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2年,商品、债券、股票、贵金属等大类资产,出现数十年以来较为罕见的分化局面。在全球主要股市投资回报水平下行的同时,在市场版图另一面,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特征的CTA(商品交易顾问),瞄准低风险投资的“固收+”、宏观资产配置(全天候)、宏观对冲等策略,受到更多投资者关注。
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期了解到,在权益投资可能出现大幅波动的背景下,多家第三方机构以及私募机构建议,投资者针对各类资产、各类策略应适度进行分散化均衡配置,更好捕捉大类资产轮动机会。
大类资产轮动加快
被称为“全球原材料价格晴雨表”的标普高盛商品指数第一季度上涨超30%,创1990年来最大单季涨幅;全球股市齐现“负回报”;彭博美国综合国债指数今年前三个月累计下跌6%,创1980年来最差季度表现;欧元区债券价格同步显著下滑;黄金等贵金属价格强势依旧……今年以来,大类资产轮动进一步加快,波动幅度也不断加大。
银叶投资宏观策略总监张侃称,近两年全球经济在新冠肺炎疫情应对期间充分受益于货币和信贷的大幅宽松,快速复苏,并在去年下半年开始得到强化。“叠加人力短缺以及地缘局势造成的一些供给侧扰动,今年以来部分经济体出现明显的通胀压力”。在万丰友方副总经理张伟看来,今年大类资产“此消彼长”的表现,超出了许多专业投资者的常规分析框架,这主要是受到了地缘局势、全球疫情发酵等因素的影响。
从国内金融市场主流投资策略的情况来看,今年前三个月,不同策略的阶段性表现大相径庭。某第三方机构4月14日最新公布的一份国内私募八大主流策略投资监测数据报告显示,第一季度私募股票策略平均亏损11.39%,债券策略平均亏0.65%,相对价值策略平均亏1.00%,CTA策略则平均盈利4.67%。
平衡配置受关注
2019年以来,A股市场走出结构性慢牛行情。今年以来,市场转入“中场休息”时间,赚钱效应阶段性下降。在此背景下,“适度调降收益率预期”成为不少资管业内人士的共同心声。
好买财富旗下新方程投资的投资总监阚先成表示:“经过2019年以来的结构性牛市,投资者对于权益市场的预期应该把时间周期拉得长一些,而不能基于过往市场的涨跌来预期近期收益率。”张伟则直言,权益市场本身就是一个波动的市场,A股在经历了连续三年的结构性牛市之后,今年以来的回调本身也符合市场波动规律。对于投资理财大众的收益预期而言,以过去三年的收益率表现来推测未来的收益率并不可取。
上海某大型私募负责人称,在美联储“累计加息”彻底扭转大宗商品价格涨势之前,预计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基本面与股票市场都可能持续承压,目前美联储加息刚起步,可能还难以迅速扭转大宗商品市场的强势。
潼骁投资创始人张凡称,全球经济如果呈现“滞胀”特征,单一的纯债资产、股票权益多头资产可能都会受到负面影响,更多机会可能依然会出现在大宗商品等领域。在此背景下,建议通过多元化的多资产、多策略进行平衡配置,如“固收+”、CTA、复合策略等。此外,在权益投资收益率预期回落的情况下,“固收+”和复合类策略,更能够满足部分资金低波动、稳健收益的需求。
张侃建议:“投资者可根据自身的流动性需求、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平衡配置多元化资产,尽量维持风险收益比的相对平衡。”
“顶层策略设计”重要性凸显
在今年股市震荡调整的背景下,股票多头策略私募机构整体收益不佳。不少专注于宏观策略的头部私募机构今年第一季度的业绩表现,也没有体现出明显的大类资产轮动优势。
“权益资产容易受市场贝塔因素的影响出现大幅波动;期货策略随着资金的大幅进出,也容易出现‘大小年’的现象。”在张伟看来,单纯的宏观对冲策略或宏观资产配置策略,交易逻辑更侧重于自上而下,即通过宏观经济数据、政策变量推演未来各类资产走势,部分机构还会结合底层资产基本面去落实具体交易策略。机构对长久期资产判断的胜率相对会更高一些,但短期内各类资产价格会受到政策、突发事件等影响而出现剧烈波动。
“宏观策略的难点,首先在于对大类资产的判断,需要在各类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其次在于交易策略的落地,正确的投资观点配合合适的工具才能产生正收益;最后还有一个约束条件,宏观策略本质上还是一个资管产品,净值型产品需要考虑净值波动的问题。”张伟总结称。
张凡表示,往往会有外部因素冲击宏观配置模型,一旦打破这些模型的前提假设条件就会导致模型失效,这也就是业内人士常说的“尾部风险”。在他看来,宏观投资的“顶层策略设计”非常关键,能够正确认知复杂因素的变化趋势,才能更好地捕捉宏观环境变化带来的大类资产轮动机会。
作为一家长期深耕于“固收+”赛道的私募机构,畅力资产董事长宝晓辉表示,相对于单一类型的投资策略,“固收+”的最大缺点或难点,是对管理人综合能力要求更高,需要管理人能够精通各种大类资产和投资品种,能够根据宏观波动灵活快速做出正确反应。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