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美惠子 整理
“泽草所生,种之芒种。”芒种,最早可追溯至《周礼》。丰泽之地,便可种植稻、麦等谷物。所谓丰泽,即需有水,有青草生长,且土质不得为碱性。
此时,梅黄垂垂雨,草碧淡淡烟,草间螳螂生,枝上新蝉鸣,小池蜻蜓飞,天空低垂,繁星相随。而农家也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刻。
忙农事,争夏时
几乎每一年的公历6月6日,或者6月7日,就是我国的芒种时节。每到这个时间段,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民就非常忙碌。
《岁序总考》里说道:“芒,草端也,种,稼种也,言有芒之谷,此时皆可稼种,故谓之芒种,乃五月之节气也。”《懒真子录》补充道:“所谓芒种五月节者,谓麦至是而始可收,稻过是而不可种。”
陆游《时雨》诗云:“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芒,本意指禾本科植物种壳上的细刺,也可泛指诸如此类的谷物。农历五月的芒种时节,麦已熟,稻可种,倘若水稻种晚了,之后则难有收成。
入夏,过了“小满”,气温迅速升高。芒种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处于“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季节。
忙夏收,是因为麦已成熟,需及时收晒。忙夏种,主要是指回茬秋收作物,如夏玉米、夏大豆等夏种作物,因其可生长期是有限的,为保证到秋霜前收获,需尽早播种栽插,才能取得较高的产量。忙夏管,因为芒种节气之后雨水渐多,气温渐高,棉花、春玉米等春种的庄稼已进入需水需肥与生长高峰,不仅要追肥补水,还需除草和防病治虫。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诗人白居易《观刈麦》中的诗句,是对“麦熟一晌”农谚的绝妙诠释,极言庄稼成熟之速。“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是这个忙碌的时节最好的写照。
祭花神,煮青梅
芒种主要习俗有安苗、送花神、打泥巴仗、煮梅等。
芒种前后,百花开始凋残、零落,在我国古代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摆设多种礼物为花神饯行,也有的人用丝绸悬挂花枝,以示送别,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希望来年花神能够再次降临人间。
芒种安苗风俗系皖南的农事活动,文字记载始于明初。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有“打泥巴仗”节,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三国时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芒种至,仲夏始
“芒种”标志着仲夏到来。夏至过后,太阳开始向南运行,白昼开始逐渐变短,黑夜开始加长,阳气开始减弱,阴气初生,所以“夏至一阴生”。从芒种到夏至之间,是阳气上升的过程,从夏至到小暑之间,是阳气下降的过程。所以从芒种到夏至之间,是阳气最后的上升阶段,也是一年中阳气最强的十五天。
我国古人将芒种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芒种节气,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它鸟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芒种时节,沿江多雨,黄淮平原也即将进入雨季。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
此时节,北方干燥高温,南方气温升高,空气湿度增加,天气开始闷热。要注意及时补水,中午小憩消除疲劳。饮食宜清淡,可多吃清热解暑、健脾开胃的水果、蔬菜及豆类,如香蕉、苦荞、山药、莲子等。情绪上当保持轻松愉悦,戒躁息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