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乃华(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教授、广州现代产业新体系研究基地主任)
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聚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多年来 ,广东省的GDP总量连续位居全国第一,现如今已经保持了33年。2021年广东省的GDP达到12.43万亿元,成为国内唯一一个GDP超12万亿元的省份,超过了整个加拿大。如何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是广东迫切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科技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经济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广东要立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勇于承担起从“自主创新”向“科技自立自强”转变的使命,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补短板、强弱项,重点把握好“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搭建技术转移服务网络、坚持人才培养与引进并重”这三个着力点,进一步加快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与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努力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
一是围绕“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全面发力,打造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在新发展格局下,广东要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破一批前沿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第一,打好“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依托自身科技攻关能力优势,瞄准市场需求,顺应产业创新趋势,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关键核心技术专利,打造更多更强的创新硬核力。创新技术攻关项目组织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式资助”“里程碑式考核”等科研攻关,形成一批自主可控的标志性成果。第二,精准布局创新研发平台。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先导产业和前沿领域需求,整合省内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公共服务平台、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创新载体,聚集特色鲜明、产业支撑能力显著、多类型机构汇聚的新型研发机构,打造新型研发机构集群。第三,优化完善基础研究评价机制。创新科研人员的评价机制,激励健全以创新能力、贡献、质量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进一步深化“破四唯”,建立符合基础研究发展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形成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科技创新生态。
二是围绕“搭建技术转移服务网络”找准路径,实现强大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在科技强国的新时代,需要加快促进科技从实验室走进生产线,提升技术转移服务水平,推进跨境技术转移,实现技术要素互联互通。第一,加强广东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打造一批服务功能完善、开放高效、配置完整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群体,提升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聚焦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引进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在广东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或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布局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有序推进区域性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第二,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设立分校分院、研究机构和实训基地,支持组建以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加速导入高水平科教资源,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第三,立足全球视野,推进国际技术转移开放合作。整合国际资源,对接国内国际规则,加强广东与国际技术转移相关机构的联系,在信息共享、平台共建等方面深入合作,推动技术成果高效转化。搭建广东与新加坡、英国等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探索广东与国际间关于技术转移方面的创新合作模式。
三是围绕“坚持人才培养与引进并重”加大力度,为实现科技和产业高地贡献力量。聚焦产业链打造多层次人才梯队,壮大“腰部”适用人才队伍,优化分配结构,促进人才引育和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第一,加大创新型团队、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力度。充分利用国家、省人才政策,结合广东产业体系的重点领域,瞄准国际、国内领先人才团队,实行紧缺人才清单制度,靶向引进一批“高精尖缺”创新人才和团队。完善国际化人才引进政策,探索外籍人才永久居留权配额制审批,发挥人才优惠税政优势,制定配套政策措施落实境外高端紧缺人才税收优惠政策。第二,大力培养高新技术产业急需人才。发挥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学科优势,进一步整合集聚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资源,打造国家人才培养基地,为广东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产业培养更多领军型、工程型、技能型人才。第三,优化完善人才服务体系。探索完善高层次人才分类评价机制,针对应用型人才,着重评价产品研制、成果转化、纳税税额等指标,对做出较大贡献的优秀人才、高级人才、研发团队给予奖励和政策优惠。加强对高级人才和留学人才信息资源管理,并在住房、医疗、出入境、职称评审、子女上学等方面加强服务与支持,强化机制、平台、服务“三大保障”,创造国际人才“愿意来、愿意留”的发展环境。
(编辑:陆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