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黑鲈。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供图
本报讯(记者张晴丹)大口黑鲈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因其刺少、鱼肉品质高,深受消费者喜爱。随着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的成功,大口黑鲈产量逐年提高,2021年年产量已超过60万吨。但大口黑鲈养殖过程中极易受到水体中波动溶氧的影响,严重时会造成低氧胁迫对产业造成巨大影响。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杨淞团队在《生态毒理学和环境安全》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间歇低氧暴露(IHE)模式,模拟自然水生环境中溶氧不稳定、波动大的特点展开,为了解大口黑鲈适应低氧环境提供了基础资源及新的见解。
研究发现,IHE显著增强了大口黑鲈低氧耐受能力,其失去平衡的临界溶氧值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全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差异表达的mRNA主要富集在PPAR、脂肪酸代谢和脂肪酸降解等信号通路。结合生化指标分析,IHE促进大口黑鲈肝脏糖异生、乳酸代谢及脂肪酸氧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IHE可通过调节大口黑鲈去除厌氧代谢副产物的能力及代谢底物的选择来提高耐低氧能力,其结果也为消除大口黑鲈在集约化水产养殖中重要胁迫因素——低氧,提供了新的见解。
此外,研究团队最近在大口黑鲈基因组以及低氧胁迫促进大口黑鲈血管新生上取得新研究成果,成果接连发表于《科学数据》和《鱼类与贝类免疫学》。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ecoenv.2022.113957
https://doi.org/10.1038/s41597-022-01601-1
https://doi.org/10.1016/j.fsi.2022.08.007