全国13%的GDP

国家高新区是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实践。目前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国家高新区表现出强劲的抗风险能力和逆势增长势头。初步核算,2021年全国169家国家级高新区预计全年营业收入超过48万亿元,同比增长12%左右。利润总额4.2万亿元,同比增长17%左右。

“我们有一个数据,国家高新区以0.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约全国13%的GDP。可以说,已经成为我们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科技部副部长邵新宇指出。

目前我国高新区集聚了全国约1/3的高新技术企业,培养壮大了一批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如中关村高新区培育了一批信息技术龙头企业,产业规模占到了全国的17%;武汉东湖高新区培育了一批光电子企业,产业规模约占全国的50%;张江高新区培育了一批集成电路企业,产业规模占全国的35%;西安高新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等硬科技产业;兰州高新区积极培育生物医药产业,特色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明显。其他高新区也在培育特色产业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10位。其中,粤港澳大湾区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邵新宇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创新能力建设布局不断优化、新兴产业的引领能力大幅提升、开放合作取得新突破。

据介绍,2021年,大湾区内珠三角9个城市的研发支出,现在预计超过36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预计3.7%,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了5.7万家,专利授权量预计达到78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预计超过10万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连续两年居全球第二,北京、上海分别排全球第三、第八,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在提升创新能力方面效果显现。

国家支持在大湾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布局建设了散裂中子源等一系列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依托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广州中新知识城等一批重大创新合作平台,促进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互动和有机融合,推动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不断提升能级。

与此同时,深圳、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快速发展,科技部支持建设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新型显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第三代半导体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及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通过集聚创新资源,打造国际技术转移枢纽,引领新兴产业的发展。

邵新宇指出,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持续推进财政科研经费和人类遗传资源过境港澳,推动科研仪器进口免税政策惠及港澳高校在内地设立的研发机构。推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对港澳全面开放,持续深化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积极推动大湾区科研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下一步,科技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国际创新中心,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加强基础研究

在上述发布会上,王志刚指出,加强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是科技工作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并且强调,在科技重大顶层设计、重大决策方面,企业应该要参与进来,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同时也要看大企业如何发挥引领支撑作用,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机遇、提供生态、提供保障。

与此同时,企业在基础研究方面也要作为主力军、生力军。

在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的860余项中,其中企业牵头或参与的有680余项,占比高达79%,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中76%是由企业投入的。但王志刚也指出,在结构方面,可能在基础研究方面还少一些,在不同类型企业之间还不够平衡。“我们希望更多的企业以更大力度投入到科技创新中来。这方面国家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方面政策上给予鼓励,同时也给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169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5.6%。

对此,王志刚指出,基础研究问题可以通过工程、技术来凝练需求,也可以通过探索来产生,就基础研究本身来讲,是整个科技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必须要加强。尤其中国的科技在发展,越往前走越进入到知识边界的拓展、技术边界的拓展、成果原理和应用原理的追寻这个阶段。到了这个层面,基础研究做得越好,我们在科技发展上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就越强。

王志刚进一步表示,基础研究不再是个体的事情,而是作为国家战略、科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要有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并且要加大投入;要尊重基础研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要围绕人加强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很多是研究方法、研究路径,有不确定性,成功率不高,时间比较长。所以什么样的人能搞基础研究?需要耐得住寂寞,有学术功底。要真正能提出基础研究问题,就是这个问题是属于基础研究的范畴,以及从哪个角度来提问题。我们也要加强服务,改进对基础研究的支持评价,基础研究的评价要有别于其他一些科研活动。”王志刚指出。

(作者:朱萍 编辑:张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