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人物)姜杰院士解读为何要开展海上火箭发射
中新社北京3月5日电 题:姜杰院士解读为何要开展海上火箭发射
作者 马帅莎
捷龙三号运载火箭计划今年9月首飞,并将采用全新的发射平台进行海上发射。目前,中国可以执行海上发射任务的火箭主要有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和捷龙三号运载火箭,均为固体运载火箭。
中国已经有4个陆上发射基地,是否还有必要开展海上发射?相比陆上发射,海上发射有何优势?它需要克服哪些难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首席总师姜杰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进行解读。
姜杰告诉记者,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是一种新型、高效、灵活、经济的发射模式,可以灵活选择发射点和航落区,满足各种轨道的有效载荷发射需求。实施海上发射,可以为中国快速进入空间提供新的发射模式,填补国内海上发射空白及国际固体火箭海上发射空白。
据姜杰介绍,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均在北纬25度以北,不具备0至13度倾角发射能力;长征八号运载火箭虽然可以在低纬度的文昌航天发射场进行19度以上低倾角发射,但实施0至13度倾角发射任务将大幅损失运载能力,最大损失约80%。
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海上发射来解决。姜杰表示,海上发射可以大幅增强低倾角轨道载荷发射能力,满足中国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射需求,为中国火箭“走出国门”开辟新的道路。
除了满足低倾角发射需求,海上发射还具有灵活选择发射点和航落区的优势。姜杰表示,在内陆执行低倾角卫星发射任务时,运载火箭航线均需大范围跨越国内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区,航落区安全性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仅依靠滨海的文昌航天发射场,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小卫星发射市场需求。
“如果采用海上发射,可以灵活选择发射点,航落区也大多为公海,可以有效解决航落区安全性问题。”姜杰说。
此外,她还指出,实施海上发射,能够促进航天技术和海洋工程技术的跨域融合发展,为今后实现全球海域发射、可重复运载火箭海上回收奠定技术基础。
相比陆上发射,海上发射也更具难度,不仅需要在动态条件下满足火箭发射定位定向,完善无陆基测控、测发保障支持,还要保证高海况条件下的环境保障、起竖、发射安全。在海上发射过程中,运载火箭会面临海洋运输环境、自然环境、海况影响,尤其是盐雾、霉菌等具有海洋特点的自然环境会直接影响运载火箭设备选型和试验条件制定。
针对以上难题,中国目前已突破多项关键技术,比如利用动态条件下高精度导航基准自主定瞄、柔性牵引起竖的载荷动平衡等技术,解决海上动态条件下火箭发射难题;突破无线测发等技术,形成中国海上低倾角、零倾角轨道的全新发射能力。
“上述技术中大部分可以应用在液体火箭海上发射,但液体火箭对船舶保障条件更高。”姜杰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