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计划,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将于今天10时44分发射升空,踏上六个月的太空之旅。
神舟十四号是中国空间站任务转入建造阶段后的首次载人任务,此次飞行乘组由航天员陈冬、刘洋和蔡旭哲组成,陈冬担任指令长。那么,作为空间站转入建造阶段后的首次载人任务,有何看点呢?
看点一:中国空间站完全体将亮相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完美收官。中国空间站建造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和在轨建造两个阶段实施,分别规划了6次飞行任务,其中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主要任务目标是突破并掌握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相关的一系列关键技术。
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收官后,中国空间站就进入在轨建造阶段。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任务总设计师杨宏此前介绍,中国空间站总体构型是3个舱段,包括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整体呈 T 字构型。其中,天和核心舱已于去年4月发射成功。
根据任务计划安排,2022年将实施6次飞行任务,完成我国空间站在轨建造。6次任务分别为:5月发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6月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3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并在轨驻留6个月;7月发射空间站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对接;10月发射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对接,之后空间站三舱形成T字基本构型,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
上个月10日,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在位于海南文昌的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在历经数小时的飞行后,天舟四号顺利完成与空间站核心舱后向对接。这是2022年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的首次发射,标志着中国空间站正式开启全面建造。神舟十四号是继天舟四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之后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任务重点是在轨完成空间站组装建造。
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航天器,空间站代表了当今航天领域最全面、最复杂、最先进和最综合的科学技术成果,是一国航天实力的重要体现之一。一旦梦天实验舱成功与核心舱完成对接,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中国空间站就完成了建造工作,中国空间站将以完全体的形式出现在世人眼前。
看点二:“出差三人组”全是70后航天员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公布的信息,陈冬、刘洋、蔡旭哲3名航天员将执行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由陈冬担任指令长。
1978年12月出生的陈冬是河南人,2010年5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这是陈冬第二次出征太空。2016年10月,陈冬执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首次进入太空,也是第二批男航天员中首位实现飞天梦的人。在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中,陈冬担任指令长,成为中国首位“70后”指令长。他在媒体记者见面会上这样描述自己的飞天心情,“6年前的太空之旅结束后,我对太空的渴望与日俱增。6年前是想上太空,现在是更想上太空,感受就这么简单。”
“‘70后’开始担任指令长这一信息值得关注,意味着第二批航天员开始担任更重要的角色,这也意味第二批航天员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一位航天人士向澎湃新闻评价道。
作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性——刘洋时隔十年再度“飞天”,刘洋曾在2012年参加过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公开资料显示,刘洋是河南人,籍贯河南林州,1978年10月出生在河南郑州出生,2010年5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在这次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当中,蔡旭哲是一个新面孔,1976年5月出生的他在2010年5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公开资料显示,蔡旭哲河北人,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
在去年两会期间,杨利伟向媒体透露,2020年底,,我国已完成对第三批航天员的选拔工作。目前,第三批共18名航天员已经报到,并准备投入训练。目前,我国的航天员队伍由第一批、第二批16名航天员和第三批18名航天员,共计34名航天员组成。
看点三:任务最为繁重艰巨
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将要执行的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发射成功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将在轨迎来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进行大小机械臂在轨验证、出舱活动和舱外载荷安装等建造工作,见证并推动中国空间站完成建造并转入在轨运营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对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来说,任务繁重艰巨。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黄伟芬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神舟十四号乘组的任务是极为复杂的,对航天员的应急和故障处置能力要求,也比以往更高。
黄伟芬透露,在长达6个月的飞行中,航天员们要经历的飞行工况极为复杂,包括9种组合体构型,5次交会对接,3次分离撤离,2次转位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进行状态监视,必要的时候实施手控操作进行交会对接;还要首次进驻问天舱和梦天舱两个实验舱来完成载人环境的建立;还要在这两个舱完成十几个科学实验机柜的解锁、安装等工作;以及日常组装、建造、维护维修等各方面工作。
与之前两次载人飞行任务一样,神舟十四号乘组也要进行出舱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任务将首次利用问天实验舱的气闸舱进行出舱活动,之前出舱活动都是从核心舱进行,根据计划,神舟十四号乘组将进行两到三次出舱活动,并且除了使用问天实验舱的小机械臂进行出舱,后面还会用小臂和大臂的组合臂进行出舱活动。这些都是全新的状态,对航天员而言挑战很大。此外,神舟十四号乘组要进行太空授课,开展一些其他的空间教育活动及公益活动。
值得期待的是,在神舟十四号在轨驻留期间,我国还将发射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进行在轨轮换,届时我国在太空执行任务的航天员将达到创纪录的6人。
看点四:第一次在太空过中秋佳节
根据任务计划,神舟十四号乘组将在轨驻留六个月的时间,这也意味着三名航天员将在太空度过中秋和国庆。这将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太空过中秋节,他们如何过中秋佳节也是此次任务的一大看点。
在过去的17年时间里,中国航天员曾在太空中度过了端午节和春节。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6月23日,一场温馨感人的天地对话在北京飞控中心大厅上演。神舟九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刘洋,手持字板,面对镜头,齐声祝福全国人民和全球华人节日快乐,以他们独特的方式送出这份来自太空的端午祝福。这是我国实施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以来,中国人首次在太空送出节日问候。
2013年6月11日,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乘神舟十号飞船进入太空,6月13日是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的日子,就在对接前一天,也恰逢端午节,航天员们在飞船返回舱内送上太空祝福:“今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我们神舟十号航天员向全国人民、全球华人致以节日祝福,祝大家端午节快乐!”随后,聂海胜举起写着“端午节快乐!”的字板,通过摄像机镜头送出问候。
在太空过端午节,航天员在太空中也会吃粽子。只不过,“太空粽子”跟咱们平时吃的还是有区别的。和在地面不同,“太空粽子”的形状是扁平状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储存和加热。为了让航天员找到在家过节的感觉,细心的科研人员还专门为每个粽子包上了粽叶。
今年4月返回地面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是第一个在太空过年的乘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营养与食品工程研究室主任臧鹏当时接受媒体采访表示,航天员过年带了加热即食的饺子,共三种馅料:猪肉白菜饺子、鲅鱼饺子和黄花菜饺子。此外,他们也带了一些福字、春联等,在春节时装饰空间站。当虎年零点钟声敲响,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通过春晚送上了自太空的新春祝福。据报道,春节期间,航天员有一个相对轻松的假期,可以自行支配时间,看书、追剧、和家人朋友进行天地双向视频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