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试、面试都过了,性格测试却没通过”“测评结果显示我忧虑指数高,不适合这份工作”……7月,正值招聘季,在一些求职论坛中,不少人分享出自己因性格测试没通过而求职失败的经历。今年4月,MBTI人格测试的相关话题登上热搜。这种性格测试以4个维度组合出16种人格,并被一些企业用在招聘时对求职者进行人才画像。
MBTI人格测试此前在国内的社交平台上,着实是狠狠火了一把。以至于有这样一种说法——“据说,这世界上只有信MBTI的人和没测过MBTI的人……”
不过,这种在年轻人当中火爆的人格测试,更像是一种社交游戏。它的流行程度,与其科学性并不能画等号。有心理学专家就认为,时下那些能够“出圈”的性格测试,并不是说它的科学性强,而主要是其在商业推广方面做得比较成功。而当它被引入严肃的职场招聘中,其科学性、合理性就更需要经受检验。
MBTI这门源自国外的人格测试被应用于招聘中并非是一些企业的首创。公开信息显示,MBTI曾经在一些国家被普遍应用于招聘考核、高校面试、官员录用甚至是牧师任命的场合中。但是,自诞生之日起,其科学性和准确性就始终引发外界的疑问,甚至被称为“披着羊皮的狼”。
值得注意的是,它在职场中的“应用”,有一个特别的背景,即2000年以来,一些国家的失业率有所上升,企业无法处理大量的求职申请,于是为了简化招聘提升效率,因而越来越将MBTI等性格测试引入筛选渠道。
这不能不让人怀疑,是否有企业为了提升招聘效率,故意用 MBTI人格测试对应聘者进行筛选。
一方面,在性格测试的科学性和精准性都存疑的情况下,简单地将人分为内向型、外向型,并据此以标签的方式判断一个人是否胜任某项工作,这本身是武断的。甚至,一些应聘者面试、笔试都过了,最后仅仅“输”在了可疑的性格测试上,这背后的公平问题不容忽视。
另一方面,如专家所指出的,这类测试中很多问题都涉及与劳动合同无关的个人隐私,其实也对被测试者构成一种冒犯,甚至造成权益伤害。
近年来,职场招聘中的各式奇葩要求,从问星座、血型、三围,到问是否有狐臭、养宠物及恋爱经历等等,可谓层出不穷。
这些招聘之所以被称为“奇葩”,就是它所要求提供的信息,多数都与岗位要求没有直接关联,其中一些更是明显属于个人隐私,部分招聘单位几乎是“随心所欲”地要求应聘者“全盘托出”,实际上反映的是求职者与企业之间在地位上的明显失衡。
这一来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变化有关,二来还是与相关法律对于就业公平的保障力度不足有直接关系。说得更通俗一点,即便大家都觉得很多奇葩要求是不合理的,甚至是荒唐的,但也多仅限于舆论层面的批评,求职者要真正维权,却并不容易。
企业对求职者的百般“审视”和“测试”,或也反映出如今人力资源管理文化的某种异化倾向。
要知道,人力资源管理本身有着自己的专业性,而现在不管是引入性格测试,还是问星座、血型,都意味着一些HR们把自身的专业性让渡给了一种可疑的“亚文化”,这既是把求职者当成了工具化的测试对象,忽视了人的复杂性,也是对自身专业性的一种矮化。它与一些公司平时对员工的“强监控”管理,实际上是一体两面,都在提醒我们构建一个公平而带有温度的就业环境、职场环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